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生命 感動還需行動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1年前 (2004/09/27 08:2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4.09.27 中國時報 體驗生命 感動還需行動 文/魏玓 紀錄片導演吳乙峰以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作品「生命」,已經引起了全國的觀影熱潮。 不僅大量觀眾湧入戲院觀賞,包括總統陳水扁、教育部長杜正勝,以及多位名人, 也都前往看片,並感動落淚。 毫無疑問,吳乙峰創造了他個人以及全景團隊自1990年「月亮的小孩」以來,再一次的 成就高峰。更重要的是,他們引發了政府以及一般民眾,對於本土紀錄片的重視。 「生命」以及全景這個系列的作品,值得大家前往觀賞、體會和感動。不過,如果我們在 感動之餘,還對台灣電影有更多的期待,其實「生命」也帶出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 在媒體造勢愈來愈重要的情況下,本土電影一旦因為在國外獲獎或是某些特殊因素受到 媒體較多報導,就很容易變成公眾的焦點,聲勢愈滾愈大。而政治人物的選擇性加入, 更加強了這個循環。媒體和政治人物這種操作模式,或許無可厚非,但是對於整體電影 環境,卻不見得是健康的事情。 這當然不是說「生命」不值得這樣的重視。不過,這樣的聚焦效果,卻讓我們很容易 忽略其他作品以及創作者的努力。就以紀錄九二一為主題的紀錄片來說,除了全景之外 ,尚有一些獨立影像工作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拍攝。這裡面也不乏同樣令人動容 、發人深省的作品,獨立影像工作者李靖惠的「森林之夢」就是其中一部。如果擴大到 整個紀錄片的創作,同樣也有許多人,正在默默地記錄著台灣社會的其他面向: 農民、外籍勞工、原住民、生態浩劫等等。如果紀錄片的世界應該包容更多的角度和 議題,他們同樣需要支援和資源。 另一方面,紀錄片的風潮,也不該讓我們忘記,對於大眾有更大影響力的劇情電影, 還有待更積極的搶救行動。「生命」再一次證明,本土的切身通俗題材,是最能感動 本地觀眾的要素,也是跟外來電影競爭的最重要力量。有這樣的體認,而且也有能力 將這樣的價值結合到劇情片創作,發揮劇情電影特質的年輕導演,同樣在等待我們的 關注。例如抱著雄心壯志要拍攝霧社事件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魏德聖,至今仍陷入 募款困境,政府和企業幾乎無人聞問。 藉由特定事件和影片,來感動並喚醒群眾對台灣社會或是本土電影的關心,是有效且 必要的方法。不過如果我們要的不只是錦上添花,也要台灣社會和文化能夠生生長流, 那麼政府官員請不要只是感動,還要行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6.65
文章代碼(AID): #11Lrsl12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Lrsl12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