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及社運紀錄片的死亡與再生 文/梁新華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0年前 (2005/04/14 14:43),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關於影展】 苦勞網或許試圖努力想召喚那一段「社運記錄片自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及政治反對運 動中崛起」的,解嚴前後的那個年代,那個廣大人民以熱情和行動「衝撞體制、改造 社會的年代」,那個「弱勢發聲,要求政治民主、經濟公平、社會正義」的年代。但 當下面臨的考驗是:台灣當下有多大批判反省的能力,有少公開說真話的條件,有多 少人可以不以利害權衡為先或不顧報復威脅,願意公開說真話或揭露改革者/新當權 者的謊言、歪曲、虛偽、操控,或對運動本身作出批判性的反省?如果人們不警醒到 1990年代以來這些解嚴前後的陳年歷史舊帳,不論是政治運動、社會運動或文化藝術 領域的紀錄片、小劇場…等依然被(新)當權者及其文宣機器、御用文人不斷製造的 各種神話、迷思以及學院內各種套用西方當紅理論的「假論述」所主導、操控,那麼 ,今日召喚出來的,會不會又是一大堆改革者/新當權者建構的各種神話、迷思,或 似是而非如煙幕彈的「假論述」,或閃閃躲躲的安全話語,或搔不到癢處、切不中要 害的現象觀察、趨勢索隱或隱惡揚善、趨吉避凶的「假自由派論述」,或不得罪任一 方、任一人的公關話語?可自批判性反省的力量和聲音如何可能透過對那個年代的理 想與變質、獻身與異化、人性的發展和扭曲、堅持與妥協、獨立自主與交易出賣…等 等非常豐富而複雜的面向,做出批派性的歷史反省,逐步的洗滌、提煉、凝聚、發展 而形塑出一種(或數種)批判性的精神傳承,這或許是歷史召喚之外,更?得今日關切 、投入的。 【關於社運】 首先必須先破除 「改革者」的假象、神話和迷思。當年社運提出的種種弱勢的發聲 ,社會公平、經濟正義、政治民主的要求,在政治宣傳、操控及「假慷慨」(父權式 、主流中產的人道主義)的惡性循環及政黨輪替之中,並未被具體實踐,也看不出被 具體實踐的可能。相反的,當年的「改革者」逐步異化為新的壓迫者或小壓迫者,而 仍繼續操弄著「改革者」的符號和姿態,「改革者」的形象不斷被重新包裝,甚至必 須靠拉攏、吸納、收編各種「改革者」社團或領導幹部來補強「改革者」日益褪色、 殘破的舊招牌形象。而經歷那個年代的,有少人因早已看穿了那些運動先行者、同行 者、後行者逐步露出的骯髒的手腳、難看的吃相,而對政治的寄託、改革的可能感到 失望、絕望以致幻滅、虛無?又有多少人仍沉迷、執著於「改革者」昔日抗爭時的英 雄、解放者、救世主形象,繼續擁護、追隨到底,不願也不能對現實做出出那一點點 批判性的反省與自我反省,只怕醒來發現原來只是一場空歡喜的惡夢?又有多少人仍 繼續打著改革者的旗幟而與新當權者/權力宰制者/新壓迫者愈走愈近,或逐步被招 納、收編,名為繼續改革事業,實則成為新權力共生/共犯結構的一部份,茫不自覺 者有之,隨波逐流者有之,分享大餅、沾沾自喜者有之,汲汲營營者亦有之。這些人 各以不同方式維護或延續著不公義的、新的權力宰制、社會剝削的結構,也同時各以 不同方式阻礙、壓抑、分化社運力量的再生、基層民主化力量的再起。當有越多人在 他們內心深處中將這些形形色色的「改革者」的假面具以及包裝行銷的神話、迷思加 以一一破解、去除的時候,即是有越多人認清楚哪些人是壓迫性、剝削性共犯結構的 一部分的時候,即是社運再起的時候!即是被壓抑的公平、正義、民主、人性化等普 世價值再生的時候! 【關於社運紀錄片】 台灣紀錄片領域的問題,不僅在於欠缺社會政治議題的紀錄片,而且更在於因為權力 支配體制的極度不透明、體制的極度重視「改革者」形象的包裝、行銷、宣導、操控 、體制的龐大共生/共犯利益結構、體制的不斷向各個領域的滲透、壓制、分化、內 化……等等,因而一般紀錄片工作者欠缺對「什?是體制」、「體制」的運作、操控方 式等具有批判性反省的能力。當持攝影機的人具有批判性反省力量的時候,即使是個 人性的議題,也足以切中權力宰制已然滲透、內化至個人自我意識或「潛意識」的這 個問題要害,而產生幡然醒覺的力量,此即「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之意涵。 即使拍攝社會、政治議題不也是同樣需要具備這樣的批判性反省力量!?否則許多許 多的拍攝社會、政治、歷史議題的紀錄片不也是在複製、散播主流體制的觀點?或者 是歌功頌德?或者是以各種型式包裝(包括「人道主義關懷」、「尋找生命的出口」 、「尋找台灣的生命力」…等等)美化/掩飾權力體制的人謀不臧、敗行劣跡?或者 是以感性、軟性訴求轉移社會政治問題的根源焦點和責任,或迴避對重大社會議題的 深入反省、檢討?因此,持攝影機的人有多少清醒、覺悟、多少能量、多少條件,可 以藉由已然介入個人生命或社區生活的紀錄片拍攝過程,自覺地在與被拍攝者或群體 的對話過程中,共同地走向解放、恢復人性化、追求公平正義、自由、民主等普世價 值的過程,這可能才是關鍵。這裡面,批判性反省的力量和轉變性的教育、文化行動 應是社運紀錄片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和源頭。 【關於記錄片與社會/社區實踐】 為什?要拍紀錄片?為誰而拍?(什?樣的目的性、功能性),怎?拍?(什?樣的生產 過程、生產關係、生產方式、拍攝倫理),經濟上能否獨立自主?依靠申請補助、委 製資助等對獨立自主性的傷害有多大?放映給誰看?透過什?方式放映?以什麼方式被 觀看、被討論、被使用?是否持續與被拍攝者保持連繫互動?(放映過程、議題討論 過程…等),(晚近出現的一個熱烈而富爭議的問題是:要不要上院線?為什?要上院 線?上院線會不會如同申請補助、委製資助,對獨立自主性的傷害有多大?會不會讓 紀錄片異化變質?…等),上述問題都必須經歷徹底的批判性思考與反省。 針對紀錄片的創作及教育在台灣的現實處境、問題及困境,南藝的井迎瑞老師在長期深 入反省思考後,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上的對策,除了「從作者論到 非作者論的典範轉移」、「過程理論」、「行動研究做為記錄片的生產方式」…等等之 外,針對放在社會(區)實踐脈絡中的紀錄片實踐問題,他也提出了我戲稱之為「井七 點」的七點原則,深值玩味參考:1. 分享重於評論;2. 過程重於結果;3. 教育學上 的價值重於藝術上的價值;4. 成就社區重於成就個人;5. 社會脈絡重於美學脈絡; 6. 反映社區經驗重於反映作者經驗;7. 形式多元重於形式定於一尊。 在玩味、參悟之餘,個人在此樂於以下列5點心得,一方面與老井兄相互唱和,二來與 大家分享期能相互激盪,並作結尾:1.覺醒重於創作;2. 對話重於再現;3. 根源重於 表象;4. 人性化的共同解放過程重於人道主義式的關懷;5. 歷史主體的重建重於作者 地位的確立。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3.21

59.113.3.21 04/14, , 1F
昨天我每po這篇文章,就斷線一次,加起來總共17次
59.113.3.21 04/14, 1F

59.113.3.21 04/14, , 2F
實在差點把我氣死!
59.113.3.21 04/14, 2F
※ 編輯: fansss 來自: 59.113.3.21 (04/14 14:50)

59.113.3.21 04/14, , 3F
所以大家請多多討論!
59.113.3.21 04/14, 3F

140.112.228.159 04/14, , 4F
借轉~謝謝!
140.112.228.159 04/14, 4F

59.113.3.21 04/14, , 5F
這篇很饒舌,要看仔細!
59.113.3.21 04/14, 5F
文章代碼(AID): #12NX45Sv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2NX45Sv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