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兩岸導演再攜手 紀綠動盪年代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1年前 (2013/10/02 11:3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3100200045.html 2013-10-02 旺報 記者林紜甄/台北報導 台灣高雄的左營眷村、大陸河南的三線工廠,兩者的時代背景看似相異,但在台灣導演史 祖德與大陸導演霍寧合拍的紀錄片《時代廢城》裡,透過影像兩者卻有奇妙的相似性,在 那動盪戰亂的年代,為黨國效力的老兵,歷經歲月更迭,國家終究背棄他而去。  《時代廢城》中的台灣主角朱明光1949年國共內戰被迫從舟山移往台灣,並在左營落地 歸根。面對政府發布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搬遷對他來說就只有「服從」兩個字; 1960年代,中蘇關係緊張,毛澤東提出三線支援備戰政策,在各地調派工程師前往河南的 工廠,張常增便是其中一位。30多年後,三線支援備戰政策取消,張常增帶著遺憾離開熟 悉的家園。《時代廢城》採平行式拍攝兩位劇中主角的生命歷程,娓娓道出他們心中的無 奈。  史祖德與霍寧合拍  《時代廢城》是史祖德與霍寧共同拍攝的第2部紀錄片。2008年史祖德受邀擔任廣州國 際紀錄片大會的國際製作人,因緣際會之下認識霍寧,雙方隨即展開合作,從兩岸三地的 視角選擇題材拍攝,例如《掘土人─揭開曹操墓室之謎》、《麥田裡的海員》。  《麥田裡的海員》講述來自大陸一個小鄉鎮的孩子抱持期待前往航海學校就讀,希望有 朝一日擔任船員藉此擺脫貧窮。2012年此片獲得日本NHK、韓國KBS及新加坡新傳媒舉辦的 「亞洲紀錄片提案大會」贊助,在日、韓、新加坡放映。  史祖德與霍寧橫跨兩岸攜手拍攝紀錄片,希望為世界打開了解大陸的一扇窗。談起兩岸 導演的合作優勢,史祖德舉例,拍攝《麥田裡的海員》前,霍寧拎著沙拉油挨家挨戶拜訪 ,「我那時就在想送沙拉油是否妥當。」原來,該地位處窮鄉僻壤,出門購買家用品實為 一段路程,「送禮須具有實用性,才能得人心。」另外,言論自由的規範、審批制度的施 行,大陸紀錄片導演在題材選擇上難免不自覺得畫地自限,台灣導演的加入,多少提供看 事物的不同視角。  台紀錄片環境國際化  霍寧坦言,與史祖德合作後,才發現台灣紀錄片環境很「國際」,一切以高規格、高標 準製作紀錄片,「大陸實在望塵莫及。」《時代廢城》3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放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
文章代碼(AID): #1IIvDASX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IIvDASX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