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之音》:最最遙遠的路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1年前 (2004/09/21 16:5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地震使得大地滿目瘡痍,房傾地塌;外界善心的賑災物資,在災民深怕資源分布 不均下,卻也始料未及的搞得族群分裂、人心惶惶。毀壞的部落可以重建,但因 分化而逝去的情感,是否也能盡釋前嫌,撫平撕裂的傷痕,回復到原本平靜和諧 的狀態呢? 一對已分居的夫妻因為地震而重新相聚,自組協會帶領著居住在組合屋的人們重建 ;年紀較長的吳主任則是自救會的總幹事,他們皆犧牲奉獻為了部落,但在許多層 面卻意見相左,針鋒相對。於是在重建的過程中,泰雅族的雙崎部落不僅僅分化為 組合屋與非組合屋,同時也分為上雙崎與下雙崎,族人們口中不停講著我們、他們 ,老一代、中生代…原本美麗的部落,在流言蜚語中分裂,人心的分化內耗著領導 者的心力,他們承受著比一般人更多的責任與心酸,「人性」似乎成了比「地震」 更須克服的問題。 地下電台主持人巴亞斯利用廣播方式告訴族人部落重建的情形,有天在備感無奈的 心情下,點播了現代民歌運動「第一代」健將胡德夫演唱的《最最遙遠的路》,表 達對於重建遙遙無期的看法,而這首《最最遙遠的路》在推行原住民運動的當年, 卻是用來激勵原住民學生奮發向上的歌曲。 《部落之音》在作者偶爾利用巴亞斯犀利言詞旁述的貫穿下,不僅僅得以讓影片形 式更加活潑,同時也補足了一般紀錄片僅用字幕敘事的不足,部落內部的分裂與鬥 爭,也更顯得可笑與可悲。在觀點的詮釋上,多半客觀而中立,影片中許多畫面的 補捉,不僅僅蘊含了諸多對現實的諷刺,同時更像是揭示了人性。掌權者的不願意 下放權力,自私的想法總是拖累著整體,一種故步自封的心態,也成了每次災難過 後,首當其衝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在觀賞《部落之音》時,其實是夾雜著個人對於地震與賑災的某些印象,回想起九 二一過後,賑災物資與捐款源源不絕,台灣滿是愛心與團結,總令人充滿著許多熱 情希望。當愛心物化為金錢與物品,這樣的舉動總是帶著對於社會的一點關懷與責 任,但當捐贈完畢之後,對於社會的責任是不是也跟著完結了… 觀看紀錄片,很多時候是一種溝通,一種吸收知識的方法,許多人因為紀錄片的「 真實」而感動流淚,誓言實踐一些想法,但更多時候,這個「真實」則是透露了現 實的無奈與悲哀,不為什麼,因為那就是「真實」。而這個世界正如影片中一樣, 那麼多的紛擾、那麼多的無能為力,但如果連那一點自省的能力,都不肯正視與實 踐,那麼觀看他人的生命,也只成了一種消費、一種發洩。 《最最遙遠的路》歌詞其中一段這麼寫著: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 這是最後一個上坡,引向田園絕對的美麗。 你我須穿透每場虛幻的夢,才能走進自己的門,自己的田。 這麼一條最最遙遠的路,勢必是要我們一起攜手,堅持、實踐的。而這個「我們」 ,則是包含了與這塊土地息息相關的所有人呀!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9.91.30
文章代碼(AID): #11J-jiyW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J-jiyW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