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橋 《南方澳海洋紀事》 側寫
2005.5.20.自由時報 搭一座橋 《南方澳海洋紀事》 側寫
編輯室報告:
我們的島,恆常被海洋所環抱。然而對於海洋,我們所知道的,又比使用它的部分來得少
。女性電影工作者李香秀,透過細膩豐富的視角,貼近人與海洋,既以南方澳一地漁民
為基調,復以浩瀚太平洋海域為場景,交織而成《南方澳海洋紀事》。今日刊出廖鴻基的
〈搭一座橋〉,細述這部獲得二○○四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海上拍攝過程,學者邱貴芬
則以女性的角度切入、剖析,為台灣的海洋文化/書寫,開拓更寬廣的對話與想像。
◎廖鴻基
幾年海上工作,有很大的感觸,覺得地球上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台灣這樣四面環海
而又與海如此深遠隔閡的海島了。我的海洋工作及書寫,背後有個迫切的使命,就是盡力
搭起更多道台灣與海洋間的橋樑,好讓我們這座島,盡快回復與海洋的正常關係。
聽到香秀打算拍有關海洋的紀錄片,心頭一亮,這分明是一座美麗的橋樑;影像的立即
效益遠超過文字或舉辦相關活動。可是,過去的漁事經驗告訴我,要拍這樣的紀錄片
並不容易,甲板的搖晃畢竟不同於穩固的陸地,若拍攝團隊航海經驗不足,海上工作
會有適應問題,以及一般漁船或漁業公司有排斥女性等問題……諸多技術及現實困難,
對一位女性導演來說會是嚴苛的考驗。我鼓勵她拍,但也告訴她這些現實。
紀錄片我完全外行,對這部片子所能提供的協助,僅是過去的漁事經驗。女性限制,
香秀無法隨船出航作業,因而,我有機會與工作團隊隨日式大型圍網船到澎佳嶼海域執行
拍攝工作。
圍網船母船約五百噸,滿載漁網及漁撈設備,無論甲板或底艙,船上幾乎每一寸都作了
充分利用,船員在這樣有限的空間裡擁擠的生活著;臥舖差不多像櫥櫃裡的一格格抽屜;
用餐時,甲板還得權充餐廳;浴室、洗手間簡直無從轉身,而且,圍網作業都在入夜後
開始,往往直到天際出現曙光才收工。這趟出航,讓我非常佩服一起上船的攝影工作團隊
,差不多只用一天的時間就適應了這樣窘迫、迥異於陸地的環境,出航第二天,他們已
扛起攝影機開始工作。
海面熱鬧,燈火在墨暗海上被放大了,漁場裡每一艘船都像是周身掛滿了星星。下網作業
當然是重頭戲,但下網時機並不可預期,從尋魚、聚魚、等待恰當的水流,這過程往往
相當漫長,變因無常,經常得漏夜枯候。有一晚,好不容易終於候到了下網時機,所有
船員著裝甲板待命,燈船也靠來船尾連結了網纜;一場戲已經盛裝只待簾幕拉起,只待
漁撈長一聲令下;誰知道,突然喊停,燈船解了網纜離開,船員撤出甲板,船隻下錨,
熄燈……一場戲還沒開演就散戲了。整個晚上的等待、期待,倏忽就空虛掉了,仿如
眼見一波高潮逐漸蘊釀,怎麼忽忽就跌落谷底。一個晚上就在等待中這麼過去了。
甲板上的拍攝工作,除了必須適應顛簸、擁擠、晝夜顛倒外,還得具備等候的體力及承受
隨時空歡喜一場的韌性。實際參與拍攝工作才能了解,片子裡所呈現的每個畫面,儘管
短短幾秒,都可能是枯候終夜、曠日費時等候下的結晶。
漁撈長阿海伯待在昏暗的駕駛艙裡,整晚瞪著泛著螢光的幾部漁探儀,他透過麥克風下達
命令。他的命令通常很短,一個短句或一個詞,對圍網漁撈流程並不熟悉的我們,當然
難以理解。觀察了幾晚、幾網,才稍稍摸懂了作業模式。船下聚了多少魚、魚群深度、
海流狀態,決定下網時機。母船熄了所有燈火,下網前的片刻,船上氣氛如攻擊發起前
壕溝裡的肅穆氛圍。一句「落網」,短得不能再短的命令,立即改變了沉寂幽暗的漫長
等待,蜂鳴器噪響,桅竿上的警示燈躁轉,船身傾側,後甲板哨音大作,煙囪冒出汩汩
黑煙,船隻衝出,船艉堆積如山的漁網紛紛蛇擺落海,船員在甲板上奔跑就位。
這所有秒與秒之間的衝刺,如硬碰硬的對決容不下喘口氣的緩衝,而且,都在暗幽幽裡
匆促行進。這氣氛、這畫面,不容易捕抓。直到網袋收攏,直到確定圍住了一群魚,
直到運搬船靠過來右舷準備載魚,甲板燈才會打亮。
廚房傳來魚香,大廚用豆豉燜了一鍋才剛上網的鮮魚。作業結束,將近破曉,船員摘下
手套抹著額頭汗水吃魚,這不再只是消夜點心,是獵人流汗忙碌後享用獵物的莊嚴儀式。
第五天凌晨,運搬船靠過來撈魚;氣象播報,關島附近的低氣壓已經形成颱風;
拍攝工作告個段落,我們打算隨運搬船返回南方澳。母船和運搬船相隔約五十米,
之間連結了纜繩;算是搭起一座橋。浪頭大,兩艘船各自晃搖不止,這道纜繩時繃時弛,
五十米短短距離在如此海況下,簡直咫尺天涯。無論如何還是得跨過這道鴻溝。
裝備先過去,網袋裹住攝影器材,懸吊在這條連結的纜繩上緩緩被拉過去。一波三折,
好幾次網袋下墜,距離海面不到一尺;這情況讓我們都捏了把冷汗;攝影師小秦說,
這些攝影器材是導演租來的,價值好幾百萬,一碰到水就沒救了。心裡想,香秀真是大膽
,只要一個小意外、小差錯,都可能讓她一輩子負債。
幸好,有驚無險,器材都安全過渡了。換我們四個過去。網袋一吊離船舷,感覺像是
從懸崖往下跳,一路凌空擺晃,腳下是撲上、離開、又撲上的晃蕩海面;年輕的錄音師
不斷驚呼:「下次不敢來了……」
撤了連結船纜,我們揮手道別母船;五天相處,離開一段距離後還看見漁撈長阿海伯
在駕駛艙窗口揮動的手。運搬船有別於母船的擁擠,相當寬敞。拍攝工作順利,返航的
心情特別愉快。
天亮後不久,看見台灣山巒浮出海面,斷訊五天的手機活了過來。
遠遠看見鼻頭角,三貂角……陽光亮麗,看見龜山島……北方澳岬,蘇澳港燈塔。
正中午進港,終於回來了。
看見香秀在碼頭上揮手迎接,感覺離開好久了,好像從遙遠的另個世界回來。
洗澡、刮鬍子、吃了一大碗冰,漸漸恢復人間模樣。同船出海的工作人員都說,陸地好像
在搖晃。
相當的毅力、勇氣及堅持才完成的《南方澳海洋紀事》,去年獲得金馬獎,讓這座原本
美麗的橋樑更加美麗。這部片子,是海島「走出去」的具體行動,是海洋精神、海洋文化
的實踐。
《南方澳海洋紀事》 電影官方網站
http://cc.shu.edu.tw/~hlee9/nan-fang-ao.htm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5/20 15:45)
推
140.114.207.195 05/24, , 1F
140.114.207.195 05/24, 1F
documentary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