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看電影學編劇: 刺殺尼克森

看板Scenarist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18年前 (2006/04/18 15: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playwright&f_ART_ID=237935 衛西林 刺殺尼克森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一刀捅進垃圾政客的要害 剛看完本片會覺得內容與台灣有點距離,可是一回想此間各地火車站附近曾經無不充斥 卡內基人際關係訓練班(片中上司指定西恩潘學習的教材)的廣告,突然就感覺到問題的 嚴重性。 開場是西恩潘動手前預錄遺言一場,暗示了接下來的內容乃是他個人的單一觀點。 從演出的角度,只依靠唯一一位主角的表現似乎有些風險,不過西恩潘詮釋一個中愚誠實 的平凡人,他的內心轉折情緒起伏幾乎到達透明的程度,讓人一眼瞧盡,而不帶點類型 人物的杵臼,足證他的用心與功力。 其他的人物都是附帶的次要角色,每個人似乎都對他隱忍已久、內心充滿一股不耐的怒氣 ,只除了小孩與他的上司,不過後者卻是包藏禍心、將他當商場議價套戲的傀儡玩於股掌 之間,突顯出人的價值附屬於業績的卑賤與委屈。 西恩潘的困境從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社會眼光來看是很容易理解的--他的家庭不順 導因他的職場不順,他的職場關係惡化導因於他的業績失靈,他的手足失和是因為他堅持 的道德感以及對商場爾虞我詐氣氛的不適應,他的友誼陷入僵持、失能,因為朋友嫌他 不按現實、不明瞭有色人種的處境,連他的自立求生的努力也因為欠缺合適的典範與模仿 的對象而成為「敵人」伎倆的拙劣模仿(如他盜用兄長公司的名義進貨遭廠商識破), 結果是讓自己受盡屈辱,不得不使出激烈的手段與「敵人」劃清界線…。 據說編導(尼爾斯穆勒)在寫稿階段曾經將主角企圖刺殺的對象從詹森改成了尼克森, 主要是根據真人真事的檔案(據說主人翁的錄音帶還一直被當作史實刻意保存下來), 不過作為觀影者頭一個觀感會聯想到讓尼克森下台的水門案件,但片中卻未提及,反而是 當作上司「正面」教材、教育員工--「連政治人物都不必信守競選承諾」、 「畫大餅比什麼都重要」…,如此一來似乎殺傷力似乎更大(也避免水門案模糊了全片 故事的焦點),且正好捅到21世紀以來全球風行的政客垃圾的要害。 看本片不能緊鎖著人物的邏輯與抉擇的明智與否來批判(不然主人翁可以當時薪勞工、 醫院志工或甚至自耕自食的農夫便可躲過命運中的一劫),這正像局外人無法期待 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本身具備自身脫離困境的智慧。 否則對應「卡內基人際關係理論」在片中強勢的「知識」背景,似乎無可迴避的必須平衡 的提到何謂自由市場經濟的運作原理,但因為一切開宗明義已經點明是主人翁的個人觀點 ,這點遺漏與侷限性也是可以接受的。 本片的主人翁沒有被描寫成代替群眾受過的基督,甚至連拙劣的革命家也談不上,只能 算是有理想與良知的悲劇性的實踐者,但個人的悲劇並不是不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群眾的 覺醒(這可能正是編導主要的企圖),這種呼聲或許會隨著過往將「誠實與信用」劃入 公私德間灰色地帶的社會不適應症的擴大,隨著浮誇的競選言論扭曲的公共資源利用弊端 逐漸浮現,甚至隨著軟體業者為首的鼓勵對科技無止盡的貪婪而越趨明顯,到那時說不定 會產生新的標準來衡量私德侵犯公益的重罪(也或許到那時台灣也會出一個編導力排政黨 主導的輿論,將台灣史上為何有人會刺殺總統看得比是誰刺殺總統、誰又因此得利的真相 看得更加重要,或許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文章代碼(AID): #14H90_kr (Scenarist)
文章代碼(AID): #14H90_kr (Scena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