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孫蕤:《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

看板comment作者 (梁啟超人特攻隊)時間13年前 (2011/12/05 11: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孫蕤:《中國流行音樂簡史(1917-1970)》,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8月 蕤:ㄖㄨㄟˊ rui2 這是一本以人物為中心的著作,正編以簡短篇幅交代大環境及產業發展,之 後即是當時重要歌手及作曲家的列傳,附錄〈經典老歌〉則是78首歌曲的賞析。其中,作 者著重論述了歌曲與歌手、作者在「中西合璧」,融合中國固有聲腔、曲調和西洋唱法、 曲式……的成就,言下之意,一則肯定這些流行音樂的藝術性及開放兼容的民族精神,二 則警示當代的創作者,說前輩已有許多成功、成熟且富內涵的跨界、混合之作,今人要加 油。 是書將1970年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分為五段:學堂樂歌時期(1916年以前);黎錦 暉與明月歌舞劇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時期(1917-1936);第一個發展高潮( 1937-1945);抗戰勝利後的上海歌壇(1946-1949);第一個發展高潮在香港的延續( 1950-1969)。 作者認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乃從上海、1949年後的香港到1970年後的台灣「一脈相 承」。1949年後大陸禁絕了流行歌曲,取代以其「群眾歌曲」,這群眾歌曲一方面有別於 (狹義的)流行歌曲,一方面也就是當時(廣義上)的流行歌曲;時代曲重心南遷至香港 ,至1960年代末期香港國語歌式微、粵語歌中興,台灣以姚蘇蓉〈今天不回家〉一曲為標 誌,取而代之成為國語流行曲中心,至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83年蘇芮《搭錯車》 標誌「城市流行歌」成熟後,華語歌壇進入「重心多元化時期」。 對流行歌曲的定義,作者指出,大陸有一不正常的現象,就是1980年代起將流行歌曲稱為 「通俗歌曲」而不用「流行」之名,因為此前「流行」是長期與「黃色」、墮絡頹靡的趣 味劃上等號的;1980年代港台歌曲回流大陸後,學者認為不宜再拒斥,但也不宜馬上恢復 「流行歌曲」一名,於是就造了一個模糊的新詞叫「通俗歌曲」,相對於藝術歌曲與民族 、群眾歌曲。但難道「群眾歌曲」就不通俗嗎?作者因而建議官方再進一步用回「流行歌 曲」之名。 此書撰作之時已是二十一世紀,作者辯駁了過去許多以政治觀點強加諸歌曲與歌手的批判 ,而能較為平正地回歸到音樂、文學上來作論。不過,作者還是未遑跟進文化多元思想的 發展,只談論了國語歌曲,對粵語歌曲則認為儘管流行甚廣,但畢竟是方言,不會成為主 流,國語才是主流。如此獨尊國語,就忽視了邊緣相對於核心能起到的交流與警示,也忽 略了方言在音樂上有別於普通話的能為;何況,不同的地域可有不同的主流。 對台灣的閩南語歌曲,及日本時期曾自成系統的唱片產業,本書隻字未提。這或許是作者 的閱歷所限。雖然寫作時已是二十一世紀,但作者得到的資料似還不多,本書列出的主要 參考文獻只有16本書,其中大半還是人物傳記,而非歌曲相關論著;雖有學生幫忙在網上 下載資源,但還有許多老歌找不到好的版本,就連黃奇智編輯的《百代.中國時代曲名典 》系列60張CD也還「無緣擁有」。如果作者現在要修訂此書,應能找到許多港、台新近論 著,老歌──如果能翻牆的話,也能一點就有了。內地視頻網站收錄的老歌畢竟還不甚多 ,比不上海外中老年歌迷的資源。 此書另一點缺失是少了詞作家的列傳。雖也有在歌曲賞析中論及各時期歌詞的特色,但篇 幅甚少;對學堂樂歌時期歌詞之生澀,書中有簡要的批評:「填詞者只知賣弄文墨而不注 意曲譜工整與否,以及歌詞與曲譜間的相互關係是否協調。」然而對少數較佳的作者如沈 心工、李叔同,也只是泛泛地讚美了兩下,而未深入去賞析其好處。 生於1936年的作者,也敘述了童年時家人、路人都愛唱〈拷紅〉〈千里送京娘〉等由 戲曲脫胎而來的電影歌曲等事,加強見證了當年那些歌曲在群眾間「喜聞樂見」的程度。 後輩如我,就要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聽〈拷紅〉和〈千里送京娘〉時不覺特別感動 和親切呢? 答案很簡單:六七十年前的觀眾,生長在流行歌曲還沒發明或剛剛興起時候的人,他們從 小聽的是民謠、戲曲,後來在唱片、電影裡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登上大舞台,讓大明星唱 出來了,自感親切;在創作者而言,雜揉這些民族固有音樂和現代西洋音樂,也是不用花 太多氣力就可自然作出的。我這一代都市之子,則已無傳統的耳濡目染;即使想上追傳統 元素作「中國風」,那些「傳統」的東西也只能是長成後再學回來的,而不是從小就流淌 在血脈裡的。這就是當代音樂人相對於前輩的先天不足。 認識到這一點,方言歌曲就顯得格外重要,「禮失求諸野」,閩、粵、客語歌曲都還多少 保留有傳統民俗的精神,且各自有新發展。作者為「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研究員,該 校的宗旨是培養能以現代形式譜出民族精神的人才,這就應該對方言流行曲有更多重視。 但不知他們現在有無這方面的成果。 書中又預告作者正在寫一本《歌壇話舊》以及本書的續集,可是我上網查了一下,這兩本 書似乎都尚未問世,只查到一篇「馬來西亞雪隆舊曲知音聯誼會」網站上「孫蕤音樂信箱 」答客問。希望這位老師和他的同仁、學生能繼續努力。 --            Schroedinger's cat is NOT dead.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文章代碼(AID): #1Et3WYgS (comment)
文章代碼(AID): #1Et3WYg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