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2011/05國語新片

看板comment作者 (Trying Times)時間13年前 (2011/09/04 15: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張惠妹《你在看我嗎》/金牌大風 從充滿野性與爆發力的「阿密特」回到「阿妹」的本尊身份,新專輯《你在看我嗎》走的 是歌迷熟悉的大氣情歌與動感舞曲路數。然而經過「阿密特」的洗禮,這次的回歸顯然不 再單純,野心顯而易見。全輯十曲如人格分裂般切成前後各五首,幕後陣容強大不在話下 ,而以名詞人林夕的細膩篇章與陳鎮川筆下的感情追逐巷戰相互對立,固然是其特色,但 也考驗了專輯製作的完整性。如此的分裂性格在〈一個人對話〉裡更是開宗明義展示出來 ,也成了極為奇特的自己與自己對唱的形式。以KSK兄弟執筆的主打〈都什麼時候了〉呈 現難得一見的歇斯底里,將原先帶流行R&B的風格轉化為富實驗張力的內心戲,不可否認 是相當出色的佳作。下半場則以模仿庫貝力克電影《大開眼戒》的專輯同名曲〈你在看我 嗎〉揭幕,算是別出心裁,但電影中的神祕與愛情觀不再,倒較接近獵奇與性感,失了點 韻味。餘下幾首快歌各有風格,尤其是由八三夭樂團主唱阿璞譜曲之〈渴了〉巧妙將所謂 的廣high曲式搭進爵士小號solo,創意讓人眼睛一亮。縱觀全碟,阿妹的本尊角色受到阿 密特影響而產生動搖,此番概念性專輯交出的成績不惡,但也稱不上頂尖。變動已造成, 往後的方向非常值得注意,且看這兩個人格如何拉鋸或相融。 林宥嘉《美妙生活》/華研 短短數年間躍升為台灣樂壇新小天王,不但說明林宥嘉在音樂上的延展性,更證明整個製 作團隊的企圖心。雖然林宥嘉一直在聲線與選曲上都朝陳奕迅的方向進行,但年輕的林宥 嘉無疑是更有活力、更七彩繽紛的。歌曲大多襯托林宥嘉具特殊磁性的中低音,配合詼諧 又機智的歌詞,完成的是《美妙生活》這樣富質感的作品。開場的同名曲,配器調性清涼 快活,歌詞由大師林夕操刀,更加有小陳奕迅的感覺。接續的〈自然醒〉可說是專輯真正 的領頭曲,完整樂團的配制,極為貼近城市生活的內容,在嘈雜空間中悄悄塞進些微浪漫 ,相當漂亮的一曲。另一首主打〈晚安〉則反向映照了城市渴求的寧靜,或可說比繁忙的 白晝更具想像空間,陳小霞譜的曲聽來安然入定,是一種洗鍊重生的感受。全碟曲目品質 整齊,然慢歌比例過多,似乎也考驗聽眾的耐心,但瑕不掩瑜,此張專輯仍然為林宥嘉奠 定了另一塊成為真正天王的基石。 梁文音《情人X知己》/環球 與林宥嘉同為星光大道比賽出身,也同樣發到第三張個人專輯,梁文音雖也有眾多強大幕 後製作撐腰,但宥於形象與嗓音,在音樂上的表現較令人失望。大多編曲都偏粉色系,如 同少女漫畫般的花朵滿天,梁文音的聲音甜到顯得有些刻意不自然。整體曲風相當雷同偏 保守,然而梁文音的氣質個性也被壓到過於平板,像是一口咬下滿嘴糖粉,蛋糕本身卻發 泡過度不夠紮實。因此唯一一首不夠甜的〈孩子〉反而成為專輯中較值得聆聽的曲目。梁 文音曾在全國觀眾前展現她各種不同的心靈面貌,即便正值揮灑美麗的年歲,製作群接下 來仍得細思更多深度與廣度,才不致浪費她的才華。 Super Junior-M《第二張國語迷你專輯「太完美」B版》 以韓國男子組合Super Junior為基本班底,主攻華語市場的Super Junior-M僅發行一張完 整專輯與兩張迷你專輯,便襲捲本地樂迷,可想見這波韓流不容小覷。台灣從前也有不少 韓國藝人來此淘金,但如此大動作的倒還是頭一遭。韓式曲風與藝人製作手法原在本地就 有一定市場,如今與歌迷距離拉的更近,勢必更能凝聚向心力。進行到目前這張《太完美 》,除了用心學習中文外,SJM甚至邀請到周杰倫與方文山量身打造一曲〈幸福微甜〉, 不過仍是以韓式手法加以炮製,可見其用心。SJM雖是八人大編制組合,但每個人在團體 中的定位相當清楚,歌聲上各有實力表現,而他們是否能進攻非韓迷的心,將會是之後的 重點。 紅花樂團《安全感》 2010年曾在偶像劇《第二回合我愛你》、《呼叫大明星》原聲帶以電子結合英式搖滾的清 爽曲風引起高度詢問的紅花樂團,在辛苦磨鍊之後終於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安全感》。專 輯由樂界前輩董事長樂團擔綱製作,雖不像董事長與一干子弟兵充滿濃濃台味,卻也不若 時下樂團圈流行的自溺式文青形象或充滿汗水味的龐克噪音,的確是獨特的存在。可惜的 是以台灣的流行市場來講,這樣在樂團界獨特的風格其實並無太多不同之處,簡單來說, 以四人合體之力集結出的能量,與平常大量產製的主流音樂既然無甚差別,那某種意義上 即否定了樂迷對「樂團」的想像。專輯中較有風格的大概是〈安全感〉一曲,薄薄一層輕 速英式搖滾相當有記憶點。其餘的曲子倒無太大特出之處,在編曲與音色不夠有個人風格 時,就得全心探索一種類型的表現,這將會是紅花樂團必須突破的瓶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65.98
文章代碼(AID): #1EOoGJ4S (comment)
文章代碼(AID): #1EOoGJ4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