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開講:對台灣紀錄片發展現狀的幾點思考
■魏玓(文字工作者) 2005/4/20立報
本週由苦勞網主辦的「鐵馬影展」,除了播放跟勞動議題有關的國內外紀錄作品外
,也在幾場座談會中探討了紀錄片在台灣發展的過去、現況以及未來。也許是巧合
,最近也有兩部風評不錯的紀錄片《無米樂》和《翻滾吧!男孩》,將陸續進行電
影院的放映。相對於以往紀錄片以社區、社團、學校、影展,以及公共電視頻道等
非電影院管道為主的放映方式,近來將紀錄片推上院線放映,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新
的趨勢。
進入電影院放映,當然是一種讓紀錄片和更多觀眾接觸,擴大其影響力的辦法之一
;去年兩部紀錄片《跳舞時代》和《生命》在院線上映,分別在票房收益尚有所斬
獲,對於創作者在經濟上亦不無幫助。不過,就現實上來說,紀錄片進行院線放映,
仍不宜太過樂觀。首先,《跳舞時代》和《生命》都有高層政治人物的「加持」,成
為不可複製的案例;我們總不可能期待,紀錄片院線市場的成績,建立在政治人物的
親身行銷上。
其次,在長期的一般歷史演進,以及台灣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前往電影院觀看電影,
基本上主要還是一個休閒娛樂活動;這當然並非不可改變,沒有人說不可以去電影院
進行嚴肅的觀賞活動,不過現實的狀況,並不會因為少量的本土紀錄片上映而改變。
另一方面,以好萊塢娛樂電影為主導的電影市場品味和結構,也不太可能因此產生動搖。
換句話說,紀錄片進行院線上映的成績,勢必不可能超越本土劇情片太多。
當然,因為紀錄片製作成本相對較低,一定的票房回收也許就能打平,甚至獲利。但這
基本上只是更固定了本土電影產業的弱勢和邊緣地位,或者是強化了電影消費市場中菁
英和一般觀眾的差距。不僅如此,因為訴求於進行電影院的商業上映,這些紀錄片勢必
將減少傳統紀錄片的非電影院管道放映,如此一來,紀錄片的影響力究竟是變大還是減
少,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有人會辯稱,紀錄片沒有固定的內容和形式,紀錄片也可以拍得好看有趣,讓觀眾
有意願進電影院欣賞。這個說法,正好顯示了,我們真正的問題是整個電影產業的弱勢
處境,而不是標榜為紀錄片還是劇情片的問題。我們不應放棄重建通俗娛樂劇情電影產
業的企圖,也不應淡化紀錄片與民間社會活動的密切關聯,否則將是一個「雙輸」局面
。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40.65
documentary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295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