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Singles 2000 / 中島美雪

看板comment作者 (反皮草 拒絕血腥時尚)時間17年前 (2007/12/30 10:56),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hopping.g-music.com.tw/ECProduct.aspx?ProductID=4715202205370 最近在台灣重新發行 下面是代理公司寫的介紹: 縱橫日本樂壇數十年實力派創作歌手 中島美雪 最新精選專輯『Singles 2000』 收錄等多首經典名曲 12/14發行 創作出無數感動人心好歌的日本歌壇女王「中島美雪」,數10年來都以他獨特的樂風與如 詩般的歌詞樹立她在日本樂壇的女王地位,即使極少在媒體曝光宣傳,中島美雪的歌聲仍 舊透過搭配日劇或電視節目、廣告等傳達到所有人的心中。為了讓喜愛日本音樂的台灣樂 迷朋友們能夠一次收藏中島美雪的好歌,特地於12月14日推出了名為『Singles 2000』的 超級精選台壓專輯,其中收錄了中島美雪替日劇「無家可歸的小孩」所創作、並且最為台 灣樂迷熟知的經典名曲「天空與你之間」;除此之外還有感動日本無數中年上班族、並且 在日本破紀錄熱賣長達1年多的超級單曲「地上之星」;更有在台灣由任賢齊翻唱的「傷 心太平洋」原曲的「幸福」等等,從1994年的經典名曲開始,到2000年破紀錄的長銷單曲 「地上之星 / 頭燈‧尾燈」為止,7張單曲全14首經典好歌全收錄!相信透過這張『 Singles 2000』能夠讓台灣樂迷再次聆聽中島美雪多首感動人心的創作歌曲,現在就透過 『Singles 2000』再次回味中島美雪歌曲中帶給所有人的音樂力量吧! 這文案資料有錯(爆) 我寫了一個版本: 中島美雪是出道三十年來位居日本歌壇一線的長青歌手,其輝煌的成就,可從這張單曲輯 所收錄的曲目窺知一二。這張「Singles 2000」裡的90年代百萬冠軍曲「天空與你之間」 (日劇「無家可歸的小孩」主題曲;林佳儀、劉小慧翻唱),是中島美雪最暢銷的一張單 曲,在當時使她成為唯一橫跨70.80.90三個世代皆有冠軍曲的唯一歌手;而另一首收錄在 裡面的「地上之星」,則是中島美雪邁入21世紀後創下的又一奇蹟,是日本公信榜百名內 在榜最久的單曲,共連續在榜174週,非連續在榜超過200週,也讓她成為唯一橫跨 70.80.90.00四個世代皆有冠軍曲的歌手,更加神化了她在日本歌壇的經典地位。 這張單曲集收錄的名作還有野島伸司日劇「無家可歸的小孩2」、「聖者的行進」主題曲 「旅人之歌」(百萬冠軍單曲)與「生命的別名」。而「生命的別名」(歌詞:『生命的 別名就是心!這樣的別名是默默無聞的你和默默無聞的我都能夠擁有的!』)又是引發 NHK節目製作人今井彰邀中島美雪寫出歌頌無名英雄的「地上之星」的契機;透過這兩首 歌,可以約略了解中島美雪成為日本人勵志歌女神的梗概。 專輯內還有其他受到日本歌手高度肯定的曲目。「FIGHT!」,是被福山雅治、槙原 敬之、YUKI、吉田拓郎等翻唱的愛曲,一首令槙原敬之重新思考歌曲表現力的秀作。而中 島美雪的結婚代表曲「線」(98年「聖者的行進」片尾曲、05年日本文化廳國民文化祭主 題曲),則是觸動Mr.Children主唱櫻井和壽心「弦」的作品,他在個人參加另一組樂團 沿志奏逢裡翻唱了這首歌。(任賢齊翻唱為「明天過後」) 由「線」這首歌可以知道,這張單曲集除了振奮人心的一面之外,還有中島美雪優美懇切 的歌詞教人為之心折。 『縱向的線是你,橫向的線是我。互相交織而成為布。有一天或許會有人,因為它而感到 溫暖。』 ──「線」 『想得到幸福的方法一共有兩種;第一就是心中的願望能夠幸運實現。想得到幸福的方法 一共有兩種;另一個就是將願望割捨得乾淨。』──「幸福」 令人眷戀的虛幻也好,超越時代的勇氣也好,都一一濃縮在這張「單曲2000」裡。 那麼,來聽歌、來咀嚼人生,來和中島美雪共同呼吸吧。 文/竑廣 -- 跨族群不分區、分區立委候選人推薦名單 http://tw.myblog.yahoo.com/baobonphuong/article?mid=2456&prev=-1&next=2301 世界需要更多元的參與,以及藍綠外的光譜,請認真看待並參考這份名單,謝謝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01.58.207

12/30 12:29, , 1F
什麼叫「數10年」??
12/30 12:29, 1F

12/30 14:14, , 2F
唱片公司寫的 應該是數十年吧?
12/30 14:14, 2F

12/31 18:16, , 3F
我對這種不3不4的數字寫法10分反感。
12/31 18:16, 3F

01/08 22:39, , 4F
不用那麼激動吧..= =
01/08 22:39, 4F
文章代碼(AID): #17TmZQcK (comment)
文章代碼(AID): #17TmZQcK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