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華氏九一一的狂熱 (無劇情)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1年前 (2004/06/29 09: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4.06.28 中國時報 華氏九一一的狂熱 ◎紀大偉 美國一周新片照例在星期五上檔,抨擊布希政府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就在上周五面世 。我在中午趕抵洛杉磯鬧區的電影院,發現從中午一直到夜間的各場次預售票都賣光, 只剩午夜場有票。好萊塢劇情片都不見得這麼熱,更何況紀錄片。再說,在電影廣告充斥 的洛杉磯,此片的商業宣傳不多,我甚至沒有看過宣傳此片的大型廣告看板(這種看板, 每一塊成本為台幣一百五十萬)。 觀眾並不是被商業廣告召喚,而是被政治氛圍動員。放片結束時,不少人起立鼓掌。 此片導演是美國當紅的爭議人物,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他以紀錄片 《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獲奧斯卡獎時,一上台就一直大罵布希,轟動全球。 美國國內關於此片幕前幕後的議論極多,我無法在此逐一細數。我只針對台灣觀眾可能 提出的問題,分享一點想法。 「此片值得在台灣放映嗎?對台灣觀眾有意義嗎?」 我絕對支持此片在台灣放映,並且我鼓勵大家都看。這部片呈現美國主流媒體之外的 「平衡」報導,而這是台灣觀眾本來就不容易看見的。此片鮮活展現當今資本主義的 邏輯:為了商業利益,美國高官以各種名義(如,為了「自由」)進軍他國;美國不怕 沒人當兵,因為國內窮人多,窮孩子(尢其是黑人)為了生存,只好入伍當炮灰。 伊拉克民眾的傷亡畫面以及美軍被截肢的畫面很具震撼力──坐在我身邊的觀眾一直哭泣 。對台灣觀眾而言,此片是絕佳教材,讓人思考媒體和社會的關係。 「此片果真這麼好嗎?難道沒有缺點?」 此片很好,缺點也很多。最主要的缺點是,片中導演很強勢,一直主導觀眾思路。 摩爾的價值觀是二元對立的,黑白二分,近乎粗暴;但我們需要一個中間地帶,讓人 冷靜思考。觀眾不該全盤接受導演的意見,而該和他人交換想法、閱讀正反面評論。 「此片的藝術價值高嗎?」 這部片不像他的上一部紀錄片《科倫拜》一樣花稍,因此有人認為《科倫拜》比 《九一一》有看頭。但我卻覺得《科倫拜》過度操弄觀眾情緒,《九一一》的手法 稍微收斂,反而對觀眾好。 「此片對布希總統公平嗎?」 摩爾向來以嘲弄布希出名,此片當然大量出現奚落布希的鏡頭──既然此片在坎城影展 得了最佳影片獎,布希應該也得個坎城男主角獎才對。有人覺得此片對布希太刻薄, 但不必大驚小怪:美國本來就一直具有取笑國家元首的傳統,對布希嗤之以鼻的人 到處都是。美國大型書店總有一個平台展售各種嘲弄布希的書刊和漫畫。相比之下, 此片並不見得特別惡毒。片中呈現的布希形象,和平時媒體上的德性差不多。 「此片會影響美國大選選情嗎?」 很難說。此片雖然反布希,但它不見得因此歌頌民主黨。很多民主黨人士深愛此片, 但我想他們太樂觀了。看完此片之後,我只覺得白宮的任何主人不分黨派都一樣沒良心。 「有沒有民眾公然反對此片上映?」 有民間團體反對此片,認為此片形同選舉文宣,對布希競選不利。可是我要指出,現在 美國各主流媒體一直為布希(及其父親)粉飾太平,豈不是更全面的競選文宣嗎? 日前美國前總統雷根去世,美國各主流媒體拚命歌功頌德,只有獨立報刊才敢誠實回憶 雷根在任期間如何以極右派動作對世界造成毒害。為共和黨的雷根進行造神運動, 就等於間接為同黨的布希抬轎──這豈不是更該叫人跳出來反對? 「摩爾是進步人士嗎?」 摩爾看起來很激進,事實上他卻很保守。他反對政客,因為,政客破壞了想像中美好的 傳統家庭價值。有人說摩爾不愛國,事實上他很愛美國,眷戀一個粉紅色的肉麻美國夢 。不過我要強調,摩爾畢竟提供另一個認識美國的觀點,而這就難能可貴了。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33.176
文章代碼(AID): #10uCZH2C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0uCZH2C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