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林靖傑《跟著賴和去壯遊》(有雷)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零)時間12年前 (2013/02/23 17:5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部紀錄片去年就看了,也聽了導演座談會,今年三月府中15又將播放,誠心推 薦,附上觀影心得。   府中15 http://www.fuzhong15.ntpc.gov.tw/films/schedule.asp?NIndexKey=-1   片頭與片尾是非常強烈的對比,導演的企圖明顯地讓人甚至覺得有些殘忍。   片名真的非常青春熱血,因為自己已脫離高中時代,看的時候也抱持著「這群高中生 會展現什麼樣的活力呢」的心情。但事實上它並不那麼熱血青春,看學生們背著厚重的背 包跋山涉水也不難猜想,所謂壯遊當然是相當耗費體力的。片中學生說「感覺很熱血」的 時候,我自己認為其實也沒那麼熱血。我無意以熱血與否評判其價值,只是,這部片本來 就不是要塑造「熱血青年親近土地挖掘真實」的假象。聽過映後座談,我也知道導演對「 真實」有非常深的思辨。   關於真與假,片中高中生說的話總是給我強烈的違和感,看著頭頭是道的他們,我刻 意和他們保持冷靜的距離,句句審視這究竟是真心話或場面話。高中生已經有足夠的聰明 才智判斷攝影機前應該說些什麼話才得體了吧,這就是總讓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雖然仔 細去感受,觀者還是能察覺真話與場面話的差別。或許這種違和感的初始,該是這部紀錄 片的企劃含有大量人為因子,從企劃選角到行前課程等等,這和我所理解的紀錄片不大一 樣,但是我相信其中仍然有某種真實感存在,就像那些場面話與真話之判然分明一般。這 不是說這群學生社會化世故過頭,他們當然有天真傻氣的地方,但恐怕也有世故的地方。   大概可以理解導演為何會對於學生出身皆是中產階級以上很不滿,只要稍稍有受過社 會學訓練,大概不難歸納出這群學生的語言、文字、溝通、解決問題的方式等,都相當的 「有教育水準」,相當的「知識份子」。他們可以講出漂亮的結構長句,他們的爭執是以 投票、分組、眾人無語、「好好想一想」作結,而非大打出手、咆嘯。這樣的學生,對於 大人想拍出什麼片子、想聽到什麼答案不會渾然不知,只是比起台北的明星國高中學生, 他們的世故(或早熟)應還不致如此嚴重。   壯遊幾天中所遇到的人事物,每一件都可以再拍成一部紀錄片,三鶯部落拆建、大埔 灣寶土地徵收、國光石化等等,許多土地問題、小老百姓的心聲透過壯遊之行一一呈現, 其中牽涉的問題真的非常複雜。然而壯遊結束後,這群彰中彰女的學子仍要回歸現實生活 ,面對成績與課業,鳥兒再次回籠。這次壯遊到底帶給他們什麼?認識土地?深入社會問 題?行動力?還是熱血之必要?七月的苗栗土地徵收北上抗議活動,六人最終只有一人上 台北參與,真正的現實還是補習班晚自習與考試。片頭一個個學生穿著便服,在田野在路 上在家中神情自在,訴說自己的興趣與夢想;片尾一個個穿上制服,過著各自的學生生活 ,沒有任何說話聲,同樣騎腳踏車的畫面再出現,卻已然與壯遊毫無關係了,是放學後回 家的路。最後連續幾張照片似的動態畫面,彷彿訴說著仍然活在那個地方的人們,捲進種 種社會問題中的人們,不管你壯遊來或去,他們仍然活在那個地方,社會上永遠有這樣的 問題存在,端看你願不願意睜開眼睛去看,又或者,在你終於睜開眼睛後,你是否也願意 為自己的土地或為他們多做些什麼?   台灣社會和家長要培養一群與土地脫節的菁英嗎?那麼你要怪年輕人對土地無感,還 是怪年輕人連張開眼的機會或自由都沒有?當然我不認為年輕人沒有絲毫自主權或自我意 志,但如果社會給他們的阻力最小的路,就是乖乖融入體制乖乖聽話,又憑什麼要求他們 掙開體制努力活得自由熱血?   這些才是壯遊背後血淋淋值得思考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50.86.146.35
文章代碼(AID): #1HA9BhWz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HA9BhWz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