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吳老拍:「泰北孤軍,心向祖國──中華民消失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時間8年前 (2016/07/02 18: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吳老拍:「泰北孤軍,心向祖國──中華民國台灣 」 《滇緬三部曲》影評與導演李立劭專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4/article/4484 -- 作者: 吳老拍 -- http://i.imgur.com/7OAB5J0.jpg
邊境啟示錄劇照。 本文圖片皆為《滇緬三部曲》李立劭導演提供。 -- 紀錄片《滇緬三部曲》是李立劭導演拍攝泰北孤軍與其後裔的真實生命故事, 包含《邊城啟示錄》、《南國小兵》、《那山人這山事》。 《邊城啟示錄》 榮獲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審團獎、第 50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等多項獎項肯定, 《南國小兵》榮獲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短片組亞軍, 《那山人這山事》則是導演耗費 4年 時間,今年重新剪輯完成的最終回。 -- ▋紀錄孤軍的生命史 一般人對孤軍印象難免還停留在電影《異域》,國共內戰後逃亡至泰緬寮邊境, 還被當時逃至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明著切割、陷入國際孤立; 暗著收到蔣介石總統密令孤軍留在泰北潛伏敵後反攻大陸, 最後一待就是 50 年歲月,成為亞細亞孤兒。 李立劭導演遠赴泰緬邊境深入訪談孤軍將領、老兵及後代, 與南投清境、屏東里港、桃園眷村等台灣各地拍攝孤軍與後裔現況。 《滇緬三部曲》不僅為孤軍留下珍貴的口述歷史, 也是目前影像記錄最完整的孤軍生命史。 -- http://i.imgur.com/ebk1UIr.jpg
異域海報。 -- ▋昨日異域,今日家園 《滇緬三部曲》盡力還原當年孤軍戰亂中艱困求生的史實, 導演拍下離散各地的孤軍後代現況,梳理出複雜豐富的流亡者群像。 李立劭導演說: 「我用真實的生活來講歷史。」 導演用平實鏡頭記錄下許多動人的故事, 讓觀眾看見過去孤軍逃亡暫時停駐的泰北「異域」, 現在已成為後代安身立命的「異國」家園, 第一代孤軍遙想故國,第二、三代已安居於泰國,多半具有泰國籍,成為泰籍華人。 -- ▋在泰北安居,在台灣生根 撤退來台的孤軍則有不同的故事, 第一代老兵散居台灣各地,懷念中國故鄉, 但返鄉探親後,故鄉人事已非,已不是魂牽夢縈的故土故人; 第二、第三代從小在台灣長大,台灣早已成為落地生根的家鄉; 但散居台灣南投清境、屏東里港、桃園眷村的孤軍後代各自有不同的發展, 與留在泰北的孤軍後代,命運大不相同。 -- ▋歷史巨河流下的流離庶民史 《滇緬三部曲》三部片有著不同的敘事架構,透過人物訪談,輔以珍貴歷史畫面, 觀眾如上帝般看盡歷史巨河流中,顛沛流離小人物的生命故事: 《邊城啟示錄》中孤軍將領娓娓道來孤軍的韌性, 如柏楊《異域》書中名言: 「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 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 第一代孤軍將領段希文、蔣少良、陳茂修、雷雨田為了讓孤軍得到泰國身份, 成為泰國政府僱傭兵,付出生命的代價剿滅泰共苗共,換來孤軍安身立命的契機; 後半紀錄一些孤軍後代,回到魂牽夢縈的祖國中華民國後, 在台灣卻成了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的邊緣人。 -- http://i.imgur.com/9y1mfkc.jpg
南國小兵劇照,左為馬有福。 -- ▋10 歲娃娃兵,15 歲女政工 第二部《南國小兵》視角一轉, 從將大歷史敘事轉向關注基層小兵,拍攝來台孤軍娃娃兵的庶民史, 男主角馬有福,是雲南布朗族,10 歲隨孤軍逃難到泰緬, 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步槍在山中打游擊,1960 年代來台後加入蔣介石總統嫡系特戰部隊, 十幾歲就當少年傘兵,見證枕戈待旦反攻大陸的年代; 女主角趙全英,15 歲加入孤軍成為女政工, 負責文宣與勞軍,在部隊開拔前到部落安撫民心。 -- ▋課本不告訴你的族群鬥爭史 他們撤退來台後被派至屏東里港荖濃溪畔墾荒, 從中國雲南、緬、泰、寮 4 國邊境 9 個少數民族 (哈尼、布朗、拉祐、栗僳、景頗、佤、苗、瑤)加上漢人的孤軍, 從此成為眷村「信國一村」。 趙全英女士在訪談中提及,附近有美濃客家庄、里港閩南村,為求生存, 她們去隔壁村偷農作物,甚至械鬥打死外村人, 警察抓了眷村的人,他們就糾眾圍警局要求放人。 她輕描淡寫地說出這些衝突的往事,就像作家管仁健先生筆下以前課本不會提、 新聞不會報的本省農家與外省眷村子弟的鬥毆歷史; 李立劭導演在映後座談則說這讓他想起台灣清治時期的漳泉械鬥, 不同族群之間移民為求生存產生衝突,這才是大時代小人物述說的真實殘酷歷史。 -- http://i.imgur.com/U0AWOs3.jpg
孤軍撤退來台搭飛機照。 -- ▋50 年前荒地變農地,50 年後農地變砂石場 更殘酷的事實是日久他鄉變家鄉的「信國一村」,孤軍辛苦開墾而成的農地, 卻變成了砂石開採場,土地不是拿來種菜種稻,而是挖出砂石運到都市裡種房子。 1990 年政府開放公地放領,讓孤軍擁有合法土地所有權, 現在在經濟發展至上原則下,合法砂石業者買下孤軍第二代賣掉的農地, 挖砂石到變地下三層樓深「大峽谷」,下大雨就變人工湖,還能撐膠筏; 也有非法業者趁夜深到溪畔盜採砂石。 -- ▋人生處處是青山,我家旁青山卻被挖了大洞 老兵馬有福剛到台灣什麼都沒有,努力將荒地開墾成農地才有這片養家活口的家園, 50 年後卻轉眼又成一片荒蕪,他既氣憤又無奈地感嘆: 「人生處處是青山,但我家旁邊的青山卻被挖了一個大洞。」 李立劭導演說: 「村內只剩老人、小孩和狗, 年輕人不願耕田去外地工作,讓農地荒廢變砂石場,全村最高的山竟然是砂石山, 砂石車不斷運輸砂石的景象,是我拍攝時無法避開的景觀。」 他將馬有福的感慨和信國一村現況剪進影片的後半段,讓觀眾直視偏鄉土地淪陷的議題。 -- http://i.imgur.com/WNr58Bn.jpg
李立劭導演工作照。 -- ▋用人類學的方法觀察與記錄 第三部《那山人這山事》關注泰北帕黨(Pa Tang)山區與南投清境山上孤軍第二、 第三代的生活,在不同國度發展出不同的命運,是《南國小兵》的進一步延伸。 和《邊城啟示錄》孤軍的大歷史敘事不同, 影片延長了時間的縱深,藉由不同空間的對照,讓觀眾像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上, 去觀看孤軍後代 50 年後在歷史文化、族群認同及國族認同上的多樣性發展。 李立劭導演說: 「我像是用人類學的方法來觀察與紀錄,當年具有相似背景的一群人與他們的後代, 在分隔 50 年後,在生活上產生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重要的是在認同意識上的變化。」 -- ▋泰北與清境孤軍後代互相對照 導演以三組人物作為敘事主線,追蹤他們的實際生活, 泰北孤軍第二代是沈慶復與來台念大學的第三代女兒沈培詩、 沈慶復父親是第一代孤軍 3 軍指揮官沈加恩,追剿泰共時搭直升機失事喪生; 與第三代沈培詩對照的是緬甸華人難民無國籍女孩李琴,隨母親加入泰北孤軍華人聚落; 與泰北沈家對照的是清境魯家,第二代魯文印、魯文學, 母親刁玉皎是雲南擺夷族,隨孤軍來台後被安置在海拔 2,044 公尺的清境, 這個多為雲南人的聚落,也成為全台最高眷村「博望新村」。 -- http://i.imgur.com/9dFIQ78.jpg
泰國曼谷93師咖啡館。 -- ▋看似尋常又不尋常的日常生活 導演長期跟拍帕黨與清境兩地孤軍第二代,記錄下許多尋常又不尋常的生活情景, 當沈慶復開發 93 師咖啡品牌,以父親沈加恩肖像為 LOGO,希望打造泰北觀光新亮點時, 魯文印在清境開設的「魯媽媽擺夷料理餐廳」早已成為清境觀光品牌,觀光客門庭若市; 當沈培詩在三峽台北大學求學,在台北咖啡店學做咖啡,沈慶復覺得台灣比較好, 便幫泰國籍的女兒申請中華民國雙重國籍,但女兒最後卻回曼谷開咖啡店; 無國籍的李琴則是在泰北當小導遊,為觀光客解說滇緬孤軍歷史,賺取生活所需, 在中文學校學中文,在泰文學校學泰文,努力融入泰北孤軍聚落。 -- ▋在泰北中文學校念中華民國史 導演拍下李琴在泰北中文學校求學的情況, 李琴雖然不是正統孤軍後裔,但她的華人背景讓她主動選擇融入泰北孤軍聚落, 透過她在中文學校的生活,觀眾看到孤軍非常注重中文教育, 強調文化根源來自儒家傳統文化,加上台灣的中華救助總會長期支援, 孤軍後代從小在中文學校念的是國立編譯館版的教科書, 教師節拜的是孔子,朝會升旗是升中華民國國旗與泰國國旗,口號喊中華民國萬歲, 搖著國旗唱著國歌慶祝雙十節,教育灌輸著祖國是中華民國的國族認同。 學校牆上掛著泰皇肖像,旁邊卻掛著蔣介石與蔣經國總統肖像, 但他們也去上泰國學校,接受泰文教育, 現在孤軍第二、第三代已經是歸化泰國的「泰籍華人」。 -- http://i.imgur.com/fVMOYHH.jpg
如今泰北居民仍然熱烈的紀念雙十國慶,同時揮舞中華民國國旗與泰國國旗。 -- ▋在南投清境辦雲南火把節尋根 鏡頭反過來在看清境,李立劭導演提出有意思的觀察, 清境孤軍第二代魯文印從小生活在全台最高眷村, 早年交通不便與外界隔絕,朋友多是原住民,生活方式也受到原住民的影響, 但他也拜清境供奉城隍爺、土地公和財神爺的慶安宮,和台灣閩南傳統信仰並無不同, 在廟會儀式加入雲南打游擊求生的卜鳥骨卦; 近幾年魯文印積極找尋自己文化的根,返鄉去雲南, 和眷村居民推動清境火把節、社區媽媽聚集跳雲南少數民族舞蹈, 這些也有助推展清境地方觀光特色。 -- ▋時間與空間不同,產生認同的改變 觀眾透過互相對照看到,孤軍後代在泰北遙望的心靈故鄉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也看見清境孤軍後代在尋根後,認同少數民族擺夷文化,遙望的原鄉是中國雲南, 但他們是同一群孤軍的後代,觀眾得以進一步理解時間的變化, 對孤軍後裔族群認同的影響,與空間與國族認同的多元複雜關係, 在不同的國度,孤軍後代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產生不同的歧異。 -- ▋鏡頭紀錄真實,進一步從真實中反思 面對歷史文化、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大哉問, 李立劭導演未加上任何意識形態的判斷,留下留白思索的空間, 這正是《滇緬三部曲》這一系列好看的地方, 導演透過影像記錄下了真實,讓觀眾從真實中進一步反思。 透過孤軍後代不同發展的現況,引發觀眾思索族群與國族認同的不同面貌, 觀眾了解前後歷史脈絡與現況發展之後,設身處地換作自己,又會如何做出抉擇, 讓觀眾對於國家這個想像共同體更進一步的深度思考。 去世 9 周年的大導楊德昌經典《一一》結尾有一句台詞說: 「我要去告訴别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别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李立劭導演在《滇緬三部曲》紀錄片的影像中也達成相近的作用,十分難能可貴。 -- http://i.imgur.com/IyYypV9.jpg
南國小兵劇照。 -- ▋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拍孤軍紀錄片 李立劭導演說: 「自己是一頭栽進孤軍的巨流河中,就再也回不去了。」 訪談時和李立劭導演聊了許久,才知道導演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 訪談中說出充滿電影畫面感的往事,他的祖父在「基隆中學事件」被莫須有罪名關押, 最後被槍斃,父親還推著板車去馬場町為祖父收屍,家族從此對政治噤聲, 但他從 1999 年起開始拍攝為弱勢與邊緣族群發聲的紀錄片,累積 20 多部作品。 以下是訪談紀要: 1. 怎麼會想拍《滇緬三部曲》孤軍的題材? 其實我有點誤打誤撞,一頭栽進去之後就出不來了, 2000 年我跟著慈濟大愛台去拍中華救濟總會的送愛到泰北活動, 我在泰北拍攝時,看到了泰北中文學校的教師節慶典,學生都唱中華民國國歌, 拜孔子跟國父跟蔣家父子總統遺像,但卻也唱泰國國歌向泰皇敬禮, 整個儀式跟台灣相像又有地方很不像,跟泰國也有點像卻又不太像, 這樣的錯置與混搭讓我進一步想去拍攝,去紀錄下這些東西。 2.為什麼會花費六年光陰拍這麼久? 從 2000 年那時我就想做孤軍這些人紀錄片的念頭,但一開始都沒有人要理我, 2008、2009 年我寫企畫提案,但資金還是不好找,2010 年找到資金才開始拍。 我拍了第一部《邊城啟示錄》拍孤軍大歷史敘事角度, 但沒有基層兵士的角度,覺得不夠完整, 又拍了第二部《南國小兵》以馬有福跟趙玉英幼童游擊隊生活出發, 拍到里港眷村這幾年土地淪陷的變化,也覺得其他地方的孤軍後代現況也要被記錄下來, 繼續再拍《那山人這山事》,最後 6 年過去就成了《滇緬三部曲》。 3.導演自己跟孤軍後裔有關嗎? 沒有,我們家其實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我祖父當年是在基隆火車站裡的圖書館工作, 跟朋友搞了一個讀書會,他在「基隆中學事件」中被抓去關,最後被槍斃, 我父親當時念初中被迫休學,當時祖父被槍斃連法院判決書都沒有,也沒有被官方通知, 是我父親他同學在火車站看到公告有寫說誰誰誰被槍斃趕緊跟他講, 他趕快抬了板車去馬場町幫祖父收屍,這事情變成我父親一輩子的陰影, 這些故事都是多年後聽我母親說的。 從小我父親就不跟我談政治, 甚至連台語都不跟我講,反而告誡我說要多講國語以後工作才好找; 但是我沒有抱著甚麼偉大的使命感在拍《滇緬三部曲》, 我不是孤軍的一份子,我從一開始好奇,到後來越拍越多, 就是希望記錄下這群孤軍的影像,讓更多台灣人看到歷史後來怎麼了的實際情況。 -- http://i.imgur.com/IVlzHkk.jpg
邊城啟示錄劇照。 -- 4.不是孤軍後代,如何訪談到老將軍? 泰北邊境涵蓋清邁清萊兩省,總共快要有兩個台灣的面積大, 可以說整個泰北是一個範圍廣大的超大型眷村,泰北的孤軍聚落到現在都還是很團結, 如果沒有人引領,我是無法進其門而入的。 我運氣好,一開始跟著慈濟大愛台拍送愛到泰北活動時,認識中華救助總會的人, 他們算是半官方組織,早期算是幫國民黨政府收爛攤子, 後來很多泰北山區基礎建設都是救總募款引入台灣資源做出來的。 透過他們的引薦, 我一一拜訪陳茂修、雷雨田老將軍,認識 3 軍指揮官沈加恩的兒子沈慶復, 他們在泰北孤軍中是有高度影響力的人,才讓我打入這個圈子裡。 5.如何取得信任,拍到很多生活畫面? 我覺得就是功課做得夠多吧, 採訪這些老將軍時,我提的問題與對話都能到位, 相較其他去採訪的單位,我比較認真去研究,對孤軍的歷史花不少時間去了解, 加上我去泰北的時間也夠長,讓他們產生信賴感, 通常只要一個關鍵的人物信任你了,像老將軍相信你了, 訪談中我想拍中文學校的上課情況,他就會幫我引薦認識校長, 就這樣一個帶一個,串連整條人際網絡,我就能拍到我想要的畫面。 6.在台灣又是如何取得孤軍後代的信任? 一開始在台灣,我也打不進去屏東里港,因為那又是另一個封閉的眷村體系, 是後來泰北孤軍的蔣少良將軍請人帶我過去,跟里港那些眷村老弟兄介紹我說, 這個人想要記錄你們的歷史,拜託幫他的忙,里港那邊的馬有福就比較信任我了。 除了有關鍵人引路,也要花時間和他們變熟, 不然去清境像魯文印經營魯媽媽雲南擺夷餐廳很久,一開始還以為我要來拍他的菜, 但和他吃吃喝喝熟了知道我是認真的要拍攝他們家族的歷史, 變成了朋友,才能拍到這些貼身的生活畫面。 -- http://i.imgur.com/zcHQIGz.jpg
小小傘兵馬有福。 -- 7.為什麼《南國小兵》拍里港農地變砂石場作為後半段轉折? 《邊城啟示錄》有老將軍的國共大歷史敘事,我也想拍撤退來台後小兵如何生活, 像是馬有福在南臺灣開墾拓荒,與趙玉英口中和閩客村莊鬥毆的故事, 都像是清治時期台灣漳泉移民來台墾荒求生存的故事,只是晚了幾百年, 像馬有福在里港,現在遇到眷村下一代不願意種田, 農地賣給合法的砂石業者開採砂石,農田不再種稻種菜,而是被挖砂石去種房子, 這些都是在台灣偏鄉農村正在發生的真實故事,也是里港孤軍後代的現況, 我記錄下這些真實,讓觀眾看完能有更深的認識。 8.《那山人這山事》為什麼選泰北與清境兩條主線的拍法? 當年具有相似背景的一群孤軍,他們的後代,在分隔 50 年後,在台灣跟在泰國, 已經是不同國家的人,但他們在生活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這是很吸引我去記錄的,我採取像是用人類學的方法來觀察與紀錄, 那就要找出對照的人物比較聚焦,就想說拉出兩條人物的主線, 以泰北沈家和清境魯家兩組對照,李琴雖然是無國籍人士, 不算是正統孤軍後裔,但是她選擇加入泰北孤軍族群,也能跟第三代沈培詩作對照。 我去泰北很多次,但受限預算沒辦法長期住在那, 清境因為都在台灣比較近,我反而和製片攝影常跑清境山上去拍。 9.《那山人這山事》怎麼拍到廟會卜鳥骨卦的場景? 現在巡演的是重新剪輯過的第二個版本, 我覺得宗教對孤軍後代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加入比較多的宗教儀式畫面, 比方說清境慶安宮的廟會慶典,他們來台灣住了 50 年了,信仰也在地化, 拜拜時融入很多閩南習俗,但他們可能還是用雲南話在跟神明祈禱, 我事先知道他們有卜鳥骨卦的習俗就特地去拍。 鳥骨卦是當年他們早期在山裡面打游擊時很重要的卜卦指引, 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不知道往前有生路還是往後退才能逃出生天,就必須靠這個卜卦儀式, 他們是把飛禽類打下來後煮來或烤來吃掉以後,領軍的人看鳥骨頭紋路判斷吉凶, 根據孤軍後代說這個卜鳥卦很神準,往往能為他們找到新的生路, 現在這卜鳥骨卦,就跟閩南拜神儀式混在一起,成為一個只有他們才懂得的宗教儀式。 -- http://i.imgur.com/sidbE73.jpg
華山場映後座談,拿麥克風者為魯文印,導演站於右側。 作者提供。 -- 10.為什麼會採取巡迴方式映演? 我訪談第一代孤軍老將軍,他們在國共內戰時逃難至滇緬邊境顛沛流離一生, 他們為了求生存打泰共苗共,之後又讓整個泰北孤軍卸甲歸田, 改變成為邊境體驗觀光與種植茶葉,像是雷雨田老將軍心向中國,卻選擇葬在泰北, 這樣離散又生根的故事很動人,我拍越多,越是被感動, 所以希望透過全台的巡演跟映後座談,讓更多台灣人看到這些重要卻不被記載的歷史。 11. 自己拍《滇緬三部曲》的感想是什麼? 滿一言難盡的,我這幾年雖然拍孤軍後代,但是其實也在拍現在的台灣, 台灣在不同的時代一直有從各地移入的新移民, 400 年來台灣就是海盜後代、逃亡者與流浪者聚集求生的寶島, 台灣人有移民社會的性格,更早以前的原住民也具有冒險精神, 現在又有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 這些不同族群的特質都或多或少存留在現在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身上。 我自己在拍的時候,逐漸心平氣和的去理解不同族群,以及拍攝時深入的多元觀察, 在不同歷史脈絡下發展出多元認同,對不同族群的多元尊重,知道不同族群過去的歷史, 現在如何的生活、如何進行不同族群的多元論述與建構共同的未來, 希望觀眾看完也能想一想這複雜的認同問題。 -- http://i.imgur.com/8JWQQYw.jpg
李立劭導演專訪照。 作者提供。 -- ▋採訪後記 第一代孤軍為了讓整個族群擁有泰國身分,犧牲生命打泰共與苗共, 就像電影《異域》中落草當馬幫的劉德華犧牲自己的情操令人動容; 撰文時找到泰國華文媒體以「泰北國民黨村」為主題,描述這一群孤軍在泰北的生活, 得知雷雨田將軍本名是張秉壽,因為被戰亂拆散,和初戀雷姓情人無緣相見, 而改姓雷名雨田,戰後雷姓女子曾去他的故鄉找他找不到,他卻已在泰北落地生根, 死後還葬在泰北,無意中看到這種大時代的故事很動人, 我才真正理解導演說的誤打誤撞之後一頭栽進去就出不來的心情。 雖然這一系列紀錄片,不太可能提到某些孤軍跟劉德華一樣, 後來成為金三角馬幫的黑歷史,但這些孤軍的真實故事,真的很值得看。 即便是國民黨把孤軍留在泰北當潛伏敵後反攻大陸的冷戰工具, 就算現在他們已經歸化為泰國籍華人,這些在泰北孤軍們仍以國民黨為正朔, 遙奉中華民國為祖國,以國立編譯館教科書下的中華民國為想像的共同體。 泰北孤軍、在台灣的孤軍和 1949 年後隨國民黨撤退來台的外省老兵一樣, 很容易被歸為無條件擁護國民黨的深藍族群, 但正如同導演訪談所說台灣是由許多不同移民的族群組成, 我們身處現在的台灣,從《滇緬三部曲》來了解不同族群的生命史, 逐漸開展共同的未來,這是導演的心願,相信也是台灣所有市井小民的共同心願。 -- ▋李立劭 導演簡介 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研究生進修。 1999 年開始拍攝紀錄片至今,約 20 多部長短作品。 曾 4 度獲台灣金穗獎,四度獲台灣地方志影展獎項, 六度入選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及獲獎,三度入圍台北電影節及第 50 屆金馬獎。 亦曾獲佛羅倫斯 DEI POPOLI 國際紀錄片影展及德國奧伯豪森短片展入圍肯定。 擅長描繪邊緣性格的人物, 探討游移在歷史邊緣、生存邊界線及階級的人物狀態,呈現意識型態下生存的荒謬, 《滇緬游擊隊三部曲》探討泰北與台灣的歷史及國族認同問題引起廣大迴響, 《那山人這山事》為其耗時四年最新力作。 -- 《滇緬三部曲》精采預告: 《邊城啓示錄》 https://youtu.be/_kzHd1iB1PE
《南國小兵》 https://youtu.be/Pz063KSW9qk
《那山人這山事》 https://youtu.be/RwECmUEsxPA
-- 吳老拍/影人入迷 http://i.imgur.com/lDMN0Ne.jpg
吳老拍,政大歷史系畢, 白天為廣告文案、晚上為電影特派, 興趣是導演、演員影人專訪,寫影評和專題。 同時也是社運現場的觀察者、紀錄者,與公民行動者。 曾擔任片商企劃與電影雜誌駐紐約特派寫手。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30.1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ocumentary/M.1467454359.A.4DF.html
文章代碼(AID): #1NTvENJV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NTvENJV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