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一份Netflix 紀錄片的「全球真實地圖」:台灣在哪?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天前 (2025/08/19 11:5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份Netflix 紀錄片的「全球真實地圖」:台灣在哪? https://pse.is/82bm2s 郭芷淇 近年來,隨著串流平台的快速擴張,紀錄片在全球觀眾間掀起熱潮。作為龍頭的 Netflix ,不僅重新定義紀錄片的觀看方式,也重塑了紀錄片的製作邏輯與產業結構。然而,當我 們深入檢視 Netflix 紀錄片的數據時,卻可看見其背後更複雜的現實樣貌——紀錄片雖 然看似「多元豐富」,卻也存在嚴重的地區、語言與類型上的集中現象。 投資大幅成長,卻高度集中於美國 根據 Iordache、Raats 和 Mombaerts(2023)對 Netflix 原創紀錄片的全面性分析, 2012 至 2021 年間,Netflix 共推出 479 部原創紀錄片,涵蓋長片、短片與系列影集。 從最初一年僅有個位數的作品,到 2021 年單年釋出高達 124 部紀錄片,可見其投資力 度快速攀升。 然而,這些作品的產地卻極度集中:高達 68% 的紀錄片為美國製作,若加上共同製作比 例,來自美國的作品占比高達 73%。第二多的英國僅佔 9%。反觀亞洲、非洲與中東地區 的作品數量少之又少,顯示全球串流平台下的「文化全球化」仍舊繞不開英語系主導的霸 權現象。 語言多樣性失衡,英文佔比達八成 語言使用上同樣顯示極端集中。Netflix 原創紀錄片中,英文為主要語言的作品占比達 80%,西班牙語僅次之,佔約 7%,其他語言(如法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等) 皆低於 3%。在理論上能觸及全球觀眾的串流平台,在實際操作上,依然以全球英語市場 為核心。 主打話題:政治與真實犯罪成熱門 從類型上來看,Netflix 紀錄片最常處理的主題為「政治、社會與文化」,佔據 所有影 片的 42%(電影)與 32%(系列)。這類作品多半聚焦當代熱門議題,如氣候變遷、種族 平權、性別議題與社會運動,展現 Netflix 企圖與全球社會對話的企圖心。 然而,最具「可觀性」與黏著度的仍是「真實犯罪」類型,佔據系列作品近三成。此類節 目通常帶有懸疑、連續性敘事與情感煽動的特色,吸引觀眾「一集接一集」地追看,如《 製造殺人犯》(Making a Murderer)與《虎王》(Tiger King)等都曾創下高流量。平 台也偏好這種格式化敘事的作品,並投入資源製作延伸版本或番外篇。 完整擁有權為主,合作製作比例低 數據顯示,Netflix 對紀錄片的投資策略與其對劇情片的策略並不相同。在 479 部紀錄 片中,99% 的電影作品為 Netflix 獨佔內容(Netflix Exclusives),僅極少數為與他 人共同製作。系列作品中,有 91% 為全額出資的原創影集。這意味著 Netflix 對內容的 控制程度極高,不僅在平台展演,也掌握全球版權與數據分配。 這樣的權力集中模式,不僅影響創作者的自主權與影片後續展演空間,也使非英語系或小 型製作單位更難進入平台體系。 「緩慢的」高質感風格,隱含娛樂與政治雙重邏輯 儘管 Netflix 紀錄片風格多樣,但越來越多研究者觀察到其逐漸形成的「平台風格」( house style):注重視覺美感、慢節奏敘事與個人故事驅動的敘事結構。例如《主廚的 餐桌》(Chef’s Table)以柔光與古典樂營造高級感;而《象牙之戰》(The Ivory Game)則採用電影式剪接與慢動作火焰鏡頭收尾。 這樣的「緩慢媒體」風格(Slow Media),雖提升觀看體驗,也引來部分學者批評其將紀 錄片娛樂化、情緒化,模糊了紀錄片原本的知識性與批判性。 小結:數據背後的現實 Netflix 的紀錄片確實為這個原本邊緣的類型帶來前所未有的能見度與產業資源。然而, 當我們從數據與投資策略來檢視其背後運作時,可以看出它在推動全球紀錄片發展的同時 ,也再製了文化不平等與類型的單一化。對非美語市場與創作者而言,紀錄片或許不再邊 緣,但也未必更加自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31.1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ocumentary/M.1755575621.A.EAE.html
文章代碼(AID): #1ee_L5wk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ee_L5wk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