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京劇與相聲
http://www.mapai.org/asp/shownews2.asp?newsid=1235
京劇與相聲
梅京
一些年輕藝人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會驚詫莫名:怎麼?京劇與相聲
難道說還有什麼聯繫?正是如此,京劇對相聲的影響可謂大矣,相
聲中許多「活」兒是根據京劇劇目來的,歷史上,有不少相聲藝術
家,本身原就是學習京劇的。像對口相聲、三人相聲的創始人「窮
不怕」——朱紹文,原來就是京劇班中唱小花臉的。被譽為語言大
師的相聲藝術家侯寶林,12歲開始學藝,學的就是京戲,且《拾黃
金》是他的拿手活,後來因填不飽肚子,才改學相聲。
說起「窮不怕」朱紹文(又作少文),老一輩相聲藝人沒有不
佩服和誇讚的。他生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光緒三十年(
公元1904年)逝世,享年75歲,可算高壽了。他久占北京天橋,老
天橋是民間藝人薈萃之地,身懷絕技最有名的八個藝人,被稱為「
八大怪」,「窮不怕」名列首位。他原搭入「嵩祝成」班社,梅蘭
芳大師的外祖父楊隆壽,「同光名憐十三絕」之一,演《探親家》
騎真驢上台的劉趕三,後老生「三鼎甲」之一的孫菊仙及「金霸王
」金少山之父金秀山等都曾在「嵩祝成」唱過。那麼,朱紹文為何
不唱二黃卻改相聲呢?據侯寶林先生說:「清朝咸豐皇帝死了,那
時有國服,說是禁止娛樂,這就是相聲《改行》裡說的那個情況。
北京有一些唱京劇的藝人不能唱了,沒飯吃了,怎麼辦呢?就上街
說說唱唱,說點笑話。據傳說當初有兩支人。一支是朱紹文,藝名
窮不怕,是唱小花臉的。他帶著四個徒弟:富有根、窮有本(作者
按,也有作貧有本的)、徐有祿、范有緣。我們這些說相聲的,像
我,就是徐有祿這一支傳下來的。另外一支也是唱京劇改行的,在
街頭賣藝。雲裡飛和草上飛屬於這一支。後來草上飛又回到戲班裡
去,雲裡飛這支在天橋擺場子唱所謂滑稽二黃,就是滑稽京戲。朱
紹文這支沒回戲班,說了相聲。」1侯寶林先生認為古代的徘優活
動是相聲。2但也有人說相聲這種民間藝術始於清咸豐年間。3京
劇大約形成干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
長庚」當「三慶班」班主以後不久,這樣看來相聲和京劇結緣就始
自「窮不怕」朱紹文、雲裡飛這一代,不超過 140年歷史,是他們
最早把京劇融匯到相聲裡,豐富了相聲的表現形式和方法,也豐富
了相聲的表演內容,使之更符合人民群眾,尤其是「下裡巴人」的
口味。
相聲藝術講究說、學、逗、唱四個字,侯寶林、薛寶琨、江景
壽、李萬鵬四位先生合著的《相聲溯源》一書中,把「學唱」看做
相聲的「唱「的精髓。4這是很恰當的,侯先生等認為相聲裡引進
京劇藝術,是因為「窮不怕」等來自京劇班,他們「三句話不離本
行」,千方百計要把京劇藝術引進到相聲藝術中來,而且在相聲裡
至今仍占相當大的比重,這話確也有道理。然而還有一點應該看到
,就是在本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京劇藝術風靡全國,相聲演員學
唱或歪唱京劇能得到觀眾共鳴,抖出的「包袱」看客能大快朵頤,
進而前俯後仰,忍俊不禁,原因就是聽相聲的人也懂京戲。現在再
要說《黃鶴樓》、《桑園會》這類相聲,青年人可就不會有強烈反
響了,甚至會出現「悶堂」——觀眾毫無反應。原因不是別的,青
年人未看過這類京戲,你學的再好,鑼鼓經念得再標準,青年人不
懂也是枉然。所以任何劇種都要和時代合拍,隨時代發展而變化,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相聲藝術裡學唱京劇的段子很多,茲舉如下一些例子,並稍帶
剖析,不當之處尚祈京劇界及相聲界行家賜教。
一、表現京劇界藝人之間精誠團結,看到別人台上出錯,自己
設法去補救,這是褒揚藝人有戲德,讓聽眾聽了以後仿而效之。原
安徽省曲藝團相聲名家馬三立大師高徒、我的京戲迷朋友高笑林先
生告訴我,他在從前演過這樣一個段子,說是有一次某著名老生在
天津演《四郎探母》,硬裡子哈寶山先生為之配演楊六郎,見娘時
,六郎唱:「我與四哥把路帶。」某名老生的楊四郎應接唱:「後
堂去見老萱台。」可不知怎麼鬼使神差,某名老生竟臨場忘詞,哈
寶山一看情況不妙,連忙接唱下句:「代兄稟報老萱台。」哈寶山
「救」了某名老生,不知就裡的人就被蒙過去了。哈先生未讓某名
老生「僵」在台上,戲德可嘉!
二、有些用京戲表演的相聲,用來諷刺那些不懂裝懂,假冒「
大頭鬼」的有虛榮心的人。這些人愛面子,但又不虛心向人請教。
像《黃鶴樓》、《汾河灣》、《捉放曹》等,相聲演員叫「腿子活
」。為什麼有此名稱呢?鶴不是有腿嗎?所以曰「腿子活」。《黃
鶴樓》就叫「鶴腿」,《捉放曹》叫「曹腿」,《汾河灣》就叫「
汾腿」,比如說今兒要上「捉放曹」,後台就說今兒個使「曹腿」
,這就是相聲界行話之一種,也頗有趣的。
關於相聲《捉放曹》有兩種情形,一種借此嘲諷一些京劇藝人
在台上「陰人」,結果自已當眾出醜。從前在台上是這樣演的,新
來的一位老先生掛頭牌,原班中的「底包」唱花臉的不服,想在台
上出新來角兒的洋相,當陳宮誇獎呂伯奢出外沽酒、有孟嘗之風時
,曹操應該唱:「家父與他常來往,當年結拜一爐香,孟德抬頭四
下望,……」可那位花臉在此「陰人」,他改唱「孟德抬頭用目揣
」,忽然改變「轍口」,但是『用目揣」也文理不通呀,反把自已
唱「砸」了,台下連喊倒好,下場後新來的老生當然和唱花臉的論
理,事有湊巧,唱老生的有「羊角瘋」宿疾,氣得昏死在後台,可
台上鑼鼓催著演員上場,唱花臉的硬著頭皮匆忙上台,唱了四句:
「惱恨陳宮理不當,你不上場為哪樁?聽戲諸君多原諒,找到陳宮
我再上場。」台下倒好聲又起,也得到了抖響「包袱」的目的。還
有一種是批《捉放曹》劇本不合理之處的,容當下面再說。
三、相聲中還有借使京劇劇目的「活」兒,批判其不合情理的
地方,提出來要京劇界改正的,這方面有不少例子。
比如上面的《捉放曹》,就有批「捉放」的。從原劇中可以看
出,呂伯奢乃一小康之家,因為他有家童,家下傭人也不少,又何
必呂伯奢親自外出沽酒呢?再者像這等大戶人家豈能無酒儲備待客
?還有,曹操連磨刀聲都聽得見,豬叫之聲焉能無聞,所以相聲藝
人在「攢底」包袱裡用了「啞吧豬」三字,台下哄堂。
其次,還有批判《四郎探母》中詞句不合理的段子,也頗有趣
。《四郎探母》是京劇老生「前三鼎甲」之一張二奎看家戲,「坐
宮」一折,楊四郎上場念的引子是:「被困幽州,思老母常掛心頭
」,非常適合楊延輝彼時彼地的心理狀態,可是老譚(譚鑫培)把
它改成:「金井鎖梧桐,長歎空隨一陣風」,和後面公主唱的「芍
葯開牡丹放花紅一片」極不協調,相聲藝人用「包袱」加以嘲諷,
指出其大為不妥。
再者如批京劇《打漁殺家》的相聲段子,蕭桂英唱悶簾西皮導
板「波浪滔滔海水發」,她的父親蕭恩又唱「父女打漁在河下」,
一會兒大海,一會兒又是河,把人都弄蒙了,相聲段子中也都提出
來,進行批駁。
四、相聲中還有借用傳統劇目來表現京劇舞台上不能有「棒槌
」,即對京劇一竅不通的人,否則要出亂子,另一面也借此讚揚一
些京劇名老藝人有隨機應變的本領,例如侯寶林先生生前說的膾炙
人口的《空城計》,就是嘲諷一個「棒捶」連「龍套」也不會跑,
卻楞要上台,結果站錯了位置,被急中生智的演員(京劇名淨侯喜
瑞)巧妙地拽到一邊,不再形成「一邊一個一邊仨」的尷尬局面。
另外還有一個《文昭關》的段子,說是某大角一次演《文昭關
》,快要扮完戲,只剩下寶劍未掛,可「跟包」的這時恰巧鬧肚子
,急著上廁所,就對為大角專拉黃包車的車伕呶呶嘴,請他幫忙把
牆上的寶劍拿下來給大角掛在腰間。可這位拉車的車伕是外行,等
「跟包」的上廁所,他把牆上靠著寶劍掛的腰刀取下來掛在角兒的
身上,而此角兒也粗心大意,沒有檢查就匆忙上場,一下於吃了個
倒好。角兒一想,我還沒開口唱啦,怎地就出錯了?不對呀!再一
摸腰間,敢情掛的是腰刀不是寶劍,心想毛病出在這兒了,怪不得
吃倒好呢,「寧穿破,不穿錯」嘛,畢竟這位角兒有舞台經驗,未
被倒好亂了方寸,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本來劇中人伍子胥唱的
是「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腰中枉掛三尺劍,不能報
卻父母冤」。現在身上掛的是腰刀,再唱這詞兒更要得倒好了,於
是臨場改詞「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滾油澆,一路盤費花光了
,賣了寶劍買了刀」。把「言前」轍改為「遙條」轍,既合轍押韻
,又符合人物的境況,招來滿堂喝彩聲。這裡表現的是老藝人的隨
機應變的睿智,也說明後台也不能有外行,這類段子也不一定是真
人真事,而是相聲演員根據梨園軼話編的。
五、相聲段子中還有表現舊社會京劇藝人苦難生活的,如相聲
《改行》就是,當然用學唱的形式去表演,抒發對封建惡勢力的不
滿,對遭受迫害的京劇藝人的同情。《關公戰秦瓊》等也是表現這
些內容的。
相聲界的老藝術家,如侯寶林等人都強調,既然相聲段子中用
京劇形式去表演,那麼在表演時,交代劇中人頭上戴什麼,身上和
腳上穿什麼,用的什麼道具,打的什麼鑼鼓點兒,念的是京白,還
是韻白什麼的,等等,舉凡牽涉到京劇,都不能搞錯,否則有京劇
行家聽到是要笑話的。甚至舉手投足都要合京劇程式,那才算上乘
。
在一些學唱京劇的相聲段子中,有一些唱腔相聲演員是故意反
唱的,也有極盡誇張之能事的,那是為了「包袱」響博得觀眾彩聲
。能「正唱」,即學某名演員的腔調唱的也大有人在,「窮不怕」
唱京劇唱得好,這是有史可證的,此外象侯寶林先生,天津老一輩
相聲名家於寶林及常占濟南的孫少林、郭寶山二位,都是「正唱」
的好佬,一出口字正腔圓,即獲得滿堂好。
最後要指出,不少相聲演員在表演有關京劇的段子時,都說京
劇是「京字京音」,還把京劇當作北京的地方戲,包括侯寶林先生
都是這樣說的。5其實這是不對的,誰都知道京劇是被稱為國劇,
她不是北京土生土長的,是程長庚等人融合徽、漢於一爐再吸收昆
曲、梆子其他地方劇種及民間小調,甚至武術、滑稽、雜技、美術
等的綜合性藝術。傳統京劇裡的劇中人道白除少量京白及地方白外
,絕大部分是韻白。京劇自程長庚等人起就是按中州韻、湖廣音唱
、念的,還有所謂「上口字」,怎麼會是「京字京音」呢?當然,
現在有的青年演員不太講究字音,京劇唱念有逐步向普通話靠攏的
趨勢(馬連良先生京字京音雖多一點,但他主要還是遵從中州韻、
湖廣音)。我1993年應邀參加大津市梅蘭芳、余叔巖藝術研究會成
立大會,聽過香港名票金如新先生唱的《洪羊洞》,韻味醇厚,字
正腔圓,他唱前自我介紹說,他一句普通話也說不好,那麼何來京
字京音?像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總之,京劇決不是北京的地方戲,
也不是「京字京音」,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推下去,那麼振興京劇的
任務只能落到北京市頭上去了,何必要在海內外炎黃於孫中提倡振
興京劇呢?所以,今後相聲演員再說到此事時,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不知這方面的行家裡手以為然否?
12見 1979年第一期《戰地》,侯寶林《我和相聲》,人民
日報出版社出版。
3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羅榮壽著《相聲表演漫談》1979年 2
月版第 87頁。
4見侯寶林等著《相聲溯源》,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5月北
京第一版第203頁。
5見《傳統相聲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9日第一版第
105頁。
(網友rifley摘自《戲曲藝術》1999年01期
--
幽默館 http://humorous.idv.tw 以相聲為主題,提供線上收聽 同好交流
歡迎參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43.141
XiangSheng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20
54
13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