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介紹:Victor de Sabata 1892-1967
=>>這個來源不可考,一樣是做了台灣化跟BBS化的編輯。
維可多‧德‧薩巴塔是一位令人吃驚的指揮家,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他是30年代的卡洛斯‧克萊伯。柏林最著名的評論家海因裏希‧斯托貝爾
寫過一篇關於三十歲的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的初次演出的評論文章,把卡拉揚
與薩巴塔進行了一番比較。他認為薩巴塔的指揮特點是:冷酷的節奏,
難以置信的音樂活力和旋律的張力。德‧薩巴塔的這些風格在這一錄音中發揮得
淋漓盡致。
錄製於1939年四月的這些錄音因為二戰的爆發而未能出版。戰後,DG公司
重新出版了其中布拉姆斯和史特勞斯錄音的LP和CD,直到1992年11月,
高大宜和雷史畢基的曲目才由Koch出版發行。Pearl公司的這一新版本則為
我們帶來了除阿伊達前奏曲之外所有的錄音。
德‧薩巴塔的高大宜比之戰後年輕的蕭提指揮的以精妙見長的版本更具有
震顫人心的力量,雷史畢基也是如此:非常簡單、動人、堅定。整個曲子
演奏得激情四射,在第三樂章中,柏林愛樂以雄壯的號聲點出了令人愉快的
狩獵主題。
據說在1949年托斯卡尼尼指揮NBC錄製《羅馬節日》時曾對緊張的錄音工程師
吼道:『我不管這些,讓我們繼續!』相似的一幕也許曾出現在1939年4月的
Polydor公司的柏林錄音棚中。正如阿蘭‧桑德在Koch版的回憶錄中所寫:
『德‧薩巴塔的演出將他們的錄音器材推到了極限。』
不同於高大宜和雷史畢基一開始的大動態,史特勞斯的《死與淨化》在開始部分
有將近五分鐘非常輕柔的音樂,然後才是令聽眾傾聽的震撼性樂段。與
《死與淨化》開始部分的精巧曼妙的極弱樂段相似,德‧薩巴塔率領柏林愛樂
很好地表現出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慢樂章結尾部分的輕柔背景。
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演繹雖非完美,但卻同樣攝人心魄。第一樂章的
第130-32小節處的管樂有些奇怪的含混;同一樂章結尾處稍顯急促;終樂章的
長號變奏因德‧薩巴塔忽略了一些休止符而顯得不夠堅定。羅伯特‧列頓
在1989年2月的評論中指出快速的諧謔曲中少了些許歡快。我也認為有些欠缺,
柏林愛樂的樂手門可以表現出德‧薩巴塔的所有意圖,但在這裏,
他們看起來有些猶疑。
雖然有上述缺憾,但仍可以說是一次傑出的演繹,與托斯卡尼尼、卡拉揚和
卡洛斯‧克萊伯的演繹相比較,拉丁人的貧弱、冷傲、嚴峻及強烈的悲劇感
更為突出。
薩巴塔善於利用突出的弦樂來刻畫出旋律,引領聽眾的想像力。一個典型的例子
是《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的第18小節愛之死的高潮部分的極強的張力。
這使我想起在50年代早期德‧薩巴塔對英國愛樂樂團的創始人華爾特‧李格
說過的一段話:『您的樂團有最純正的英吉利風格。只要有一個熱情似火的
義大利人指揮就可以臻達化境。』
1951年德‧薩巴塔曾在米蘭錄製過《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全劇錄音。如
羅賓‧霍絡韋所評論的:激情迸射、美侖美奐,完全的義大利風格,攝人心魄,
絕佳的弦樂營造出了精巧華麗的如織的紋理。
1939年,德‧薩巴塔在拜洛伊特指揮演出了《崔斯坦與伊索德》,由
傑爾馬尼‧魯賓飾演伊索德。1938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出演的《崔斯坦與伊索德》
為他博得了『非凡的卡拉揚』的美譽,而德‧薩巴塔的演繹更為出色。
現在我們可以聽到1930年德‧薩巴塔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指揮的以完美的平衡
著稱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實況錄音片斷。雖然這一錄音有些淩亂而且,
還有如低空飛行的鷂式戰鬥機一樣的噪音,但仍然可以令我們領略到它的魅力。
兩位今天我們很難想起的優秀的歌唱家——飾演崔斯坦與伊索德的RenatoZanelli
和飾演伊索德的GiuseppinaCobelli演出同樣精彩,愛娃‧特納評述說Cobelli的
伊索德感人至深;瑪法達‧法沃將其形容為『剖析入裏』,極度痛苦而又清醒。
這句話同樣可以用來形容德‧薩巴塔的指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5.186.193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