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乙峰 用「生命」考驗金馬獎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1年前 (2004/10/08 10: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吳乙峰 用「生命」考驗金馬獎 只接受影片規格的金馬獎,該不該接受吳乙峰DV紀錄片「生命」報名,昨天考驗著金馬獎 主席王童,以及許鞍華等評審。事實上歷屆金馬獎發生不少挑戰專業事件,吳乙峰曾在 評審當一半時退出,被當年主席邱順清形容為「打金馬獎一耳光」;蔡明亮曾經退片 被罰三年不准參展;焦雄屏也曾因為公司出品的影片沒得獎,一氣之下表示不再報名 金馬獎,所以去年「藍色大門」,今年「五月之戀」都沒報,男主角陳柏霖只有自己回家 擁棉被低泣。 參加比賽要不要遵守大會規定?答案人盡皆知,金馬獎有只接受影片報名的規定,吳乙峰 昨天說:「這我知道,我沒有一定要報名金馬獎,只是建議金馬獎可以修改規格。畢竟, 台灣劇情片不多,如果紀錄片開放接受DV影帶報名,可以讓多鼓勵一點台灣影人。」 同志片導演陳俊志拍「美麗少年」時,曾經抗議新聞局不鼓勵輔導影帶作品,也抗議 金馬獎不接受影帶報名;導演陳坤厚曾經書面建議金馬獎開放影帶報名。事實上, 這些聲音金馬獎都聽到,也曾開過內部會議,最後規定不變,兩項主要原因是,一如開放 不能獨厚紀錄片,全部開放會數量大又亂,二是台灣接受影帶報名的影展已經很多, 金馬獎和國外很多歷史悠久、高知名度影展一樣,維持一貫風格和專業也很重要。不過 現在數位是潮流,明年也許會有變化也不一定。 【2004/10/08 民生報】 ============================================================================== 金馬獎遺珠 紀錄片生命不符參賽規定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七日電) 紀錄片「生命」叫好叫座,不過它是數位拍攝,不符金馬獎規定,而導演吳乙峰也認為 不必為了參賽,刻意轉拷成影片。金馬獎主席王童表示,金馬獎有專業考量和優秀傳統, 暫不會為此修改報名辦法。 描述九二一地震感人故事的「生命」,在戲院上映後獲得熱烈迴響,除了影迷捧場, 許多政界人士觀賞後也感動落淚,堪稱今年度最受矚目的紀錄片。 最近金馬獎華語片競賽報名截止,「生命」因為是以DV拍攝,不符參賽資格,不少影迷 感到可惜,部份人士則認為金馬獎應該放寬參賽資格。 金馬獎評審團今天舉行首次會議並召開記者會,媒體都聚焦「生命」參賽規格問題。 金馬獎執委會主席王童表示,對於外界的關切,他予以尊重,但是金馬獎有其專業考量和 優秀傳統,本屆暫不考慮修改報名辦法。 本身是紀錄片導演的評審蕭菊貞說,這件事情會成為爭議,她感到很奇怪,如果「生命」 不在戲院上映,大家的支持會有多少?其實紀錄片工作者需要大家長期的支持,以及 尊重創作形式。 蕭菊貞表示,大家都很遺憾金馬獎無法給「生命」肯定,狀況好像變成「紀錄片不屑金馬 獎」、「金馬獎不接受紀錄片」,但兩者根本不衝突,因為吳乙峰不會很想參賽,而且 除了金馬獎之外,他還有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和許多國外影展可以選擇。 評審王麗莎則樂觀表示,「生命」能不能參加金馬獎成為爭議,或許是一件好事,因為 意味大家對國片很關心。 ============================================================================== 2004.10.08  中國時報 數位影像未來能否參賽? 生命引發金馬評審激辯 張士達/台北報導 第41屆金馬獎昨日公布評審名單,並召開第一次評審會議,在評審團主席許鞍華導演的 率領下,將進入為期一個月每天馬不停蹄看片的日子。不過,因為非影片製作而資格不符 無緣報名的紀錄片「生命」,昨日卻意外成為評審激辯焦點。數位影像究竟能否角逐金馬? 未來數年仍將一再成為影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屆金馬獎劇情片類評審包括了影評人王麗莎、資深演員石雋、導演許鞍華、去年以「 不散」獲金馬獎最佳剪接的剪接師陳勝昌、電影學者陳儒修、去年以「不見」獲金馬獎 最佳攝影與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的攝影師廖本榕、香港電影學者葉月瑜,以及音樂家 樊曼儂。非劇情片類評審則有動畫導演石昌杰、紀錄片導演郭珍弟與蕭菊貞。日本導演 東陽一則將於決選時加入評審陣容。 金馬執委會主席王童昨日表示,目前國際各大影展仍是以影片為主流,數位影像另有 不同區塊進行獎勵,媒材的使用本身就已對創作造成規範與限制,就像水彩與油畫不能 放在一起評比。不過,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導演也指出,紀錄片多半以 短小輕薄的數位拍攝,是因為有其現實需求,就像「生命」長達4年在山區拍攝,根本 不可能使用影片。今年固然金馬規範已定,她只能祝福「生命」在其他影展能夠得到 應有的肯定。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10/08 10:49)
文章代碼(AID): #11PW0yzk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PW0yzk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