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的傳承-鋼琴家陳瑞斌訪談(一)
看板clPianist (古典鋼琴家 - 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作者ghty (Beatlemania)時間18年前 (2006/06/06 11:31)推噓2(2推 0噓 0→)留言2則, 2人參與討論串1/1
談學習歷程與音樂教育(上)
作者﹕Josephine
--------------------------------------------------------------------------------
大部份的音樂家都渴望有機會從事教學,這種傳承的精神幾乎已經成了
一種共同特徵,據我所知,陳老師您對教學也抱有相當高的期待熱誠,
請問這和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是否有所關連?是什麼機緣引起你
對教學工作的興趣?
陳:我是在 13、14 歲的時候到維也納留學的。在通過教育部資優兒童
考試之後,由於當時還有兵役問題,必須在 15 歲以前出國,所以
當時我父母親就決定把我送到維也納。從還是學生開始,我就有一
些演出,並且獲得許多歐洲聽眾的肯定,不過當他們知道我從很年
幼就在維也納學習後,都覺得我的成就是理所當然,認為我是學了
他們歐洲人的東西,受了他們的栽培。身為華人,這種話聽在耳裡
當然不太舒服,但不能否認的是,我的確是在歐洲文化的教育下成
長、學習。當我的演奏受到國際肯定之後,開始有些音樂院邀請我
去任教,然而我一直有個希望,就是將這一份經驗傳給下一代的華
人。二、三百以來,古典音樂一直都是屬於西方人的,但現在,古
典音樂已經是一個國際共通的的文化,不再限於歐美地區。以華人
的資質和肯努力的精神,我相信是有和西方音樂界並駕齊驅,甚至
超越潛力。
您對華人音樂界有很深的使命感?
陳﹕對。我的最後一位老師是 Lazar Berman,從他師承的學派算來,
我算是貝多芬之後的第五代,這樣寶貴的經驗,以往只能向歐洲人
學,現在我希望能藉由我,將它傳承給華人音樂界。
許多國內的音樂教育家都感嘆:國內的以考試、比賽為導向的教育風氣
,只注重表像與炫麗技巧,不注重基礎細節,更忽略藝術本身。關於這
點,您的觀察如何?對於音樂教育是否有建議遵循的方向?
陳:我在許多地方開過大師班,發現華人地區學習的共同點就是追求「
速成」,這不單只是台灣才有的現象,不論是在舞臺上,或是考試
、比賽,都已經形成這股風氣。在追求速成的同時,當然許多對於
基本的練習要求都被忽略了,我覺得家長及老師要負很大的責任,
特別是家長,因為老師常常是配合家長的要求來教導小孩,而老師
與老師之間又存在著競爭。但藝術,不是只有一次、兩次在臺上的
完美演出,演出生涯也不是短短一年兩年,而是一生的。許多學生
和老師為了一個比賽或是一項考試,一首曲子練個半年、一年,只
為了短短幾分鐘的完美演出。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成熟度的增
加,對於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視野和認識,長時間專磨一首曲子
是很難獲得這種體驗的。考試、比賽可以是種鼓勵的方式,甚至也
可以是一個練習的目標,但基礎和練習的方法,終究還是最重要的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當時他的家長要求我直接說出他的缺點,
我就告訴他,他已經十幾歲了,基礎還不夠好。他的家長一聽就說
:「怎麼可能?他彈了七百多首練習曲耶!」我一聽,哇!七百多
首練習曲,我自己也沒彈過那麼多。後來,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就是練習的方法是很重要的,這點就需要老師來幫助學生建立,如
果能夠建立,即使是碰到上臺演奏的大曲目,學生也有能力自己處
理。有很多人認為練習多了就是好的,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觀念,
練習重要是在於質而不是在於量,正確的學習方式才會有真正的收
獲。
然而台灣音樂界的這種教育風氣似乎已經難以扭轉了。
陳:這是一個很值得,也一定要探討的問題。說實在的,台灣並不是學
習環境不好,二十多年前我在台灣學琴的時候,連找一張唱片都很
不容易,現在買唱片已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甚至多到你都不想聽
了,音樂資訊完全不輸給國外。但很多家長還是覺得要把小孩子送
出國外才學的到東西,這是很不正確的。我跟很多家長的講過,送
小孩出去主要應該是為了學習另一種「文化」,甚至是另一種對孩
子的訓練方式。這是很需要轉變的觀念。
一般坊間林立的音樂中心,在教學品質上難有很嚴謹的把關,標準分歧
。老師是否能談談國外對於審核標準的建立有什麼獨到之處?針對國內
教育界此種情形,是否有建議的解決之道?
陳:國外很少見到這種音樂教學中心。國內的音樂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
其商業互補的性質,除了有教學之外也有賣樂器,而許多老師只是
學到一個程度就來教學,在待遇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對教學的要
求當然也鬆了。我的建議是除了在學習音樂之外,也要去如何來培
養欣賞音樂的習慣。先不論家長讓小孩學音樂的目地是什麼,最重
要的是要讓小孩除了學音樂之外,要能喜歡音樂、多聽音樂,才能
真正的深入音樂的境界,而不是像在作功課般的乏味。我碰過很多
程度已經很不錯的學生,自己是從來不聽古典音樂的,或是學鋼琴
的只聽一些鋼琴曲。我真的難以想像,這樣的學生,要怎麼去感受
音樂的震撼和感動?難怪很多家長逼孩子逼的很痛苦,小孩子也練
的很痛苦。在國外,小孩子跟家長一起去聽音樂會是一件很快樂的
事,孩子被音樂所感動了,學習起來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的。音樂
欣賞,該是學習音樂最基礎的教育之一,缺乏共鳴的學習是不正常
的。
您在非常年幼即隻身赴維也納求學,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還一手包辦
所有大事小事。這真是相當特殊的體驗,更令許多人感到佩服。是不是
可以請您談談,這段獨自在異鄉生活的經歷,帶給您哪些不同的視野和
感想?已往也有許多學子年幼出國,然而在乏人照顧、生活沒有安定感
的情況下,不只沒有得到期望中的成就,甚至迷失了自己,您對這點有
什麼樣的看法和建議?
陳:一個小孩子到了國外留學,而且是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家裡的確
是有點害怕,在異鄉生活中語言不通,任何事都難免會有些障礙,
然而德文又不是很容易學習的語言,不過我很慶幸碰到一些年長的
朋友幫助我,給我一些寶貴的生活經驗。然而像是煮飯、生活起居
的大小事,甚至是辦簽證,都要自己來。而且當時在歐洲,除了語
言之外也要留意當時的政策變化,很可能一個改變就沒有辦法繼續
留下來學習,而且歐洲許多學院,不只是音樂院,對於本國人民都
有名額保障,因此考上了還不見得能立刻入學。其實在歐美學習音
樂的人口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多,而近年來東方人的表現又十
分出色。台灣到國外去學習音樂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然而能在音
樂領域有卓越成績的卻不成比例。父母不在身旁陪伴,孩子很容易
因為人際關係、生活問題等等陷入低潮,或是在缺乏監護下,被外
界各種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轉移了對課業的注意力,甚至在外面花
父母的錢享受。像我自己,我是個性比較保守的人,對一件事情非
常專注,相對的,對其他領域的接觸不是那麼頻繁,比較不會碰到
這樣的難題。至於沒有照著原先的期待有所發展,倒不見的是一件
壞事,我也見過不少資質非常好的朋友或學生,因著在國外的環境
受到不同的資訊和刺激,為自己找到另一條路,成功轉行的例子。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父母要能給與小孩適時的鼓勵,並保持
密切連絡,維繫感情。另外,國外的老師不像台灣這麼有人情味,
他只負責管你唸書、練琴,就連學生的簽證出問題,都得要自己想
辦法。
除了上課之外,老師不會過問或幫助學生的生活?
陳:不會,國外的老師不會管你是不是因為生活適應困難等等的問題而
影響到課業,只要一段時間看不出起色,往往就用一些考試把你當
掉了。所以家長把小孩子送出去之前,一定要為小孩作足夠的心理
建設。
您對於這些送小孩去學習音樂課程的家長,有什麼樣的建議?如果孩子
本身具有音樂方面的才能和天份,您認為作家長的應該怎樣引導其發揮?
陳:首先確認是否真的讓小孩走進這條路,未來是不是真的打算將成為
一位音樂家,還是純碎只是興趣而已。當一個音樂家,是非常辛苦
、非常孤獨的,我認識的一些音樂家有時候都說,他們很後悔走這
條路,不想繼續下去。小朋友在音樂方面有不錯的天份是可以好好
培養的,不過首先必需要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像我前面提到的
,要有一個會欣賞音樂的習慣,父母送小孩去學音樂,自己本身也
要對音樂有所瞭解,否則小孩上了課回來,講什麼父母都聽不懂,
也容易減低在學習上的興趣,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或樂趣何在。馬友
友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馬友友的父親一再強調,當一個音樂家,
需要三代的累積。在馬友友六歲時,父親就已經決定讓他成為一位
音樂家,並且一直陪伴著他在音樂上的成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家
長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孩子還小,沒有能力作選擇的時候
,家長就必須提供一個方向和引導。以我自己而言,沒有三代的累
積,只能算是音樂家的第一代。我父親雖然是位音樂老師,但他對
我的期望,不過也是出國唸書,然後回來教琴,沒想過我會走演奏
這條路。第一代要走的路比第三代辛苦太多了,我有超過一半的時
間,都是用在摸索和從失敗中學習,因此我很希望能把這樣的經驗
傳承下去。很多家長問我說到底要不要送小孩子出去,這個問題實
在很難回答,因為送出去唸音樂院,正常教育就會中斷,只能靠自
己多充實;有很多跟我差不多多年紀的,中文都不會讀、不會講,
在本質和思想上,已經完成成為一個西方人了,和華人地區完全是
脫節的。另外,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父母不在身邊等等的問題,再
加上從事音樂,在華人地區不過就是一種娛樂、服務事業,也不是
一個最受尊重和歡迎的職業;教學可能是比較有市場的,然而這就
需要一些的妥協了。
您認為怎樣的師生關係最能夠促進互動與成長?當學生碰到各種不同的
狀況而對音樂學習感到困惑時,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給予適當協助?目
前您對教學工作的規劃和期許又是如何?
陳:我很幸運的碰到我在維也納的第一位老師,他自己沒有結婚,因此
對待學生有如對待自己的小孩一樣,和學生可以無所不談,這在西
方社會是非常難得的。那時候對我來說,他不只是一個老師,也像
個父親,給我很多溫暖。對我來說,一個好的老師就應該是這樣的
,然而後來我再也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一個老師能和學生無所不
談,亦師亦友,對學生在學習上會有更多的幫助;至於家長與老師
也應多互動,特別是要建立一種互相信任的關系,有些家長會四處
為孩子尋求意見,到頭來 小孩反而不知要聽那一個。
對於我的教學工作規劃,我則希望能在整個華人地區定期的開講座
、大師班之類的課程,將我自己的舞臺演出的經驗傳承下去,這是
學生平常學習不到的。學生平常可以固定向一位老師學習,再定期
上這樣的課程,學習效果會非常好。
對於有心從事音樂演奏者的學生,您有什麼樣的建議?除了音樂本身之
外,您認為一個音樂家還需要哪些方面的訓練和素養?幫助一個音樂家
成熟的關鍵是否可能存在於音樂以外?
陳:其實很多東西都存在音樂本身之外。音樂這條路,不論是在國內外
,所有的學習都侷限在音樂裡面,也沒有什麼機會過團體生活,即
使是畢業了,視野還是離不開這個領域,很需要多對外界有接觸,
讓自己正常成長,對於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也有幫助;以我自己來說
,就會多看書來充實自己。從小在國外求學,碰到不少挫折,然而
後來這都成為我在音樂學習上進步的助力,當有些情緒無法用言語
表達,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抒發管道。
您比較喜歡閱讀哪一類的書籍?哪一方面的書籍對於您在音樂上特別有
幫助?
陳:我喜歡讀的書很多。像自然、科技這一類,因為我很早就離開正規
的學校教育,這是我比較缺乏的,語言也是我很需要的,而最新的
資訊科技、網路等等,如果懂得運用,在音樂上會有相當大的發揮
空間。像一些政治家、企業家的書,對我也很有幫助,他們的經驗
、精神,都是很值得學習的,特別是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並不是
只有在舞臺上演出那一剎那,舞臺下付出的、經營的,其實在精神
上是很相似、很有幫助的。
(本文轉載自"來去音樂網")
(http://www.dajiyuan.com)
4/10/2006 9:20:03 AM
http://www.epochtimes.com/b5/6/4/9/n1281480.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79.211
推
06/07 15:25, , 1F
06/07 15:25, 1F
推
06/08 01:49, , 2F
06/08 01:49, 2F
clPianist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