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論所謂的「商業」國片 (上篇)  

看板Theater (電影院 - 戲院)作者時間20年前 (2004/10/06 20: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論所謂的「商業」國片 (上篇) 日期:2004/10/5       論所謂的「商業」國片 (上篇)   文/何瑞珠               清朝末年,義和團告訴慈禧太后,只要練了義和團拳法,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砲都會被打退 ,大清政府曾被迫簽下不少喪權辱國的合約,中國既割地又賠款,慈禧大概到了病急亂投숊慦漲a步,才會相信義和團吧!不過義和團的中國功夫到底如何呢?有唸過國中歷史課本 的人都很清楚,義和團是烏合之眾,完全不堪一擊。 「台灣人要支持國片」這種口號就像義和團一樣,我曉得政府為了加入WTO簽了不少 自廢本國文化的條款,但是救國片不是光靠赤手空拳,國片本質上不肯「西化」,行銷 國片沒有方法,再多的熱情也依舊使得國片一再淪陷在好萊塢的砲火中而已。但國片業者 可以組織起來,怪政府、怪媒體,甚至怪觀眾,卻沒見到他們怎麼檢討自己。難道他們 只看見韓國政府的保護政策(註一),卻看不見內容上十分「好萊塢化」的韓國本土電影 (註二)嗎?國片賣不出去,是全世界的錯,只除了不是國片導演的錯? 好萊塢曾製作過非常多的大爛片和賠錢貨,但在好萊塢總是先找到投資者才能拍片, 而投資者的評估和創作者完全不同,資方研讀過去賣座片的類型,希望從中找出脈絡, 也能再創賣座效應,這也解釋了為何類型電影和續集電影如此之多,因為大家都想打有 把握的仗,而類型電影是最保險的手法。也就是說,一部電影還沒拍之前,好萊塢片廠 就已在開發賣點在哪?觀眾在哪?獲利何在?而商業電影因為早已找好利基,也因此能 繼續循環下去。 我其實一點也不反對忠於自我創作的國片。我完全能體會《愛情萬歲》裡的寂寞和渴愛或 《你那邊幾點》的那種在天涯海角間的孤獨感。我不太明白為何有人看不懂,但我就是 完全明白蔡明亮的電影,甚至佩服他精準的說出那些我說不出口,但卻感知存在的強烈 感覺。 而其實這種電影也是有觀眾的,雖然不多,但他們隱藏在各個角落裡。再加上蔡明亮師徒 最近的幾部片,包括《你那邊幾點》、《不見》和《不散》也都因為很努力在校園中不斷 的舉辦座談會和試映,而使得這些片都有超過百萬的票房,就他們的近千萬成本以及多場 校園試映的辛苦投資而言,這些回收雖不算太好,但至少這可能是台灣忠於創作者原創 精神的一條通路。也就是說,對某些純粹言志的國片,大學生可能是他們的市場。而 蔡明亮其實也不用太在意台灣票房,畢竟他還有國際票房可攻佔,再加上他的電影從來 也不是大成本,海外市場的回收應可平衡台灣本土略顯貧瘠的票房。也就是說,蔡明亮 是有熱情觀眾的,只是他的觀眾是住在紐約和巴黎的一小群知識份子而已,這些人 為數不多,但這也是種市場。 不過,對於其他沒有海外市場的國片,我就不太清楚他們拍攝的目的何在? 感動台灣觀眾嗎?但他們在台灣並沒有多少觀眾啊! 以最近上映的《擁抱大白熊》為例,這部片北市票房累積約60萬,這大概就是 一般票房普普的歐美獨立製片在台灣的成績(註三), 也就是說,一般獨立製片的基本教義派觀眾約有這個數字。 不過,一部歐美亞獨立製片可能是發行商花成本約百萬台幣買進來的, 這種票房再加上後續的二輪和錄影帶等,約莫是打平。至於自資國片,通常是花了 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但卻賺不到一百萬,針對這種穩賠生意,我實在看不出來到底這些國片 是哪裡「商業」? 到底什麼叫商業片呢?以今年為例,目前票房排行榜上前三名是《明天過後》、 《哈利波特3》和《蜘蛛人2》,台灣觀眾似乎對神乎奇技的電影特效特別著迷,不過 這些好萊塢片的特色顯然並非自製國片可做到的。至於華語片的前三名則是《十面埋伏》 、《見鬼2》和《三更2》;《十面埋伏》比較特別,這是部成本超越其他華語電影, 場面超浩大的電影,雖然內容空洞,但因為行銷得當,成為年度話題電影。 至於《見鬼2》和《三更2》則都是典型的驚悚片續集。試問,在本年度的票房趨勢中, 到底有哪個類型片告訴我們,觀眾特別想看我們那些出產自「台、澎、金、馬」的 自製電影呢? 假如國片導演想要的是有觀眾去看,那我不太清楚他們仍堅持拍他們的小品電影的意義 何在? 答案就是,國片導演從來都不知道觀眾要看什麼,他們不管是標示著商業還是藝術, 他們都只想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想拍自己想拍的電影並沒有錯,但那就命定了只能感動少數人。我個人很喜歡蔡明亮的 電影,也希望他繼續拍電影,但有那麼多的國片業者想開創新局,拍些「商業電影」, 拍些讓大家「看得懂」的電影,但事實證明他們也還是在拍著自己想拍的電影而已, 不曾拍些觀眾想看的電影啊,觀眾要的從來都不只是「看得懂」而已。 唸書的時候,有不少人希望教室像電影院一樣,為何電影院比教室好玩呢?因為教室 是說教的地方,電影院是輕鬆娛樂的場所。不過現在國片的電影院倒都很像教室,當 觀眾想看緊張刺激的動作片時,國片導演卻要告訴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包括小市民 如何在台北掙扎的《台北二一》或者年輕夫妻該如何教養小孩的《擁抱大白熊》。 我唸書的時候向來很愛逃學,實在不瞭解畢了業後的現在為何要去電影院聽訓? 除了內容上大有問題之外,所謂的「走向商業」的國片行銷也完全不行。 以目前好萊塢片為例,宣傳費的比重逐年上升,花了一億美金拍的電影,宣傳起碼 超過五千萬,國片業者的宣傳卻和成本比例明顯不均。《古墓奇兵》懂得在開拍時 就送各國記者去柬埔寨和安潔莉娜裘莉聊天,《亞歷山大帝》還沒個影,各國記者 便被送去泰國聽奧力佛史東吹噓,國片業者只是舉手之勞的只要發通告就能找記者 在拍片期間去探班,這比好萊塢動輒飛機票住宿的大手筆省得多,但現在依然還是 有國片是默默地完成,像《擁抱大白熊》這種「自宮」式的自行縮短宣傳期, 這難道也是政府沒保護他們?或媒體大小眼造成的嗎? 而不管國內外,行銷獨立製片本來就不能與好萊塢相提並論,也因此獨立製片除了 傳統的媒體管道之外,還得要有各種有創意的行銷管道。美國最會賣獨立製片的 米拉麥斯公司,有專為門房和髮型師辦的試片,因為米拉麥斯覺得髮型師總會和 客人討論電影,而沒法上新聞版面的小成本外語片,最好還是由「朋友」介紹 才會讓人買票進戲院。不過,我也不太確定米拉麥斯這套口碑場行銷對國片 是否有用,大部分的國片都是試片後大家便襟若寒蟬,或罵聲不絕。 走筆至此,我必須為台灣的媒體抱不平。我所認識的媒體同業中,最不善良又最不愛國的 應該是我本人,大部分的媒體同業即使看完國片後罵聲連連,但在他們所屬的媒體上, 仍可見到他們秉持著隱惡揚善的愛國精神,完全沒提國片的內容到底有多糟。 台灣媒體大都已比台灣觀眾支持國片,但國片業者仍不滿意? 我們真的需要一些比較「商業」的國片,但就今年到目前(九月)為止的 《空手道少女組》、《飛躍情海》、《黑狗來了》、《台北二一》、《五月之戀》 (註四) 和《擁抱大白熊》這些自稱商業的國片(註五),並沒有操作該有的商業元素 ,他們大都既沒有話題也無場面,更沒有真正吸引觀眾的「賣點」。這些每部都只有 數十萬票房的國片,仍無法告訴國片業者,這些國片真的一點也不商業嗎? 我真的不認為把電影拍的這麼平淡乏味是新聞局的錯,但如果國片業者除了義和團口號 之外沒有別的辦法,現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慈禧太后,所以就不知道他們到底要唬誰。 註一:韓國的「銀幕配額制」明文規定,韓國戲院在一年裡至少要有106天上演韓國片, 但這項條款目前正搖搖欲墜。南韓總統盧武炫上台後,曾指派知名電影導演李滄東 擔任文化部長,李滄東對保護韓國電影從支持到改弦易轍,仍無法抵擋美國政府的 壓力,事實上,韓國觀眾現在也不認為「銀幕配額制」有多重要,有觀眾表示, 要是韓國電影都像《太極旗之生死弟兄》或《實尾島風雲》之類的 賣座電影,戲院都會搶著演,這種強檔韓國片並不需要保護,由於韓國已連續 四五年都有這種映期超過四個月的強檔國片,實際上,沒有配額制戲院依舊搶著 上演韓國片。而盧武炫在歷經彈劾案後,已在2004年六月底換掉李滄東,新任 文化部長Chung Dong-chae目前也積極與電影界協調,好降低配額制的天數, 希望讓美國和南韓電影界都能滿意。 註二:韓國電影學教授周熙文(Cho Hee-moon)曾發表論文指出,韓國電影如此興盛的原因 來自於影片本身的競爭性和市場導向,他說,『假如有人把韓國電影的發展歸功於 政府的銀幕配額制,那些人要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完全不瞭解電影工業』。 (參見http://english.yna.co.kr/Engnews/20040921/300900000020040921174353E9.html) 註三:檔期與《擁抱大白熊》接近的,法國動畫片《佳麗村三姊妹》北市票房約163萬, 而稍嫌沈悶的希臘電影《香料共和國》約164萬,相較之下,歐洲藝術片似乎 還賣的好些。 註四:《五月之戀》其實北市票房有破百萬,約116萬。造成票房這麼差強人意的主因 應是電影內容太過「大中國化」和台灣觀眾距離太遠,但電影內容之所以如此 「大中國化」卻又因為製作公司汲汲營營於中國市場,至於行銷大中國是否真能 成功,有待後續數據繼續調查。另外,這部電影即使內容有問題,但從選角、 議題和行銷的整體包裝中仍可見其策劃過的「賣點」,至於依然賣的不好,那 就是做電影生意有趣的地方,我們其實誰也不知道觀眾究竟要什麼。 註五:今年還有不少賣座甚佳的紀錄片,但由於這些片原本就以「言志」而非「賺錢」 為出發點,本文旨在討論「商業」國片,因此將另文討論紀錄片。 -- ▌ ▁▌▁ |情報員標號: 107075.ntpu.edu.tw |局中| ▌▃ |隸屬☆單位: 中央情報局 (bbs.e-cia.net) |邑情|
文章代碼(AID): #11O-3G00 (Theater)
文章代碼(AID): #11O-3G00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