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介紹:Dimitri Mitropoulos的馬勒錄音
=>>這個譯者跟原文作者都不明了..只能猜得出來是個美國老先覺吧..
看那些老先覺談到什麼N十年以前聽某某大師的音樂會多感動多感動..
有時候還真是令人咬牙切齒....:P
在馬勒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期間,伯恩斯坦正擔任紐約愛樂交響樂隊的音樂總監一職。
馬勒的作品在他去世後很久才被人們認可,為美國人民帶來這份遲到了的珍貴音樂
財富,伯恩斯坦可謂是功不可沒。哥倫比亞和Sony唱片公司陸續推出了伯恩斯坦指揮
錄製的馬勒交響曲全集,在身歷聲LP之後,又重新發行了全套的CD版本。全套唱片
多達十張,如此龐大的巨作不僅完整真實的體現了馬勒作品的藝術,也是著名指揮家
兼作曲家伯恩斯坦在哥倫比亞,CBS和SONY唱片公司的錄音生涯裏的一個總結,
在他指揮的大量作品中,好壞參半,可是不得不承認,這套馬勒全集是他指揮藝術
事業的一個高峰。這個版本也是愛樂迷們收集馬勒交響曲全集的首選。
然而,伯恩斯坦並不是在美國本土宣揚馬勒音樂的始作俑者。早在上個世紀末,四十歲
的布魯諾‧華爾特的音樂會上演出了馬勒作品之前,觀眾們已經在波士頓聽到由
美籍俄羅斯指揮家謝爾蓋‧庫賽維斯基指揮的馬勒作品,及史托科夫斯基在費城舉行的
『馬勒作品音樂會』。即使如此,在伯恩斯坦之前,明尼亞波利斯的指揮家
米特羅普洛斯已經成為了馬勒的積極擁護者了。(而在米特羅普洛斯之前,
奧曼第在RCA錄製了在美國的第一張馬勒第二交響曲唱片)。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馬勒誕辰一百周年紀念(1960年的7月7日)應該從米特羅普洛斯
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才真正拉開序幕,在那場音樂會上,米特羅普洛斯指揮演出了
馬勒的第一、五、九號交響曲及由克瑞涅特改編的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中的
『行板』樂章。CBS廣播網在周日現場直播了這些音樂會。1956的4月,米特羅普洛斯
在美國首演了馬勒的第3號交響曲。收錄到那套NYPSO的唱片裏時從冗長的第一樂章中
減去了7,8分鐘的內容。第六號交響曲<悲劇>是馬勒離開維也納前往美國的最後作品,
馬勒的厭世觀在前幾首交響曲中已經明顯的顯露了出來,在這個A小調交響曲中,
他完全屈服在了死亡的陰影之中,被黑暗所支配了,米特羅普洛斯於1959年的8月31日
指揮科隆的WDR廣播電臺管弦樂隊錄製了此曲,非凡的氣質給人以沉重的震撼,
堅韌的意志是米特羅普洛斯演繹馬勒作品的最大特色。之後在1960年的8月29日薩爾茨堡
藝術節上,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樂隊演出錄製了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
兩個月後,也就是1960年的11月2日,米特羅普洛斯在米蘭去世,當時他正在
史卡拉劇院樂團進行馬勒的第三交響曲的排練。
由於米特羅普洛斯的所有演出幾乎都是以無線廣播的形式發行的,所以即使作為
20世紀早期的指揮,他仍然向世界展示了非凡的指揮的才能。
在1946年,米特羅普洛斯和他的明尼亞波利斯交響樂團(Minneapolitans)第一次錄製了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巨人』,並被收入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成立78周年紀念六張套裝
的紫紅色外殼包裝的合集中,順便說一句,這種顏色讓人壓抑且煩躁不安。我在
密西根大學的Ann Arbo分校讀書時的室友每當喝醉了回來都會放這張唱片來聽,
說實在話,一直到現在,每當我閉上眼睛時耳邊都會迴響起這個旋律。
米特羅普洛斯在1960年的1月9日重新錄製過了這首交響曲,雖然樂隊部分好幾處有明顯
的差錯,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嶄新的版本,是如此的讓人振奮,沒聽到一處和
自己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個1946年版本的不同之處,都好像是一次興奮的經歷,
感覺好像在玩吃豆子遊戲(Pac-man)似的。
馬勒的『第一』並不是很長,合在上面的還有『第十』中的『慢版』樂章,具有極強的
表現力,也是一個不容錯過曲目。
米特羅普洛斯的馬勒升C調第五號交響曲近四十年來在NYPSO中一直是鎮山之寶,他的
光輝甚至掩蓋了馬勒的嫡傳弟子布魯諾‧華爾特1938年在維也納的那個錄音。(據一名
維也納管弦樂隊成員Anton Webern回憶說,一致公認的馬勒專家的華爾特似乎和維也納
風格在馬勒作品上不太合得來,所以他在維也納一直沒有指揮演出過馬勒的第三,第六
,第七和第八號交響曲。)米特羅普洛斯也是前後兩次錄過此曲,差別不太大,從第五
開始,馬勒的交響樂開始屬於純樂器的的作品,風格和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第五也標誌
著他另一個創作時期的開始,馬勒豐富的情感在這個交響樂中迸發並為此深深受著困擾,
米特羅普洛斯的演繹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處理也很得體。在他的1960年的版本中,
第一樂章顯出更強的振奮感,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二樂章,在第三樂章詼諧曲時達到
高潮。四五樂章是對立的,第五樂章也就是末樂章是如此的輝宏壯麗,這樣完美的演繹
也是整個樂隊在面對各種挑戰中達到的一次頂峰。
米特羅普洛斯的馬勒第六更是演繹的歡暢淋漓,毫無拖泥帶水的成分。他緊緊的把握住
了馬勒厭世觀後的另一面,音樂中描寫與命運的抗爭,對死亡的憧憬,因為死亡帶來了
淨化以及天上的幸福等理想。馬勒的第六常常被演繹的比較消極,似乎完全屈服於死亡
的陰影下。然而在米特羅普洛斯的這個版本裏,我完全被迷住了,特別是被其中的精華
部分所陶醉,而且不知何故在那個漫長的第四樂章終曲我有一種得到了淨化的感覺。
這個1959年的錄音米特羅普洛斯既不是和維也納愛樂樂團,也不是和阿姆斯特丹
音樂會堂樂團合作,而是和法國的科隆廣播電臺管弦樂團合作。在米特羅普洛斯的精心
調治下,這個樂團超水平的發揮,表現不俗,完成的作品也很拿得出手。出於特殊原因
的考慮,米特羅普洛斯把原本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放到了第二樂章的位置,在最後一個
樂章裏也有適當的刪減。在NYPSO的現場錄音的版本中還有米特羅普洛斯在紐約愛樂
留下的馬勒作品部分選集。
俗話說『最好的往往留在最後』,米特羅普洛斯在1960年的1月23日完成的馬勒第九號
交響曲是他奉獻給紐約聽眾的最後的東西,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無缺,讓人難以想像。
他給我們帶來的是告別哀鳴的啜泣,告別了恐懼和傷感,安詳的迎接天堂的耀眼光彩。
讓我們暫時忘了馬勒以前作品中與死亡息息相關的主旨,或是卡拉揚耀眼光環下的那個
經典版本的風格,或是朱利尼在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那場感人肺腑的音樂會,甚至是
華爾特在1938年在維也納的那個權威演繹,當時正是由於希特勒的上臺而迫使他離開
德國的前兩個月,這裏讓我們暫時先忘了一切的一切,來聆聽米特羅普洛斯的身心。
雖然錄音不是DDD,甚至不是身歷聲的,但是只要靜下心來,稍適調整一下耳朵,
我們便能很好的欣賞他,他帶給我們的東西遠遠勝過了媒體本身所能傳播的。
在威廉‧R‧特羅特(Trotte)所著的《音樂牧師:米特羅普洛斯的一生》中提及有關
馬勒的那章僅有21頁,馬勒的名字也只出現過兩次,書中充滿了各種修正主義式的
誇張修辭法,比如:(米特羅普洛斯)改變了一個得體的省級管弦樂隊的風格,
他的意思無非是指在1936年,當費城管弦樂隊和奧曼弟簽約時,奧曼弟把
明尼亞波利斯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權交給了米特羅普洛斯。伯恩斯坦常常被指責為
過於自我的惡魔,正是基於這種叛逆孤傲的性格,在1948年由於身體狀況的原因,
Koussevitzky被迫離開指揮台後,最佳的繼任人選米特羅普洛斯並沒有得到這份在
波士頓的工作。
閱讀有關文章,流覽CD曲目,若是僅僅從文字上來認識馬勒,無論是從整體也好,
局部也好,都無法真正體會到馬勒音樂所要表現的東西。特羅特沒有正視
米特羅普洛斯那種古希臘式的戴奧尼索斯(Dion-ysian-----〈希神〉神話中的酒神)
氣質,而僅僅沉溺於那些表面的現象,從那些古怪的,狂喜的(er-ratic-ecstatic)
詞中我們也能看出這一點。從1951年的3月開始,我就是一名紐約的市民,
有幸聽過許多大場面的音樂會,也有很多十分糟糕的。NYPSO自托斯卡尼尼之後
曾埋沒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家,就像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羅定斯基(Rodzinski),
據說這傢伙沒事還常常在後褲帶裏揣一把上了膛的手槍。但留下了最好的便是
在這裏我們介紹的,哥倫比亞,CBS,SONY等都發行過CD版本的米特羅普洛斯的
馬勒交響曲集。米特羅普洛斯真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懷念的藝術家,儘管他慣用
徒手指揮且動作略有失調,然而在演繹馬勒作品方面,從對音樂本身的理解和
對作者寓意的表達上,我認為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指揮能超越他,
這個版本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無法逾越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5.186.193
※ 編輯: ChaosCreator 來自: 211.75.186.193 (08/09 19:31)
※ 編輯: ChaosCreator 來自: 211.75.186.193 (09/11 12:49)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