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何謂「國際感的演奏氣息」?

看板clmusic (古典音樂)作者 (小號詩人)時間24年前 (2000/08/04 03: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EROICAA (年輕的旅人之歌)》之銘言: : ※ 引述《Riedel (小號詩人)》之銘言: : : 那你先講講你對柏林愛樂的印象與形容吧. : 但是我不是要無聊來找你麻煩 : 你樂評中用這些形容詞來「形容」聲音 : 那在字典中查的到嗎? 還是學院中的詞彙?? 你覺得像嗎? : 對這些詞的定義不瞭解,看完了會跟沒看一樣 : 或許您會覺得 聽的夠久聽的用心 自然能感覺到 : 但是還是不知道你的詞到底是用來形容哪一方面特質的 : 「日耳曼」... 這對文化水準夠高的人可能還能猜到 : 「國際化」..... 這要如何體會....? 國際化很好懂吧? 有人用公斤, 有人用台斤, 磅.....世界上比較多在用的就是國際化囉. 以前資訊與媒體傳播沒有這麼發達, 很多地方保留了他們的特色. 造成所謂的德國聲, 法國聲, 英國聲. 一般人很難想像, 在法國是不時興聽布拉姆斯, 甚至貝多芬的. 後來歐洲納粹橫行, 一堆猶太音樂家跑到美國去討生活, 這些人出身都不同, 可並沒有所 謂的猶太味(猶太幫是存在的), 美國的訓練就逐漸混合各地的風格. 隨著美國在戰後的強 勢, 這種混合的新風格甚至回銷歐洲. 而歐洲原本的地方特色也被逐漸淡化, 成為一種新 的共通性較高的聲音. 還有就是歐洲樂手在演奏時, 會有很多傳統習慣, 那是譜上無法註 明的演奏方式, 可是以我在美國唸書的經驗, 美國卻是要求遵照譜上的指示就好. 這種也 是國際化的方式. 身為德國最具有歷史與傳統的樂團之一, 柏林愛樂理所當然有日爾曼的傳統. 可是相較於 卡拉楊和阿巴多棒下的那種德國聲音, 拉圖削弱了那種弦樂厚重感, 銅管聲也明亮了些, 各種樂器的混合音響層次也和以往不同. 拉圖的耳力素來驚人之至. 我猜他可能要求很多 譜上的精確記載, 而減少了樂手以往的習慣性演奏. : 你對自己的評論一向很有自信 : 而我只是要問問那些詞如何個「解」罷了 你這樣一講, 倒也沒錯, 台灣是沒有標準存在的. 那我下次該用耳油或是松香味您會比較 了解? 不過我從來就搞不清楚音響上所謂耳油與松香味是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D236-135.dial.dj.net.tw
文章代碼(AID): #vYSmA00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vYSmA00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