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過門的藝術(上)
看板clPianist (古典鋼琴家 - 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作者backhaus (Wenn werd ich sterben?)時間20年前 (2004/10/04 23:50)推噓1(1推 0噓 0→)留言1則, 1人參與討論串1/1
飄泊的靈魂啊!
你的家在哪兒呢?
你追尋著什麼呢?
Transition
(Ger. Durchgang).
Any passage in a piece or movement which,
rather than having a particular thematic identity of its own,
seems to lead from one well-defined section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bridge passag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bjects
of a movement in SONATA FORM.
It is usually applied to passages in which a modulation
from one key to another is systematically worked out,
though it is also used for sudden changes of tonality,
as well as for passages in which there is a 'modulatory digression'
but no actual key change (Beethoven, Sonata op.111,
second movement, bars 106-30).
JAMES WEBS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這是Grove字典線上板對「過門」(transition)一詞的解釋。
首先會注意到,這東西缺乏自身特定的"thematic identity",
我們也許可理解為,缺乏鮮明的主題或旋律,以構成自身特殊個性。
但是這「自身的個性」(或擬人化而稱為「自我」)是什麼呢?
下面又說"well-defined section"--界定完善的段落,
更以奏鳴曲式為例,將過門與第一、二主題的關係指出來了。
而過門的作用,有時是為了轉調(漸進或突然的),
有時只是亂跑一通罷了(例如他舉的貝多芬例子)。
在此行文中,可看到西方音樂一個基本的意識型態。
它區分了,所謂界定完善、有清楚個性的音樂行進;
以及作為過渡的、串場的、缺乏自我而僅作為附屬功能的音樂行進。
前者說的更清楚一點,就是,調性清楚穩定,
有明顯主題或旋律-最好是簡明可唱和,還有完整問答句結構-的東西,
它是宣稱性、光明性的,吸引聽眾注意的焦點。
後者呢,就是沒有上面這些東西,旋律曖昧難辨,
任務是透過樂理技術,去銜接兩段具不同調性或性格的前者。
前者是主,後者是奴。
這樣的說法,應該要得義忘言。
過門如果寫得精采,還是可以帶給我們很多豐富奇妙的體驗,
而且他自身就有非常獨特的意境,值得去細細品味。
當然,古典音樂重視整體性,每個段落都要放在整體、
放在與其他段落間的關係,來看。所以上面說的獨特意境,
意思並非是脫離了脈絡,而是在脈絡中有了自己的意義與個性,
自成一個重要的構造。
反過來說,那些「完善界定」的段落,也必須與這些橋段互動,
在音樂流的整體中,才真正定義了自身。
有些過門,是樂曲在激情過後,要回復正常心智的過程;
在此,先前的張力與騷動必須漸漸澆熄,調性也要轉回樂章主調。
例如,在《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發展部,
樂團與鋼琴的連續附點砲擊之後跟進的音階序列,
一次又一次地下沉再上揚,穿梭往返、開闔收放、漸弱漸低,
以減七和絃為換氣用的停駐點,最後終於往上滑入了,高潮過後的幸福慵懶。
又如,《合唱》交響曲發展部結尾,第一主題以火山噴發之勢狂吼之後。
這段過門,以大提琴上行音階顫音,為扣人心弦的背景;
小提琴和木管以下行音階樂句,漸次地將情緒壓回基本面,即第二主題。
不過,下面要好好品味的兩段過門,綿延之長大,意境之悠遠,
已經超越了功能性的角色,而營造了一種,靈魂的漂流與探索。
或者我們不該再用「過門」來稱呼它,而應把它想像成一種結構性的出軌或漫游。
這效果是透過精采的和聲行進,配合適當音型或動機的運用,來達成的。
第一段是《華德斯坦》奏鳴曲第三樂章輪旋曲。
我們試著用阿勞「找路回家」的隱喻來體會這段音樂。
在熱烈的c小調中段之後,第211~312小節處。它的結構是這樣-
211~222: 輪旋曲A段的四小節民謠主題,奏三次。
這個主題原本是以琶音伴奏柔和的唱出,
在此則是以厚重的和絃做出響亮而乾脆的宣示。
經過c小調的bVI、iv、bII和絃,進入短暫的Db大調。
222~224: 民謠主題的後半段重複了一次。
225~228: 以民謠主題的第三小節這兩個音為動機,奏了四次;
也就是,兩次的Db調V-I終止。
這個進行曲化的節奏,好像餘音繞樑、意猶未盡般的,
要將音樂帶去哪裡呢?
229~250: 切分音進行曲。落寞孤寂地踏著躊躇的腳步。
從Db的I開始,經過五次的四度下行,走到c的I。
當中大三與小三和絃的交錯,是令人心碎但簡單的設計。
251~262: 這裡挑戰著傳統的和聲定義方式。
單看右手的部分,好像是兩個八度跨距的,上下行三和絃琶音;
上行部分有和聲外音的裝飾,聽起來有曲折艱辛之感,
下行則是滑溜順口的,很直接地定義了和聲。
但是,這個兩小節為單位的音串,
每串的起音(也是頂點音)竟然是以半音階漸次上移的。
和聲學裡沒有這種,三和絃的半音階行進吧?
但是,低音部畢竟掌握著和聲定義權,不能讓上述事情真的發生,
它頑固地以民謠節奏敲打著主音、下屬音及正規和絃;
試圖把浪蕩乖離的右手音符拉回來,統整為體制內的和聲行進,
即,六小節為單位的五度下行和聲模進,一路搞到第269小節。
這種搶救的努力畢竟是有限的,
由於右手的和絃太清楚,加上踏板的漿糊效應,
使得這個長大的音串,內部共存著正規和非正規的和聲行進;
其中一個和聲系統的和絃音,可以是另一個系統的和聲外音;
其間到處散佈著小2度不協和音程,
造成一片撲朔迷離、曖昧撩撥的聲響色彩。
262~269: 上面的事情繼續下去,但右手的琶音跨距改成一個八度,
起伏頻率增為兩倍。269小節進入短暫的e調I。
269~278: 這裡的和聲行進終於趨於傳統了,
簡單的三和絃與屬七交錯,從e到c。
右手出現新音型,四小節為一單位;
前半是上行小三分解和絃,有休止符和下鄰音製造喘息和曲折效果;
後半是在屬七和絃上的音階往返。這個音型單位做了兩次半。
279~286: 複雜的和聲遊戲玩夠了,進入一段不耐煩的V-I交替,
暗示要回到正軌了。
287~294: 民謠節奏在pp上鬼鬼祟祟地探頭,好像在問,到底該我了沒?
295~312: 民謠節奏終於以ff屬七和絃奏出,好像在說,
終於看到家了,趕快踏著歸心似箭的腳步走過去吧!
近鄉情怯,晃神了一下,終於以強奏屬七進入了第313小節,
民謠主題以八度音爽快地奏出,再現了輪旋曲A段。
以上,從229~278小節,是一段漫長的自我放逐、試探與追尋,
在曲式上、和聲上都逸出了傳統的結構程序。
251小節起,在左手民謠節奏的腳步上,
右手的高音域十六分音符,就像個瘦小孤單的人兒,
冒著迷路的危險離家出走,在未知的晦暗中摸索、徬徨、跌跌撞撞、流連輾轉。
每一次的推移,都像在問:
這樣可以嗎? 還可以再過去嗎?
我到底在哪裡? 我要去哪裡?
當然流浪是有限度的,最後還是在猶豫與確認的交替中回家了。
接下來要看的是,Grove字典所提到的,貝多芬op.111那段過門。
(待續)
--
以上 唬爛
--
※ 編輯: backhaus 來自: 140.112.230.97 (10/05 00:14)
推
68.43.254.179 10/05, , 1F
68.43.254.179 10/05, 1F
clPianist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