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夢,石頭人 文/衛紅
原文刊於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石頭夢,石頭人 文/衛紅
《石頭夢》,「又是」一部激起大夥激辯、討論的片子?討論什麼呢?你看到了什麼?
是省籍?是族群和解?是土地認同?你的仇人或者伙伴或者毫無關係?
族群衝突或和解?
在傳統的省籍對立觀之外,大家都看得出胡台麗《石頭夢》中試圖呈現的省籍交融與土
地認同。誠如張茂桂教授在自由日報副刊一篇談「族群和解」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劉必
稼的生平體現出「低階官兵」的生活,多數士兵都和他一樣,不但在動亂的年代被抓兵
,被迫來台以後又被政府派到「荒涼」的鄉村開墾。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停留在張教授這
種過於簡化的印象之中,也就是依然將當代台灣社會簡化為兩個群體,並敘述其彼此之
間有不同歷史經驗和不同的社會觀,如此一來,使得整部《石頭夢》變的沒有太大的批
判性,也頂多呈現出異質社會中的「另一個」案例罷了,即便呼喚了部分「非權貴」的
外省人及其後代的共鳴,或引起部分「恨外省人者」的一點點同情,也僅僅雷同於任何
一部揭露「二二八」史實的文本,只能將感覺結構的共振封閉在原本就後設好的差異群
體之內。雖然張茂桂認為,要藉由這樣的文本去瞭解,才能更正「自己」原本的謬誤,
進一步邁向和解,但如果思想中已預先設定了「省籍邊界」為最高指導原則,那何必談
和解?如果看不見隱藏在《石頭夢》裡的劉必稼之生平以外更深刻的東西,如何談和解
?
在這個問題上,或許胡台麗自己在座談會表達的的較為進一步:『心繫故土是不忘根,
是至情至性,在新的時代,卻沒有被珍貴的肯定,反而被現代政治扭曲為「不愛台灣」
』。或許,先拋棄省籍對立的後設觀點,才能從真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去發現,受壓迫者
承受的痛苦其實沒有差別。
看見國家暴力與歷史
像劉必稼之類被分派到荒山遍野「墾荒」的事情,其實是蔣介石政權一方面無力解決眾
多士兵的生活必須,而另一方面擔憂無所事事的官兵聚集在一起生成兵變,說白了就是
為了鞏固統治的穩定性,而將多餘的士兵派出「開山開路開墾」,以及鞏固統治正當性
,而施行「公地放領」、「假退伍」等等眾多命令,在養不起軍隊的狀況下讓官兵「自
謀生活」,相信政府。然而,在這裡面必須解構「國家」對外省低階官兵而言,自始至
終是暴力的行使,即便不用他們來作戰了,也放到鄉村中,美其名是讓官兵擁有土地同
時墾荒,事實上也是讓大批部隊滲入各地原本的社會網絡中,至終要將這批人的功能性
用到極限。
正如同戰後初期的「二二八」事件,國家以軍隊壓迫人民,我們首先必須拉出「國家—
人民」這組關係,而不僅是將粗糙地將「劉必稼這類人」劃歸為差異社會中的一種個案
,唯有更進一步體認,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並無差別,只是形式與手段不同。
然而如何更進一步呢?如果只像張茂桂那樣粗糙的把問題設定放在劉必稼身上,而詢問
:哪裡是家呢?外省人是不是認同台灣呢?「本省」(暫且稱為本省)老婆死了還想不
想繼續留在台灣呢?面對毫無血緣關係的「兒子」劉必稼要怎麼辦呢?或者更常見的「
台灣對他來說是不是臨時的棲所而非家呢?」等等,那麼未免太小看紀錄片文本所能呈
現的多重細節。
除了較為理論性的看見過去各種壓迫事件幕後的力量,拉出「外省人」不等同於「外省
統治者」以外,或者看見不同社會群體的內部差異性以揭露「省籍」這個極端不適用的
分類方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把問題放在「阿興」身上,然後才能體會從阿興這個角
色所開啟的敘事。
真實社會:阿興
胡台麗自己的名字其實也是姑且泛稱為「外省」族群中的普遍現象,如同另一位紀錄片
導演湯湘竹,「台」、「湘」、「竹」或其他以地名簡稱放入自己小孩名字裡面的外省
人,將過去的鄉愁—未來的根著予以隱喻,但這除了情感的表達,大概只有政客才會拿
來用作政黨鬥爭的國族論述操作。雖然我們並無法從《石頭夢》中見到這樣的關係,因
為阿興是劉必稼無血緣的兒子,然而我們也無須將上述的關係過份看重,因為藉由「石
頭」,胡台麗找到了新的連結。而且在這麼多年之後,胡台麗何需因為找到了劉必稼而
就替陳耀圻的紀錄片發展一部「劉必稼生活史」的「續」呢?
那未免多此一舉,也顯得張茂貴作為一個社會學教授,或其他只關注在討論劉必家之生
活評論者們,其實想的不夠深。
藉由「石頭」,胡台麗已經製造/發現了連結。劉必稼與「石頭」的緣分呈現在陳耀圻
的片子裡,但是在胡台麗的片中,那其實只是背景,當鏡頭掃過劉必稼耕耘過的土地再
帶到阿興站在溪畔的「石頭」群中,何嘗不是展現了兩者的連帶?大多數的評論者,把
焦點放在劉必稼與土地及認同的議題上,卻忽略了胡台麗藉由石頭,不僅點出整個村裡
外省老兵的夢,即他們「擁有這塊地」的喜悅,更藉著石頭將兩個無血緣關係的父子給
聯繫在一起,同時,這些石頭也是阿興的夢,整理這些「石頭」所開闢出來的土地完成
了老兵的夢想,同時,片尾阿興找到自己滿意的石頭也完成了阿興的夢。
為什麼多數的評者不去說這一點?反而立即的將焦點放在「族群」與「和解」上呢?在
這裡我想要說,就是這些評論人的這些觀點,反映了整個台灣社會目前的變形扭曲。尤
其,關於「族群和解」我們其實不用多說,因為阿興已經藉由他的發言說的很清楚「叫
叔叔」但是「還是會當爸爸一樣看」,即使媽媽過世了,並無礙於劉必稼繼續住在家裡
,甚至因為劉必稼老了,他們也不願意劉必稼冒險往大陸去,因為他們「已經」有了連
結,不須言喻。
不但不用多說,我們還必須發展《石頭夢》所帶入的新的發問:一些失業的市井小民回
到自己的家鄉。它其實也戳破過去錯誤的關係設定:外省政府—本省人民。亦即,如『
果陳水扁這個本省南部鄉村貧戶的孩子』當了總統,或者『那個主張台灣正名建國的北
部福佬客李登輝』,事情會就不同於『浙江善化威權統治者蔣介石』,則為何這個社會
仍不斷的有企業賺飽飽,但同時有人不斷失業?還是,如王墨林在座談會所說,這塊土
地這麼貴我們根本買不起,為什麼我們要認同?
這其實呼應前面所說的,抽離且重新定義「國家—人民」這組關係,因為國家不僅是坐
在總統府裡面那個人,還是整個支持他的社會權貴集團,他們構成了一個與「一般人民
」無關的統治結構,無論統治集團是誰,他們在乎的僅僅是,怎樣的操作才能激起人民
之間的對立並且忽視政府其實沒有做好自己該做的民生議題,以及,怎樣在激起人民對
立的情境中穩固自己的權勢。
石頭,不僅是關於土地的認同的家庭之夢的衍申,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未來的憧憬的
理想之夢隱喻。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5.35
documentary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