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無可奈何花落去--香港電影編劇小傳

看板Scenarist作者 (十三妹)時間17年前 (2007/07/12 07:3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址 http://blog.sina.com.cn/u/5572f33e010008iz 無可奈何花落去--香港電影編劇小傳  1992年,香港電影業迎來了迄今為止的巔峰。生產的近300部港片中, 有35部票房突破千萬,排行榜前12位更是每部都超過3000萬,票房總額達到15.5億港幣! 面對大好形勢,香江影人縱然各有揣測(有人認定前景光明,有人擔憂回光返照, 有人只顧能撈則撈),也勘不透5年甚至15年之後,港片將是何等境況。   不過,本土電影業倒是趁此良機加快了正規化和組織化的步伐--1991至1995年間, 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特技動作演員公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協會、 香港電影剪輯協會相繼成立,與之前的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 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協會等專業組織前後呼應, 共同構築起香港電影的專業規模及組織形象。   按照人際邏輯,即便是"同道中人"早就有意聯絡感情、成立組織, 仍需一個由頭或藉口促成。譬如1991年12月香港電影編劇們所以突然聚到一起商討建會, 直接原因便是同年10月金牌編劇黃炳耀猝死異邦! 而相隔僅一年,曾與黃炳耀合作《僵屍先生》的著名編劇黃鷹亦英年早逝。 眼見"二黃"先後升天,香港編劇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編劇家協會更由此幾度相聚, 眾才子把酒慨歎在香港做編劇之艱辛慘澹......   據編劇出身的導演馬偉豪回憶,在香港特色的影圈制度下, 編劇大致有兩個類型,一種以"服務性"為主,也是香港大多數編劇必經的"學徒"階段。 從某種程度而言,他們更像是導演的智囊團,由導演甚至片商提出點子, 他們負責提供資訊和橋段,集體編故事攢劇本。 比如當年徐克就搞了個"戴富浩"(香港夜總會"大富豪"諧音, 因徐克經常與工作室成員光顧該地得名)的編劇創作小組, 而近來杜琪峰的"銀河創作組", 甚至內地張藝謀搞武俠大片找的幾個編劇亦大抵屬於這一模式。   另外一種類型被尊稱為"開戲師傅"。他們可以提供完整的概念和故事, 對一部電影具有"思想指導性"的貢獻,享有與導演同等的權威,受到整個劇組的尊重。 不過,這種所謂的"金牌編劇"在香港向來是鳳毛麟角,近40年來, 既有質量又能保證數量的"開戲師傅",恐怕僅有邱剛健、劉天賜、蕭若元、黃百鳴、 黃炳耀、張堅庭、南燕、杜國威、韋家輝、岸西等十數人而已-- 即便是寫過上百部戲的前輩司徒安、倪匡和多次獲獎的陳文強、陳慶嘉、麥兆輝、 莊文強也稍遜風騷。   憑心而論,在香港,想做編劇不是很難。 要知道,連龍虎武師曾志偉都學寫過幾部賣座功夫片的劇本呢。 不過,也正因為門檻不高,香港的編劇才長期不受重視。 待遇低也就罷了(編劇費通常分四期"出糧",撞見無良片商往往還拿不到"尾期"), 好歹也是用筆桿混飯吃的文人,偏偏二三十年前功夫片大行其道, 再厲害的編劇也要給那些動作明星、武夫導演打工。 人家想出故事概念,他們就負責"度橋"撰劇本, 這方面最成功的當屬成龍的"禦用編劇"鄧景生、洪金寶的"橋王軍師"黃炳耀, 都是才子,但地位作用也不過楚漢范增、張良之流。   香港的影視編劇大概有三四百人,若論出身,除去劉鎮偉這種半路出家的鬼才, 一般不脫四大派系。一是無線派:最早是許冠文、劉天賜,後來無線成立編劇訓練班, 又培養出了王家衛、韋家輝等高手。另外,王晶、岸西、阮世生、 鄧特希等也為無線編過劇集。二是亞視派:麗的時期的前輩有王左幾、張春, 不久是麥當雄、蕭若元叱吒風雲,隨後是梁立人成立亞視編劇訓練班, 如今的香港金像獎協會主席文雋便是他招來的,但文雋自認的師傅卻是麥當雄。 三是港臺、商台派(即香港電臺和商業電臺):先後曾有陳文強、張堅庭、李碧華、 方令正、陳慶嘉等名家效力--由于上述三大派系都屬電視領域,是以我們不難發現, 大多電影編劇都是先在香港電視臺或受訓或磨練,小有成就後才進軍影壇, 他們經歷這一過程少則兩三年,多則六七年都不止……   新藝城是香港編劇四大派系中唯一的電影學堂。"新藝城七子"奉行集體創作, 麥嘉、黃百鳴、石天、徐克本人都有資格做"開戲師傅", 十年間直接培養或間受惠的電影編劇有高志森、杜國威、馬偉豪、穀德昭、鍾繼昌、 阮繼志、林紀陶等人。他們當中儘管也有從電視轉攻電影的編劇, 譬如高志森曾在麗的(亞視前身)電視臺做編劇,但真正入電影圈摸爬滾打還要靠麥嘉、 黃百鳴、徐克等前輩高層提攜,否則很難修成日後正果。   即便只做"服務性"的學徒編劇,有人寫劇本或橋段依舊很詳細,連見人、推軌、 拉出、入鏡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樣認真做事當然是好事,但從另一方面看, 卻似乎是在發"導演夢"。事實上,又有哪位編劇不夢想著有朝一日能交到張堅庭 (憑藉導演處女作《表錯七日情》一朝富貴)那樣的好運呢?不過,這30年下來, 編而優則導的成功案例,只有方令正、王晶、高志森、王家衛、杜國威、韋家輝、 馬偉豪、穀德昭、阮世生(葉念琛一年一部愛情戲,漸入佳境;遊乃海剛拍完《跟蹤》, 還不知成績如何,)寥寥十幾例而已。   話題扯回英年早逝的"二黃",本來也都雄心勃勃。黃鷹原是臺灣武俠小說名家, 70年代末被蕭若元延攬到香港麗的電視臺,寫過《天蠶變》等經典劇集。 80年代中期因創作靈異功夫片《僵屍先生》走紅影壇,遂改做導演, 編導過同類題材的《中國第一具僵屍》(又名《茅山學堂》)、《魔高一丈》, 人稱"鬼王"。至90年代,"鬼片"風光不再,黃鷹更淪落到借高利貸拍戲的慘境, 最終竟被債主打成重傷死在家裏,直到屍體發黴才被發現!   再說黃炳耀,80年代寫過幾十部賣座片的劇本,是當時最紅的金牌編劇, 連王家衛、劉鎮偉都坦承曾偷師於他。80年代末期,香港影壇局勢由新藝城、嘉禾、 德寶三足鼎立演變成群雄爭霸的戰國風雲,影片類型呈多元化發展。黃炳耀亦隨機應變, 改寫文藝片《雙城故事》照樣贏得讚譽, 又因在《逃學威龍》演出"奪命剪刀腳"警司頗受好評。 他逝世前一年曾策劃/編劇/監製過一部《無名家族》,本來有意往製作及導演方向發展, 可惜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不過,遺憾歸遺憾,即便二黃活到現在, 恐怕也很難施展抱負,畢竟今時之香港電影早已不同往日!   1992年,港片似呈盛世氣象;5年之後的1997,頹勢漸顯;15年之後的2007, 陷入低谷!去年的情況是:港片產量只有三四十部,票房過千萬港幣的僅8部, 大多數香港從影人員經常無工可開!至於編劇人才,本來就青黃不接, 即便是邵麗瓊這類著名編劇都迫于生計回歸電視, 更何況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學徒級小槍手了!   當然,希望還是有的,要想扭轉港片逆境,除了天時地利, 仍需影界同仁一起奮鬥努力。至少編劇方面,岸西、韋家輝、莊文強、麥兆輝、 陳慶嘉、阮世生、遊乃海尚能支撐一時,譚家明的弟子杜致朗(編寫過《江湖》、 《霍元甲》)、田開良(與老師合編《父子》)、 麥曦茵(參與創作《大丈夫2》)也已初露鋒芒... 注:黃鷹逝世時,官方消息為"死於腦溢血"。1999年,由黃鷹"伯樂"蕭若元揭出真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92.42
文章代碼(AID): #16bMenAn (Scenarist)
文章代碼(AID): #16bMenAn (Scena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