[新聞]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編劇們如何組隊上場!

看板Scenarist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年前 (2023/12/14 18: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編劇們如何組隊上場! https://yiyiclass.com/screenwriting-teams/ 隨著《Take a Tour of the “Outlander” Writers Room》,走進英美聯合製作的劇集 《異鄉人:古戰場傳奇》的辦公室,牆上張貼著由專業攝影拍攝的蘇格蘭風景照,有助工 作人員建立蘇格蘭式思維。另外還有一間寬敞的放映室,工作人員可以舒適地靠在沙發上 觀看剪輯片段。 但編劇室才是重點。舒適的扶手沙發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外加幾張茶几和電腦椅。牆上張 貼大幀地圖,標明事件發生的地點,另有一張大白板,上頭將某一集拆解成一張張故事卡 ,編劇們可以在標註的時間線上任意排序調動或刪改。茶几上甚至有一艘古船模型,如同 劇組在南非工作室建造的實品,除了桅杆上端顯眼的綠色部分--用來提醒編劇桅杆上端 並非實物,而是視覺特效。 在好萊塢,一部劇本或一集戲劇絕大多數的點子,都產自編劇室。這是讓編劇們一塊兒提 案、腦力激盪及討論點子的地方。 編劇室的陣容都經過精心挑選,從兩人到二十名不等,視製作規模、集數及預算而定。編 劇室由一名掌劇人(showrunner)掌舵,擔負起編劇統籌和執行製作人的雙重角色。儘管 每個編劇室的編制不盡相同,但往往階級分明,通常包括幾名編劇、人數更多的特約編劇 、一名劇本協調員(script coordinator)、一名編劇助理,或許外加編劇的製作助理, 但不一定在編劇室裡工作。 在編劇室裡,編劇們圍坐拆解故事。就一部新劇來說,需要製作「劇集聖經」、勾勒當季 大綱、拆解每一單集,然後寫出初稿。初稿會發給電視台做評註。草稿會根據評註反饋進 行編輯,一旦所有人都認可這份草稿,就能交給製作團隊和導演。 進入製作階段後,當劇組拍攝到某編劇所編寫的那一集時,他需要前往片場。他的職責是 協助團隊完成所需要的編寫工作,同時維持劇集的基調和本意。編劇需要和導演配合,並 與演員互動、給予提點。 台灣現實骨感:暫停、修改、找救援 回到台灣影視界,編劇團隊運作又是另一番光景。台灣編劇中堅王莉雯(《神之鄉》、《 引爆點》、《翻滾吧!阿信》)、夏康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婚姻不是 你的婚姻》)與蔡顗禾(《逆局》、《江湖無難事》)在此與我們分享實務經驗。 「在台灣,編劇不可能一直單打獨鬥,編劇必須要有與人合作的自覺。 」蔡顗禾指出, 當資源逐漸往劇集偏移,編劇共事成為趨勢,即便商業電影也不例外。無論電影電視都交 出好作品的王莉雯也說,電影劇本容或能獨力工作,但今日劇集在開發、製作過程變化太 多,更要求速度,若一人寫全劇十集以上,光趕著寫新的進度,根本沒有力氣回頭修改- -而修改劇本也是編劇工作重要的一環。王莉雯認為,與其他編劇夥伴一起合作,除了能 增加效率,還能提高品質。以劇集十來集的故事體量,發展出的主故事線可能多達兩、三 條,僅憑一人腦力闕漏難免,需要他人協助突破盲點。 但台灣業界現況,並不像好萊塢具有明確的分工和時程。以夏康真的經驗,大致有兩種情 況:由製作公司自行找多名編劇組成團隊,另一種情況則是製作公司指定一名編劇統籌, 由這名編劇統籌找其他編劇加入。視劇集製作規模,團隊由二到多名編劇組成都有可能。 而許多時候,台灣劇集的編劇組成更加複雜。王莉雯指出,在台灣骨感的現實世界裡,影 劇開發過程充滿不確定因素,案子常常為了籌資或洽談演員暫且擱置,編劇為求生計穩定 常常必須同時接許多案子,以致有時必須半途抽身,或是另找協力編劇。 找團隊:同質又互補,人和最重要 當然,若非由編劇自組的團隊,溝通上需多所磨合。蔡顗禾便遇過合作的編劇風格不同, 為求統整,製作人和導演要求她修改劇本,但由於大架構已定,無法從頭來過,只能在結 構和對白上調整,這時候考驗的不只是編劇的劇本技術,更包括協作和統整各方意見的能 力。 蔡顗禾累積數次幫製作團隊統籌可拍攝版本劇本的經驗,可以很有效率的消化劇組前製期 的製作需求和限制,以及導演的藝術考量,有一套「收到劇組意見後如何消化、如何和編 劇們討論分工、並確認每場戲每個三角型和對白戲劇功能」的拍攝劇本精準寫作時程,確 保劇組能在需要的時間點拿到劇本。 但即便是相熟的編劇,也不代表合作就一定全然順暢,若有齟齬,反而容易陷入「情緒勒 索」的陷阱。蔡顗禾自己作為編劇統籌時,非常歡迎合作夥伴問問題,並總是要求自己與 夥伴,在會議上針對資方或製作團隊提出的疑問直球對決,不輕言放棄。她可以在短時間 內,在腦中運作出修改劇本的兩三種可能性,一併把對故事布局的影響分析出來。「影集 真的很難是一個人的工作,而如果做商業類型電影,你一定接到很多方的意見,要去消化 。」畢竟,「編劇就是要來幫忙解決問題的,如果沒有團隊合作意識,就無法做更大型、 更商業的案子」,蔡顗禾有感而發地說。 王莉雯坦言,自組團隊儘管在溝通協調上比較容易,但也並非沒有風險,「像開盲盒」她 笑著說。基於過去製作紀錄片的經驗,沈穩的王莉雯對自己的觀察力頗具信心,她在尋覓 合作編劇時,往往在社群裡默默潛水觀察大家的互動發言。「我注重相處上合不合得來, 這比個人想法更重要。」王莉雯說,之後碰面聊天做朋友,等大家熟了以後再來談合作。 在合作上,她要求編劇們從田野調查就開始加入,了解現場,「討論時『定義』很重要, 我們必須釐清我們在講的是同一件事,譬如若大家都去過『繞境現場』,討論起來就會更 有凝聚力。」 夏康真則是透過人脈牽線,找到合作的編劇,個性是否合拍也是她的首要考量。她剖析: 「我們在品味上同質性高,不至於無法達成共識;在能力上,大家又各有擅場,達成互補 效應。」通常一個案子就由接案的編劇統籌主導,擔任主要書寫工作,其他人則扮演輔助 角色。夏康真以自己擔任編劇統籌的經驗為例,她先寫出故事大綱,在與其他編劇討論過 後,她寫下分場,再針對分場進行更細緻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大家分享生活經驗、相 互批判,最終建立對故事和角色的共識,為接下來的分工打下基礎。個別編劇熟稔的經驗 以及擅長的領域也在過程中一一浮現,夏康真便會據此分配工作,「家有高中生的那位編 劇,我就把高中生的場次分配給他寫;另一位編劇則擅長寫母女關係,那麼在母女關係中 有長篇對話、最後累積爆發的場次,我就交給他了。」身為統籌,夏康真必須確保基調一 致,並堅持由自己「好好開場和收尾。」 王莉雯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曾多方嘗試不同的分工方式。在與所有編劇討論過總綱,且已 定下各集分集重點後,她曾仿效北京的電影公司,讓每位編劇用自己的筆觸寫一遍分集大 綱,再交由她進行統整及修改。但那樣效果並不好,最後她還是得全部自己重寫,因為即 使每位編劇都清楚各集重點,但進入分集大綱寫作時,仍因各自對因果邏輯的排序不同, 產生版本大相徑庭的結果。一台車上只能有一個駕駛,為了避免「一種總綱,各自表述」 ,她認為編劇統籌必需掌握所有分集大綱內容,才將各集大綱交由適合編劇去工作。此外 ,還有個重要工作就是「修改劇本」。所有資方、製作方、導演的意見,最後都得依賴編 編劇統籌的整合,直到修改出大家都滿意的最終拍攝版。過程雖然辛苦,但她認為編劇統 籌就是要有這種概括承受的使命感。當然她也曾遇上不盡如人意的合作對象,但她認為無 論由體恤編劇生計或栽培新人的角度來考量,身為編劇統籌的她必須概括承受,咬著牙把 劇本修改好交出去。 合作成功有心法,舉世皆然 那麼,有沒有什麼心法能確保編劇團隊合作成功? 英國編劇協會曾對好萊塢式的編劇室作業模式提出討論和建議。編劇們指出,編劇室裡的 工作需要大量精力,編劇必須保持靈活並確實合作,放棄自我中心,且不吝拋出各種點子 。如此才能創造出多元化的編劇室,讓不同的觀點和經驗彼此激盪出純金。 專業編劇雜誌《Script》的編輯 Jeanne Veillette Bowerman也曾說,編劇合作夥伴關係 就像共騎一台摩托車,在後面的人需要全心信任,駕駛者則永遠留心夥伴的安全和舒適。 她指出,經營編劇夥伴關係需要寬容體貼而善感,同時又準備好為自己的觀點奮戰。「成 功的合作編劇最後一個祕訣:擁抱不適感,直到它變得自然得令你感到舒適。 」 受訪的三位編劇亦不約而同地強調「創造平等坦誠的工作氛圍」,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編劇會議上激動大小聲王莉雯也不少見,但她倒覺得可以容忍,「我反倒欣賞對方自然 的表現,知道他真正的想法和底線,大家相互學習。」性格直爽的蔡顗禾直言某些編劇擔 任統籌時的那種「階級感」容易破壞合作關係,團隊必須有互相撞擊的火花,而且在座所 有人是平等的。而夏康真特別提醒:「表達上要委婉。」即使有信任的基礎,寫作的人內 心仍然脆弱。早期當夏康真受到批評時,她會強烈感覺自尊心受損,日後漸漸明白大家都 是對事不對人。一方面,她也提醒編劇不要過於自我防衛,受到批評時先追問怎樣才改得 更好,才能創造開誠布公的討論氣氛。 除了上述講究個人修為的心法外,不妨聽聽英國編劇們對於「如何保持編劇室的活力」的 答案--出乎意料地實際又單純:「好咖啡和蛋糕是最首要的建議!」「提一些傻氣的問 題,像是『故事裡什麼事永遠不會發生』,設法讓房間裡的人互相吐槽瘋狂點子,就像玩 遊戲。」「早點結束,好事從沒發生在下午三點過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cenarist/M.1702548199.A.9DA.html
文章代碼(AID): #1bUjBddQ (Scenarist)
文章代碼(AID): #1bUjBddQ (Scena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