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的傳承-鋼琴家陳瑞斌訪談(二)
看板clPianist (古典鋼琴家 - 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作者ghty (Beatlemania)時間18年前 (2006/06/06 11:52)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 0人參與討論串1/1
經驗的傳承-鋼琴家陳瑞斌訪談(二)
談學習歷程與音樂教育(下)
作者﹕Josephine
--------------------------------------------------------------------------------
目前國內外的音樂教學,有沒有什麼情形是你非常反對、難以贊同的?
陳:以國內而言仍然以「速成」為致命傷,速成的壞處在幾年內可能看
不出來,但十年以後你再來補救就來不及了。而國外雖然沒有什麼
不好,但卻也不見得適合每個學生,因為老師除了一個星期上一堂
課之外,其於的 90% 則完全靠自己的練習,同一個老師的十幾個
學生,水準很容易就看的出來,不像在台灣,因為求速成,差異反
而就不是那麼大。
您在台灣也舉辦過大師班,是否覺得台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境是很相似
的?這是否曝露出臺灣音樂教育的問題?
陳:台灣音樂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注重成績。現在許多的學生都只
在意成績、如何交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甚至有些家長只要看成績
差個零點幾就立即換老師,但問題並不見得在老師身上。音樂是很
主觀的,一場音樂會,演奏者、聽眾、樂評各有不同的主觀認知,
是不能用單一的成績來衡量的。我是建議家長應保持著客觀的精神
;許多家長除了學校之外,絕大部份的資訊來源就是媒體,然而今
天媒體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惡性競爭下客觀度是很受質疑的。今日
的音樂資訊真的非常的多,因此家長更需要懂得如何過慮訊息。
其實用功、刻苦的華人學生很多,甚至也不乏技巧相當紮實者,然而您
會不會覺得台灣學生在音樂性和表現上,比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陳:我發現台灣學生到了國中之後,幾乎只學習比賽、考試要用的曲子
,其他都不用學了,因為對考試沒幫助,甚至一首曲子只要把前面
的幾分鐘練好,反正考試的時間就只有那麼一點,而老師似乎也只
要懂得教那幾首曲子就行了,這樣一路考到大學,我看學生可能總
共只要彈好大概二十分鐘的曲子就好了!這樣一來,當然就沒有獨
立思考的空間可言。我在華人地區上課的時候,看到學生帶來的樂
譜,老師把所有的表情、大小聲等等細節的都畫在上面,這樣造成
了學生的依賴。在國外,教學很講求邏輯,一定會告訴學生一個原
則性的東西,當然,也不乏堅持一定要如何詮釋的老師,但他一定
會告訴學生他為什麼堅持要這麼演奏。
對於鋼琴學習,您認為最理想的進程該是如何?除了基礎的技巧練習之
外,您認為依循年代來選擇曲目、集中鑽研,是否是較為全面的學習方
式?
陳:我以前學也是從拜爾、哈農、徹爾尼這樣彈上來,但我個人覺得這
樣負擔很重,純粹練手指的東西,又十分枯燥無味。我倒覺得技術
上的進步的關鍵不在多彈練習曲,像我自己很多練習曲都沒有彈過
,但一個老師若是懂得如何引導學生,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的練習
,同樣可以在曲目中得到技術的突破,對這首曲子也會有更多的熱
愛和理解,同時也累積了他未來的演出曲目。技巧和曲子應該是相
輔相成的,現在台灣學生一星期要彈的練習曲幾乎佔三分之二以上
,曲子只有一、兩首點綴。
可不可以談談您的幾位老師有什麼不同的特點?從他們身上所學到最寶
貴的經驗為何?
陳:我碰到的老師幾乎都是猶太人,李雲迪現在就在跟我以前一位老師
學習。在維也納碰到的第一位老師非常有耐心,非常適合教小朋友
,他給的就是練習的方法,不是所謂的練習曲,他很排斥死板的練
習。第二位老師則較注重於啟發,他知道我的技術已經到一定的階
段,給我很自由的想像的空間;我也曾經和一位法國老師學習法國
音樂的詮釋。而 Lazar Berman 本身是演奏家,他教琴就是兩台鋼
琴,他彈然後我彈,帶給我相當豐富的演奏經驗,學習了不少俄國
作品。他彈的每一個音都讓我感受很深,他怎麼演奏、怎麼詮釋、
怎麼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我可以在旁邊直接觀察、體會。所以一個
學生到最後一定要有演奏經驗的人學習,這是光看演奏會學不到的
。
您也曾和 Murry Perahia 學習,他的教學方式如何?
陳:Perahia 是一位非常重理論的老師。他會要求學生去研究理論,和
你談論理論,甚至他教蕭邦也談及理論,這種教學方式就看學生能
不能接受。他也示範,但他示範比較少講到音色、指法、技巧的東
西,而是告訴你蕭邦的時候為什麼曲子會這樣寫,像我認識一、兩
個學生就比較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方式。
作為一位教師,您覺得自己能給予學生最寶貴的是什麼?
陳:除了在音樂上的造詣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還是這一路走來的經驗
,這是我想從父母親或是同學身上學不到的。以我而言,除了實際
的舞臺演奏經驗之外,還可以給這些出國讀書的學生一些經驗,像
是如何在國外生活等等。我仍然覺得這是很值得討論的議題,甚至
家長可能是更需要忠告的,把孩子送到國外問題很多,完全不同的
文化,可能最後孩子的價值觀等等可能和你完全不同。
像是在國外生活,我就因為鋼琴的問題搬了很多次家。住在音樂之
都,沒想到下午五、六點,鄰居就因為我練琴而抗議,後來一搬再
搬,搬到一間一百多年的舊房子,又高又冷,電暖氣根本沒有用,
要用那種傳統燒油的暖氣,冬天在外面走路很滑,很危險,但我常
常要提著兩大桶油走回家,那個燒油的暖氣還曾經爆炸過!還有一
次,我住的那間老房子,有一整面牆坍了下來,你很難想像維也納
有這種事。
室內樂,一直以來是華人音樂教育中最被忽略的項目,然而,室內樂卻
是音樂家不可或缺的訓練之一。對於室內樂,您本身抱著什麼樣的態度
?以您的經驗而言,室內樂的訓練應該如何下手?是否可以談談與其他
音樂家合作室內樂的寶貴經驗?
陳:在國外,我們不將練習室內樂當成為著表演的練習,而是大家有機
會聚在一起的時候,心血來潮就一起玩一玩。室內樂是一種合奏默
契的培養,不是一種個人秀,而且可以學習和各聲不之間的搭配,
假使在協奏曲的演奏上,這樣的經驗也用得上,甚至對於指揮也是
一個很大的幫助。然而台灣比較缺乏這樣的風氣,有些愛樂者會聽
一些室內樂的唱片,但這種身體力行去玩室內樂的風氣還不普遍。
在國內音樂舞臺上,室內樂常常是缺席的,即使是明星級的演奏家
,也不見得能有好的票房。其實這不只是室內樂。為了迎合觀眾、
為了票房,曲目總是那幾首,像大型樂團來幾乎就是貝多芬第九,
而觀眾如果沒有看到這樣的曲目安排,也不想上音樂廳,這是很嚴
重的,觀念很需要改變。在國外,即使是一首現代作品的發表,仍
然可以有滿座的觀眾。
您有沒有固定的室內樂搭擋?
陳:我目前沒有固定的搭擋,不過我也很希望有這樣一個機會。
如果您有機會親自主導一間音樂學校的教育工作,您會為學生安排什麼
樣的課程與學習方式?
陳:除了上述我所提到想要傳承下去的的經驗之外,最希望的就是推動
音樂欣賞的風氣。音樂欣賞對我自己的幫助很大,說實在我現在練
琴的時間並不是很多,但我聽音樂的時間卻相當多,不只是聽鋼琴
,我聽的範圍很廣泛。對我而言,聽音樂讓我保持那份對音樂的狂
熱,沒有這種狂熱,就沒有辦法有那種為音樂奉獻的心,從事音樂
會很痛苦。我想一開始我不會給學生練習太多東西,而是讓他多聽
,藉音樂與學生交流,慢慢的導入後再給予適當的方法,因為除了
花時間練習之外還需要懂得的方法。等學生年紀稍長,也有一定程
度了,需要給他的就是心靈上的東西了,我會鼓勵學生多多接觸音
樂之外的書籍、資訊等,因為音樂是需要想像力的,學生有了想像
力,對於他的人生發展也會很有幫助,特別是走藝術這條路。當學
生決定要走音樂這條路,需要的就是舞臺演出等等的經驗了,如何
建立應有的水準,如何在舞臺上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詮釋觀點,這又
要分成好幾個不同階段的學習了。我想最基本的訓練還是需要在
18 歲以前完成,以我的經驗來說,18 歲以後要進步的是思考方面
的,技術上就沒有太大的進步空間了。
您參加過不少國際型的比賽,能不能分享一點這方面的經驗?
陳:我的建議是不要把比賽當一回事,否則根本沒有辦法有最好的發揮
。比賽說實在是很不客觀的東西。通常第一次出去比賽,最大的問
題就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通常這都需要好幾次的比賽經驗來調適
。很多時候看到家長為了孩子緊張而表現失常向老師求情,特別國
外是不給人情的,如果沒有辦法克服這種問題,就沒有資格當個音
樂家了。其實我平常是沒有在為了比賽練琴的,但比賽之前我會很
專注在練習上,不受外界干擾,犧牲掉平常的活動、娛樂。最後,
比賽的成績是很主觀的,其實能夠參加國際大賽的,程度上都沒有
什麼差異,成績不好不代表你很不好,有的評審可能很欣賞你,有
的評審則不是,甚至常常有些比賽是有內幕的,因此參加比賽,一
定要承受的了打擊。我自己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壓力非常大,雖然有
得獎,但沒有拿到第一名,心情很難受,後來想開了,覺得沒有必
要,就調適過來了,能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臺上。
(轉載自"來去音樂網")
(http://www.dajiyuan.com)
4/11/2006 9:32:22 AM
http://www.epochtimes.com/b5/6/4/11/n1281490.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79.211
clPianist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