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從影像反思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拓雲)時間20年前 (2005/02/23 16: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誰的悲情誰的歌?】 從影像反思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合辦單位:新新聞 活動地點:台北市徐州路21號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 活動時間:第一場 2005/2/26週六下午一點起 第二場 2005/2/27週日下午一點起 聯 絡 人:沈昌鎮 sommerduck@yahoo.com.tw 電話:0920-003-569 (若您希望收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相關活動訊息,請來信告知您的姓名、單位及email,信件標題「加入台社mailing list」) 【活動主旨】 1989年,由侯孝賢導演拍攝、以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背景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中奪下了金獅獎。時值台灣社會掙脫舊威權體制之際,《悲情城市》除表現驚人的票房成績外,亦引發了相當大的政治爭議。 在台灣近十多年來的轉變過程裡,《悲情城市》當時所引爆的二二八爭議,不僅從未消失,反而一次次登上選舉舞台。由於各股政治勢力對於國家認同與轉型正義的看法不一,因此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與詮釋,自然成了文化鬥爭的必爭之地,難以避免地被高度的政治化。時至今日,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文化-政治現象?又該從什麼角度切入,以檢討、反省過去十餘年來環繞著二二八事件及其歷史記憶的政治論爭? 相較於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及其受難者的歷史,向不被台灣主流政治勢力所青睞。韓戰爆發後,敗退來台的國民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保護下,對中共地下黨及同路人、乃至於稍有中共瓜葛者,進行全面鎮壓和迫害,以徹底瓦解島內左翼運動。由侯孝賢支持拍攝的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1996),追蹤、查訪了那段時期慘遭迫害的部分倖存者,紀錄並再現了部分歷史證言。那些遇害者究竟是誰?是在什麼背景下、因何種政治身份而被鎮壓?而今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那段壓迫史及其歷史記憶? 為了探索這些饒富意義的課題,我們邀請學界、文化界及新聞界的朋友來共同(重新)觀看《悲情城市》和《我們為什麼不歌唱》,並於影片欣賞後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展開深入的反思與對話。 【活動內容】 2005/2/26(星期六下午) 13:00~13:10 侯孝賢導演開幕致詞 13:10~15:50 放映《悲情城市》 15:50~16:10 茶點時間 16:10~18:40 【從影像反思二二八的記憶政治】座談會 主持人: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與談人: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唐諾(作家) 楊照(新新聞) 鄭鴻生(作家) 2005/2/27(星期日下午) 13:00~13:10 江宜樺教授開幕致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13:10~14:50 放映《我們為什麼不歌唱》 14:50~15:10 茶點時間 15:10~17:40 【從影像反思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座談會 主持人:錢永祥(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與談人:江宜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范雲(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釗維(紀錄片導演) 謝金蓉(新新聞) 簡錫?(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 藍博洲(作家、紀錄片導演) 【交通資訊】 1.可搭乘捷運「臺大醫院站」,步行約五分鐘可達。 2.為維護影片觀賞品質,煩請與會的來賓準時入場。 3.更多詳情,可見台社網頁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taishe/activity.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64.133
文章代碼(AID): #1273torc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273torc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