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學運紀錄片 一拍三年半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0年前 (2005/03/27 17:3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大成報 記者 劉潔妃/報導】 製作人楊一哲,被問到拍攝學運的困難,他先苦笑一下說,「三年半真的好久!」他說, 當初由華岡興業基金會承接時,光是樣帶要製作給公視看,就整整弄了一年,而且關於訪 問、拍攝、製作及驗收,更是困難重重。 在學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你有參與到嗎?現在普遍的七年級生,可能連「學運」是什麼 都霧煞煞,六年級生則是看過聽過學長姐去中正紀念堂靜坐,真正接觸到學運的比較多是 五年級生。 導演楊一哲說,拍攝學運的紀錄片,第一個難處就是台灣學運定義,關於「學運」我們可 能腦袋中最直接浮現的就受「六四天安門事件」,台灣也有一個比較出名的「野百合」但 除此之外,學運在台灣是存在的嗎? 楊一哲說,經過導演們的討論,最後把「學運」定 義為泛指台灣學生的活動,非侷限的角度,例如民歌時期學生唱歌也算是一種「學運」, 網路發起的「交大便當事件」也算是一種。 第二,就是被質疑「有沒有幕後黑手」?由於是紀錄片,拍攝時要訪問大量的人,「很多 受訪者都會質疑,幕後有沒有黑手?」特別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很多一開始都不願意 接受採訪,怕「怪怪的」!因為這次承接案子的是文化大學的附屬機構,一般而言,大家 對文化的印象可能比較少接觸這樣的事件,因此光是解釋就要花很多時間,也發生很多不 必要的誤會。 第三個困難,就是到底要「訪問誰」?其實,以大家熟知的「野百合學運」來說,催生了 很多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但當時各大學的學生聯會都有代表,不止是臺灣大學,還有東海 、政大、中興等各校的代表,到底要訪問誰,才具有言論的深度及代表性呢?這也讓紀錄 片導演們傷透腦筋! 楊一哲以自身經驗來說,為了請到楊祖(玉君)接受採訪,她是美麗 島時期的活躍人物,也是林正杰的前妻,唱「美麗島」歌曲的民歌手,現在在文化大學教 書,但是卻一直拒絕採訪,楊一哲說:「我特地選了一天飄雨的日子,騎車上陽明山,站 在她家門口,希望她能看看我們的提案!」就這樣楊一哲淋著雨,半用苦肉計的方式,楊 祖(玉君)才接受了採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16.168

210.58.144.32 04/05, , 1F
珺 <--同"俊"音 ...
210.58.144.32 04/05, 1F
文章代碼(AID): #12Hdt64f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2Hdt64f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