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世紀末的維也納 2.

看板clmusic (古典音樂)作者 (非人)時間21年前 (2003/04/23 23:4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Carl E. Schorske, <Fin-de-siecle Vienna: Politics and Culture> 《世紀末的維也納》黃煜文譯,台北:麥田,2002 ---------------------------------------------------------------------- 在這本呈現世紀末維也納文化的論著中,作者為我們引入的第一 位音樂家卻是一個法國人:Maurice Ravel。作者以Ravel為芭蕾編舞 所作的交響詩<La Valse>作為第一章的的引子。 對於這一部份:作者對於這首曲子的描述,以及他如何看待這首 曲子作為一則現代文化危機的寓言,我想先花些時間作書摘: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拉威爾將十九世紀世界的暴力與死 亡記錄在La Valse當中。華爾滋一直是維也納紙醉金迷的象徵, 但在這位作曲家的手裡,它卻變成了狂亂的『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拉威爾寫道:『我覺得這部作品是對維也納華爾滋的 一種頌讚,我心裡一直縈繞著命運之神不斷旋轉起舞的景象。』 這部華麗的作品從象徵的意義來說,可以引領著我們思考這樣一 個歷史問題:在世紀末的維也納,政治與心理有什麼樣的關係。... 「雖然拉威爾對於華爾滋世界的毀滅相當地高興,但是他所展現出 來的華爾滋世界卻不完整。他的作品在開始時,各個部分若隱若 現,聽不出來它們構成一個整體:片段的華爾滋主題,散佈在陰 鬱的沈默中。漸漸地,各部分找到了彼此——肅殺的花式吹奏、 充滿活力的行板、甜美的伴奏以及震撼的大調。每個元素都被吸 納——隨著旋律的進行而吸引彼此——進一個更大的整體中。而 在加入舞曲的同時,每個部分也都展現著自己的特色。步履加快 著;原本快速的旋律也更形壓迫,終於轉至狂亂。向心的元素變 成離心,從整體中脫離,和諧因此轉變成刺耳。當韻律突然停止, 引導的拍子卻還在打著;當樂章的主要部分都寂靜下來不再演奏, 聽眾只得停下來驚恐地注視著這段空虛。每個元素就這樣走走停 停,削弱了流暢感,但是整個曲子仍在進行,以四分之三拍的速 度無情地逼著人跳著。直到曲終,這時華爾滋突然來個聲響,於 是每個主體又再度各行其是,離心而扭曲,整體完全陷入混亂。... 「拉威爾的音樂,是一則現代文化危機的寓言——不管他自己是不 是知道——這則預言所顯示出來的問題,跟世紀末奧國知識份子 的所見所思可說是如出一轍。他們的世界為什麼會陷入混亂呢? 難道是因為個別的心靈(相當於拉威爾音樂中的各個主題)無法 與他所屬的社會整體相容嗎?或者是反過來,是整體扭曲、癱瘓、 毀滅了個人呢?還是說,根本沒有所謂的有韻律的社會整體,有 的只是一種整體的幻覺,而實際上,只是幾個偶然的、鬆散的個 別部分的集合而已?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樣一個整體的幻覺是 否可以成為事實呢?這些問題並不新奇,但對於世紀末維也納知 識份子來說,卻是個核心問題。不只是維也納最優秀的作家,同 時也包括了畫家及心理學家,甚至於藝術史家,都相當關注在一 個將要解體的社會中,個人扮演著什麼角色。正因他們都關心這 個問題,才讓奧國對於人產生了全新的看法。(pp.50-51)」 作者將<La Valse>作為一則寓言。「寓言」與「故事」的差別在 哪裡呢?我自己首先會簡單地認為*:我們在閱讀一則故事的時候,也 許會關心:「故事情節會怎麼發展?」、「故事裡的人物們後來處境 如何?」、「故事裡的主角具有什麼樣的性格?」但一則寓言很可能 會中斷在令人感到情節突兀、意義破碎的地方,以使寓言本身的意向 被表達。而當寓言所意向的意義在讀者的莞爾之中獲得掌握時,他們 便可能不再關心寓言的情節發展與主人翁的遭遇。 既然這是古典音樂版,音樂作為「故事」的價值顯然比作為寓言 更貴重一些。所以,接著讓我們先花點時間來雜談Ravel與<La Valse> 的「故事」。 Apr. 24, 2003 ---- *無關Benjamin,這裡只是試圖賦予allegory一個十分素樸的觀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6.108.110

推 210.58.12.46 04/25, , 1F
呵呵嘿嘿
推 210.58.12.46 04/25, 1F
文章代碼(AID): #-fhLsVy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fhLsVy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