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妮娃達 為紀錄片雙年展來台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0年前 (2004/12/15 03:53),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4.12.15  中國時報 艾格妮娃達 為紀錄片雙年展來台 黃文正/台北報導 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老祖母」、高齡76歲的法國女導演艾格妮娃達,專程來台 參加2004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她今年最新紀錄片「電影.娃達.照片」獲選為影展閉幕片 ,而她也將出席影片座談會,與本地影迷面對面交流。 「電影.娃達.照片」是由娃達的前作「依蝶莎的熊」、「尤里西斯」與「向古巴人致敬 」3部片所重組構成。「依蝶莎的熊」是娃達在參觀藝術收藏家依蝶莎漢德列斯的展覽時 ,試著以展覽中上百張的泰迪熊相片,了解這位藝術家為何小心翼翼收藏這些收藏品 的背後用意﹔「尤里西斯」是娃達回朔她回憶裡的人事物﹔至於「向古巴人致敬」,則是 透過一張張照片,以對話的方式表達對古巴人的敬意。 ----------------------------------------------------------------------------- 法國新浪潮祖母 艾格妮娃達抵台 76歲的「法國新浪潮祖母」艾格妮娃達(Agnes Varda)昨抵達台灣;剛好娃達的 裝置藝術《馬鈴薯烏托邦》也同時在台北雙年展展出,近年著名電影導演阿巴斯、 艾騰伊格言、香妲阿克曼都投入裝置藝術,紀錄片雙年展也展出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影片 ,在跨界創作的時代,紀錄片與裝置作品的分界越來越模糊。 娃達最初的職業是攝影記者,1954自編自導第一部長片《短角情事》,雖成本低廉, 但這部片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前身之一。後來她也和楚浮、高達等名導同列 「新浪潮」之列。娃達拍攝數量龐大的影片,包括與雷奈(Alain Resnais)、 克利斯‧馬蓋(Chris Marker)等合導左翼反戰的《遠離越南》,也拍攝好幾部經典 女性主義電影,不管是劇情或紀錄片,她都如實以鏡頭觀察世界。 在近年頗受影迷喜愛的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裡,她開始關注拓荒者的撿拾行為, 並連帶討論消費社會的生產過剩及浪費等議題,拍片時她碰巧撿拾到許多心型馬鈴薯, 娃達將此發展成三個螢幕對映的裝置錄像《馬鈴薯烏托邦》,她並親自穿上馬鈴薯裝, 帶著作品到威尼斯雙年展進行裝置藝術的表演。 北美館展出的錄像中投影著各種腐爛的、發芽的、滾動的馬鈴薯影像,馬鈴薯好像心臟般 鼓動呼吸,彷彿娃達對烏托邦世界的美麗想像。 娃達今天下午5時到7時在台泥大樓士敏廳將有導演座談,也將在16及18日下午2時半 在北美館進行裝置演出。 近年投入錄像或裝置藝術表現的導演不只娃達一人,著名伊朗導演阿巴斯曾創作名為 《Sleepers》的錄像作品,播放一對夫婦在床上睡覺時的影像。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 也拍攝大量的手部、腳部、指甲的近照,做成錄像作品《Close》,這兩個作品都曾參與 2001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本屆紀錄片雙年展展出導演香妲阿克曼的紀錄片《東方》,也曾做過錄像展示,從近年 紀錄片導演跨界裝置藝術的普遍性,可看出當錄像與紀錄的界限益加模糊時,未來將可 看到更多精彩的跨界創作。 【2004/12/15 民生報】 ----------------------------------------------------------------------------- 艾格妮娃達 76歲大孩子 抵台宣傳紀錄片雙年展閉幕作「電影‧娃達‧照片」(Cinevar-daphotos—When Photos Trigger Films)的76歲法國新浪潮導演艾格妮娃達,不減赤子之心,一聽說她的片 被選為閉幕片,還很調皮回答:「真的嗎?可是裡面沒有半個明星耶!」 與媒體面對面座談,艾格妮娃達展現出旺盛活力,一如她這次閉幕作品,賦予每張照片 生命的拍攝手法意義,她說:「照片放在那,沒人看的話,它就是沉睡的,所以我用電影 記錄照片,它們就成了動態。」所以「電影‧娃達‧照片」就成了一部刻畫照片的紀錄片 電影,別有一番意境。 初次訪台,艾格妮娃達盛讚「這是個很有電影文化的地方」,對台灣導演的印象,她表示 看過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與楊德昌的「一一」,並直言「愛情萬歲」中濃濃的悲傷氣氛 ,很令她難忘;她笑說自己的作品也常觸及人性與社會善惡最脆弱的部分,「不過現實 雖然總是讓人挫折,還是要積極樂觀。」艾格妮娃達列舉個人經驗說:「就像我為了宣傳 『馬鈴薯烏托邦』,還特地訂做馬鈴薯服裝,從脖子到腳,把自己扮成馬鈴薯。」她打趣 表示,做個馬鈴薯老太太,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 【2004/12/15 星報】 ------------------------------------------------------------------------------ 艾格妮娃達 用馬鈴薯譜寫烏托邦之歌 「我只是媒介,我拍攝的人物才是影片的血肉。」法國紀錄片導演艾格妮娃達談及自己的 成就仍不忘謙虛。她很高興新片被選為紀錄片雙年展的閉幕片,也談到錄像作品 《馬鈴薯烏托邦》正巧在北美館展出,恰是一場美好因緣,她說,因為將心型馬鈴薯拍在 紀錄片及錄像作品中,讓她被影迷稱為「馬鈴薯老太太」。 2001年女性影展曾策劃娃達的導演專題,播放她的系列影片,當時就曾邀她來台訪問, 雖當年無法成行,她仍錄了一段影片向台灣觀眾問好。今年她終於以76歲高齡訪台, 來台的飛機上剛好看了台灣電影《台北二一》,也讓她在飛機上就對台灣充滿嚮往, 而她不僅看過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更十分喜愛楊德昌的《一一》。 娃達今年初前往德國慕尼黑參觀一個納粹博物館,兩個展室擺放了幾千張照片,照片中 不管是學生、小孩、運動員,還是軍人,手中都拿著泰迪熊,讓她十分震撼,彷彿照片中 的人都離不開對熊的依戀;後來得知策展人依蝶莎的父親在納粹屠殺中喪生,更賦予展覽 一種歷史深度,吸引她拿起攝影機拍下這個關於《依蝶莎的熊》的故事。 她說「攝影不僅讓人看見,卻又蒙蔽住某些事實。」因此今年拍完《依蝶莎的熊》這部和 攝影有關的紀錄片後,決定與攝影有關的舊片合在一起成為《電影‧娃達‧照片》。 另兩部分別是1964年拍的《尤里西斯》及1982年拍的《向古巴人致敬》,她希望觀者 看完後會對「攝影」有深入的體驗。 雖然世界上充滿戰爭,但娃達認為「拍下心型馬鈴薯彷彿寫下一首歌謠獻給世界!」 《馬鈴薯烏托邦》是源於拍攝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時撿到大量心型馬鈴薯,影片在 世界上播出後,許多影迷都將手邊收集的心型馬鈴薯寄給娃達,她將這些馬鈴薯擺在箱子 中,腐爛、發芽,覺得卑微的馬鈴薯卻有特別的美感,因此拍成錄像呈現。 【2004/12/15 民生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2.216

61.62.216.78 12/17, , 1F
依蝶莎的父親並不是在納粹屠殺中喪生
61.62.216.78 12/17, 1F

61.62.216.78 12/17, , 2F
他父母幸運逃脫納粹屠殺,所以依蝶莎才得以
61.62.216.78 12/17, 2F

61.62.216.78 12/17, , 3F
藉由父母了解這段歷史
61.62.216.78 12/17, 3F

61.62.216.78 12/17, , 4F
強力推薦這三部紀錄片!!
61.62.216.78 12/17, 4F

192.192.120.235 12/17, , 5F
今天去看覺得很有趣導演本人也很可愛
192.192.120.235 12/17, 5F
文章代碼(AID): #11lqJGfx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lqJGfx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