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天橋中期的藝人1

看板XiangSheng作者 (我的站關了!)時間22年前 (2003/01/17 00: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自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天橋日趨繁榮,藝人漸漸增多,表演形式也逐漸多樣 化與複雜化,對以後北京乃至全國藝術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一時期 的藝人,成就突出的共有二十幾位,平庸者則不少於百人。 1.笑話大王「萬人迷」 「萬人迷」本名李德錫,相聲藝人。自幼隨其父老萬人迷學藝,後拜恩緒為 師,曾先後與張德泉(藝名張麻子)、馬德祿(藝名小恩子)、周德山(藝名周 蛤蟆)、張壽臣等人合作。他表演的單口、對口及三人相聲,笑料非常豐富 ,語言極為幽默,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在北京、天津、濟南、洛陽等地 享有「笑話大王」的盛名。 「萬人迷」對相聲藝術的突出貢獻是改「葷口」(以低級趣味吸引觀眾)為「 淨口」(擯棄低級黃色內容,通過人物塑造和情節來產生藝術效果)。經他創 作或改編的相聲曲目有單口相聲《古董王》、《滿漢斗》、《弦子書》;對 口相聲《燈謎》、《賣對子》,《繞口令》;三人相聲《訓徒》、《扒馬褂 》等。此外,還有簡單化妝的彩扮相聲《耍猴兒》,諷刺當時司法黑暗的 對口相聲《大審案》等。 2.一支實力雄厚的相聲藝人隊伍 辛亥革命以後,天橋湧現出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相聲藝人,如焦德海、劉 德智、於俊波、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郭全寶、郭啟儒等人。 這些藝人的說、學、逗、唱等基本功都非常扎實。論「說」,能夠說詩聯句、 出口成章,對中國古典詩詞中膾炙人口的佳作以及《名賢集》中的警句背誦得 十分熟練,引用得亦很得心應手。論「學」,能夠模仿全國各地的方言、土語 ,其中最見功力的是學說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閩南話及粵語 等方言,以及一種地區方言中大體上近似的許多地點方言,如廈門話、漳州 話、泉州話等等。論「逗」,能彼此對鬥口鋒,互不相讓,互相問難。至於「 唱」,則皆擅長摹擬諸般伶人的聲調與韻味,以及各種曲詞。 從詞句文雅和語言幽默這兩個角度來看,最為突出的是焦德海和劉德智這兩位 雙春(行話,即對口相聲。)相聲演員。 其特點是俗不傷雅,無論傳統的段子還是自編的段子,也無論大段還是小段, 從頭說到尾,絕無半點兒污言穢語,比起其他一些相聲演員的村罵及淫詞浪語 ,確實高雅得多。尤其突出的是,他們擅長寓雅詞於詼諧,再加之喜、怒、哀 、樂、憂、思、悲、恐、驚等各種複雜感情的瞬息變化,每每把人逗得捧腹大 笑,堪稱為相聲藝術之上乘。 與焦德海等人同時期的相聲演員于俊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華橫溢的秀才。 於俊波幼年家貧,就讀於義塾,因天資聰穎且遇良師指點,故學業長進殊快, 凡四書五經之名言警句,無不背誦嫻熟且能通曉其義。年稍長,因生活艱辛而 輟學,繼而在天橋靠說相聲謀生,每得閒暇,仍以習文弄墨為樂事。 1923年,北平的《現代日報》主編成扶平先生和《時報》主編陳逸飛先生為組 織「采風錄」和「社會調查」兩大欄目的稿件,在採訪天橋藝人的過程中,遂 與於俊波相識。自此,於俊波便經常給報社投稿,內容類似《笑林》(後漢給 事中邯鄲淳撰,凡三卷,原書已佚,今存二十餘則,見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 輯佚書》),因內容新穎,別出心裁,文字通俗,語多詼諧,故頗受廣大讀者歡 迎。這些改編或新編的笑話,篇幅大約在一千字左右,每篇的稿酬是大洋二角 至三角,對生活困難的於俊波不無小補。 於俊波的書法,亦堪稱一絕。當時北平有位書法家李毓如(此公一隻眼,綽號「 了然」),師承米芾,運筆俊邁,很有氣勢。於俊波極善模仿李毓如的字體,無 論行書楷書,均能倣傚得毫無二致,可以亂真。當年天橋一帶舖戶的匾額,幾 乎都是於俊波手書。 於俊波的胡琴也拉得很好。由於經常給報社寫稿,漸漸地結識了許多新聞界的 人士。每逢星期天,總和成扶平、張次溪、陳逸飛、張笑俠等文人雅士在陶然亭迤 北龍爪寺大殿(即抱冰堂)內聚會,於俊波為大家操琴,舉行饒有情趣的京劇清 唱。當時,這座寺廟的方丈是張笑俠的胞兄惺泉法師,這位佛門弟子很喜歡讀於 俊波的文章,他經常備些齋飯宴請大家,於俊波每每於席間談笑風生,不是說些笑話 ,就是談些天橋的見聞,偶有興致,還當場揮毫,仿照抱冰堂匾(光緒進士、北洋 軍閥政客徐世昌所書。)揮灑自如地寫出幾篇大字,分贈給大家。 3.雙簧藝人「大狗熊」及其同行 「雙簧」是一種雜耍,曲藝的一種。據傳說系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北京藝人黃輔 臣所創造。黃最初為評書藝人,善於模仿各種人物的語言、風貌和鳥獸聲以及 各種市聲,以連學帶做著名。後因嗓音失調,遂由別人在背後專門說唱,而他自 己面對觀眾表演,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曲藝形式,故稱「雙簧」。 表演時,兩人先用相聲口吻對說,三言兩語將觀眾逗笑後,即開始排演雙簧。一 個藏在後面說唱或說講,但不露面;一人坐在前面,用大白塗抹臉部化妝成戲曲 中的小花臉模樣,頭上戴一條直立的假小辮兒(俗名「沖天椎」),不說不唱,只按 照後面一人的說唱內容表演各種動作,使觀眾看來好像是他自己說唱的一樣。有 時也故意露出破綻,以逗引觀眾發笑。有的雙簧節目,除了一般說唱表演外,還 要加以捶打或表演各種技藝,故名之曰「文武雙簧」。 雙簧演員學藝時,講究八個字;在前者為「發詞賣相」,在後者為「說學逗唱」。 發詞賣相的難度較大,因為除了進行生動滑稽的表演之外,還要能背誦全部的台詞 ,否則就不能與後者和諧,達到完美的統一。 天橋中期的雙簧藝人先後有徐狗子(本功蓮花落,兼演雙簧)、錫闊亭、鞏成利、孫 寶才等。孫寶才藝名「大狗熊」,既演雙簧,又說相聲。其特點是表情逼真而細膩 ,幽默而不粗俗,舉手投足皆富有濃厚的喜劇情味,頗可解頤,很受觀眾好評。 孫寶才所演雙簧曲目的代表作有《照花台》、《買雞買鴨》、《羅爺》等。他在 《照花台》中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通過梳頭、搽粉、描眉、畫眼、簪花、 更衣、撣土、照鏡等一系列細膩入微的動作,將小家碧玉春意萌動、渴望愛情的內 心世界刻畫得惟妙惟肖,其高超的表演才能,堪與出色的戲劇演員媲美。 《羅爺》取材於講史小說《說唐演義全傳》,表演唐初秦王李世民部將羅成作戰的故 事。這一曲目是典型的文武雙簧,從始至終離不開頂盔、貫甲、罩袍、束帶、扳鞍 、上馬、瞭望、衝殺等動作,手眼身法步並用,將一位武將的鷹揚之貌模擬得淋漓 盡致。 孫寶才的單口與雙口相聲,師承盧伯三。盧氏功底深厚,以善說「八大棍兒」(笑 話選段)在北京享名。孫寶才無論說、唱及表演,均具乃師的風範;加以長得膀大腰 圓,而且憨態可掬,因此只要他一開口,便能贏得滿堂好。 他的單口相聲《貨聲》,在同行中首屈一指。正月的小金魚兒,二月的帶湯豌豆 ,三月的豌豆黃兒,四月的楊妃芍藥,五月的甜巴旦杏,六月的沙瓤西瓜,七月 的各種青菜,八月的葡萄和鮮棗兒,九月至臘月依次出現於市面的草編狗窩、菱 角米、供花兒、糖瓜兒、年畫兒、芝麻桿兒、柏樹枝兒、掛錢兒,以及除夕夜紙 印的財神爺,凡北京一切叫賣聲,無論詞句簡單還是複雜,也無論腔調低沉還是 高亢,他都能學得惟妙惟肖。 雙口相聲《八大改行》亦是他頗見功底的節目。內容包括劉寶全賣粳米粥,抓髻 趙賣切糕,龔雲甫賣黃瓜,郝壽臣賣西瓜,肖長華賣煮白薯,王傑魁賣餛飩,梅 蘭芳賣晚香玉,白玉霜縫窮。其中白玉霜縫窮,是孫寶才根據這位蜚聲藝壇的「 評劇皇后」的悲慘遭遇而編排的。這一曲目聲情並茂,頗為感人。 孫寶才演出時,從來沒有一句髒口,因此惟有他的場地,婦女們才敢涉足。1951 年抗美援朝時,孫寶才曾任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曲藝隊隊長,兩次赴朝,與常寶 坤(藝名「小蘑菇」)等同行在前線慰問演出。1986年初,闊別舞台二十多年的孫 寶才不顧八十六歲高齡,應邀在北京地壇首屆春節廟會上為成千上萬的遊人演出 了《照花台》、《貨聲》等傳統的雙簧與相聲曲目,大飽首都人民眼福,一時傳 為佳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8.25.132
文章代碼(AID): #-9jdSF1 (XiangSheng)
文章代碼(AID): #-9jdSF1 (Xiang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