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音樂海》音樂的記憶與期待

看板clmusic (古典音樂)作者 (聖披頭堡堡主)時間22年前 (2002/09/23 16: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古典音樂報專欄作家/林士民 】 閱讀李歐梵的著作《音樂的往事記憶》,對於一個長期聆樂的忠實聽 眾而言,這是會延伸到一個秋日下午短暫的時空追憶,追憶的是時間 、意識以及思緒上的往日流動。 書中的李歐梵自述道,其實追憶本身就是一種悖論:過去一去不復返 ,如何追得到?所謂的追憶,其實是重尋( re-search ),所能尋 到的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假象。 屬於追憶的故事,一直以來就像是一個圈環,結束即是開始。這個緣 由可以從法國文豪普魯斯特的長篇鉅著《追憶似水年華》(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開始。其原書名直譯乃是「重尋失去 的時光」,重新去營造這「過去」的世界。而這讓我想到羅蘭‧巴特 ( Roland Barthes )的說法,他指稱說《追憶》一書就是這樣地將 所有奢華的努力,將憶起的時間,由傳記虛偽的永恆性中抽取出來。 這下糟糕了,一連串的證據都說明著,追憶的過程是一種重構,那麼 屬於我的主體性又在哪裡呢?追憶是一種日常生活中意識的流動,在 意識的流動之中,具有相繼不斷的諸剎那及我們所處的當下現在,我 們既瞻前( protention )又顧後( retention )。再將之放在時 間這個議題上來討論,真正的時間成了記憶、感覺與期待;記憶就是 過去事物的現在,感覺就是現在事物的現在,而期待則是將來事物的 現在。時間並不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所以我們要討論著音樂作品, 就不得不由得談論起時間構造。 現象哲學家舒茲( Alfred Schutz, 1899-1959 )就提到:音樂作品 存在於人的意識的內在時間中,換句話說,音樂作品存在的維度是人 的意識中的內在時間( inner time )或主觀時間,而人的音樂體驗 正是這種內在時間的持續過程。舒茲認為,作為存在於人的內在時間 中的音樂作品,它本身是一個不間斷的音樂流,這個音樂流與正在人 的意識中流動的意識流,兩者是同一的。 音樂作品作為一個音樂流,它的旋律、樂句、樂段,直到整個樂章, 這是一個前後相互聯繫、相互滲透、不可分割、延綿不斷的持續過程 。同意識流一樣,這個音樂流中同樣存在著過去、現在和將來。作為 記憶的滯留與再生,作為感覺的聆聽與感受,和作為期待的延伸與預 期,同樣是這個延綿不斷的音樂流的構造性因素,它們對於構造音樂 經驗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 這樣的談論,是音樂現象學討論的中心思想。前幾年辭世的指揮家傑 利畢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 ),晚年時期就曾經 開辦了一個長期的音樂講座:「音樂現象學」。在長達十四年的時間 當中,這位傳奇的指揮家對學生談論了許多他對音樂與現象學的種種 觀點看法,包括人的精神、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的現象學本質與他本身的音樂思想。傑利原本打算將之寫成書,但 他又說道:「不行,你可以談論它,卻沒法寫成文字。」於是,我們 最終只剩下傑利那數十張的音樂罐頭。 一切音樂的體驗都不涉及外部世界中的具體形象,而是源於人的內在 時間流,源於意識流。在音樂體驗的過程中,體驗者將空間化時間維 度中的活動與人的內在主觀時間維度中的活動,這兩者協調起來。而 這音樂體驗的前提則是人的記憶與預見能力,而體驗則指現在的感覺 。 聆聽音樂是複雜的意識作動,音樂現象學是對其中作動作一深層細緻 的描述,這一切都是針對著現時存在的音樂感受。在最近這幾週,要 與國家交響樂團演出全本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的藝術總監簡文彬在受訪 時就強調著:他要著重在對貝多芬音樂想像的感覺,是否與真實演出 時傳遞給觀眾的感受相同。 時間意識一直是討論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主軸。對於我們,一般的音樂 愛好者而言,樂音本身所教導的,正如傑利畢達克說過的:「世界至 今還沒有認識到:音樂不僅是美。美只是通往音樂的誘餌。音樂是真 !」透過聆聽這張傑利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錄音,向逝去的音樂 哲學家傑老致敬;也期待簡文彬與國家交響樂團演出成功;感覺著音 樂自身的記憶與期待。 【2002/09/23 聯合新聞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165.41
文章代碼(AID): #zZi_f6_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zZi_f6_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