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Leviathan》 (莉維達.地海之詩)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G.)時間12年前 (2013/05/06 00: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紀錄片的虛妄在於,它一方面宣稱了它的客觀性與再現真實的可信度,但在追索真實 的旅途上卻又有意識地、無意識地不斷遠離了真實。基本上,再現整套真實世界樣貌的企 圖心,大概也僅存於十九世紀末,那群頑固執著的發明家與電影先驅者腦海中的藍圖,一 個完整電影的神話。但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都還是有人相信能從影片中找尋到對應於我 們所存在之經驗世界的真實或真理。所以紀錄片大量採用口述、訪談、並以字卡補足影像 所匱乏的資訊,繼而企圖依此描繪出作者心目中的真實。如此便犯了兩項謬誤,一則以文 字的概念代替影像本身是不尊重影像本身的主體性,反而被文學性所凌駕其上;二來則是 用文字的方式表現劇情,將會更容易陷入作者論的泥淖中。 《Leviathan》一片的導演大概深諳此道,所以揚棄了任何以文字說明的意圖,僅以 影像來呈現一切。沒有明顯的劇情線,就算有,也只能約略推敲出是漁船上一日的作息: 天還未亮,船員在暗夜怒濤之中打撈、收網;晨光乍洩,工人們忙碌地處理捕獲的魚類、 貝類,而後刮鱗的刮鱗、割鰭的割鰭、放血的放血,留下值錢的或是能吃的,其餘不能賣 、但尚存一絲生息的屍塊就放水流,任其漂回母親之海;夜幕低垂時,灑網、點燈,用過 餐後的工人癱軟在交誼廳沙發上,雙眼無神地看著電視節目,對著螢遙想陸上生活或是在 這一天中唯一能喘息的時間盡情放空。 導演有效地展示這一切,但不做過多詮釋。所以影片中沒有任何訪談,亦幾乎不見船 員間的對話:這是漁船上的現實狀況,漁人們疲於一整天勞動,已經沒有興致在歇息的時 候與他人溝通;另一方面,船員間就算有說話,以一個第三者 (旁聽者) 的耳朵,在引擎 低沉的運轉所發出的巨響及波濤洶湧的海浪拍打聲中,也不大可能聽得見屬於對話二者的 對話內容──導演並沒有刻意對船員的聲音作收音,這是對被攝者最大的尊重,同時也保 留住最原汁原味的現況,這點是難能可貴而誠懇的。 另一個亮點是攝影,這部紀錄片中的攝影機是真正實踐了蘇聯蒙太奇理論家維多夫的 「電影眼」(kino-eye)理論。誇張的低角度、架在桅桿上的俯角、各種奇異的視角彌補了 肉眼的不足。(置於海平面上載浮載沉,捕捉到海鷗與海水如夢似幻的交錯畫面;放在充 斥魚屍體的池子中,則呈現一幅地獄般的圖像;鮮少第一個鏡頭就看見漁民的面相,多是 從近距離窺看的身體肌理或刺青圖符出發才漸漸窺得全貌) 片中的鏡頭更是幾乎沒有一個 是靜止不動的,這和汪洋中的小船是一樣躁動、不寧靜而接近機遇性的;但它不僅僅只是 以手持代替腳架,它更是一雙靈敏的電影眼,緊抓著生活事件的步調,呈現著真實不虛偽 的韻律──甚至連暈船、魚腥味的那分噁心也帶給了觀者。這些瑣碎又令人目眩的鏡頭, 反而像一塊塊拼圖,最終在無人聲、無人解說的狀況下,完整呈現了「生活原貌」 (Life-as-it-is) 的本質。 因此,看到有些評論指出《Leviathan》是部環保或海洋保育等環境批判取向的紀錄 片時,總想為其打抱不平,他們低估了這文本的可能性;它不是單聲道的傳聲筒,也不是 意識形態果斷的批判型影片,它是眾聲喧嘩的。每個觀影人從中各自擷取到一些不同的意 義:它可以是綠色保育、它可以是批判現代社會的過度消費、它亦可以是單純紀錄討海人 生活的一部紀錄片。但《Leviathan》一片的可貴性絕對不僅僅存在於上述的任何一點中, 亦非文案中強調的前衛藝術手段或實驗拍攝手法,而是在於忠實地呈現了生活的多義性, 以及那份意圖重新回到完整電影神話的野心。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1.133.213 dean2937:轉錄至看板 movie 05/06 00:43
文章代碼(AID): #1HXejkPV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HXejkPV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