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JAZZ IN TAIWAN 臺灣的爵士樂發展現況
這篇文章是在啟彬與凱雅的網站上發現的,由DAVID MOMPHARD先生執筆採訪,
刊於本期台北美國商會(AmCham)"Topics"雜誌上之報導專文「All What Jazz ?」
原文是英文,小弟的翻譯的功力不是很好,有些句子看起來會很像是會出現在盜版
dvd上的中文字幕,文章有點長,但是如果你對臺灣的爵士樂有那麼一點點小小的熱
忱與期待的話,就請你看下去吧,這是小弟第一次在這個板上po文,請多多指教啦
Traval:All What Jazz?-- DAVID MOMPHA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爵士樂在台灣已經有一批追隨者,但是樂手們和聽眾們都需要再受更進一步的教
育才有辦法讓爵士樂在台灣真正流行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是晚上10點,張坤德三重奏原本應該是半個小時之前就要開始演奏了,但
是他們三個還是坐在台下看著國外的一些傑出爵士表演的影片,因為目前台下連
一個來聽他們表演的客人都沒有。幾分鐘後,一男一女走進店裡來,坐到了角落
的位子,然後點了飲料。三個樂手覺得這樣店裡就已經夠“滿”了,他們由一首
經典的曲目開始他們的演出,但不久後那一男一女的一陣爭吵聲就掩蓋過了張坤
德正在進行的薩克斯風獨奏。
儘管台北市一直致力於國際化,但在世界的音樂地圖上台北卻還沒有成為一個重
要的城市。對爵士樂來說,難以定義的對音樂的“感覺”(feeling)應該是要比技
巧還要重要的,但到底缺乏“感覺”要怪臺灣的樂手還是聽眾還值得討論一番。
無論如何,爵士樂在台灣走向正確的方向了嗎?
請張坤德三重奏在他的(藍調Blue Note Music Cafe )演出的蔡爸說,這個三重奏
裡有很多在台北的傑出年輕爵士樂手。他也應該知道,畢竟他1974年開了這家店,開啟了台灣爵士樂的先河。「事實是,他們吸引觀眾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爵士樂的藝術價值或是他們本身的技巧,而是因為台灣對音樂品味的自然改變。」
蔡爸說「藍調剛開門的時候,幾乎每晚都會客滿。那時候美軍還在,台灣人聽的
音樂也受到很多外來的影響,那時候爵士樂很流行。大部分我的客人都是台灣
人,但是當美軍離開,對於爵士樂的需求也沒了」
同一晚在城市另一邊的莎芙Sappho,一個新很多的地方,今晚開放給爵士樂手即
興演奏,已經吸引了一群觀眾,不僅人數比較像樣的而且他們似乎比較尊重表演
者。就算是在星期四的晚上Sappho的人還是很多。更主流傾向的Brown Sugar生
意也一樣好,但和藍調不一樣的是在這裡演出的樂手大部分都是外國人。
「當台灣觀眾看到外國爵士樂手在台上,他們覺得外國樂手比較可靠。」在波士
頓的百克里音樂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學爵士的張坤德說,根據他對台灣
爵士樂手的了解「他們可能對A-A-B-A(註二)很熟,他們可能知道bossa nova,
他們可能有很多專業的技術,但是他們不知道要避免去演奏聽眾不想聽的東西。」
他帶著手勢說出他的心聲。
同樣地。他說,台灣聽眾也不懂音樂,爵士樂是一種藝術,你應該是要把你內心
的東西表現出來(you play what’s inside you)但是台灣的觀眾希望被取悅,他們
希望薩克斯風手或鋼琴手能表演一些炫技一點的東西,然後在觀眾high起來之
前,自己先high起來。
對於此種現象,他解釋:台灣不像美國有藍調(blues),臺灣沒有傳統的音樂當
基礎,台灣的聽眾會覺得爵士樂很難接近。
蔡爸也附和這個觀點,並加上了他三十多年來看本土的爵士樂聽眾來來去去的想
法。「在1990年代,台灣剛開始要國際化,人們開始聽爵士樂,在當時所有外來
的東西都很流行,爵士樂在那時候尤其受到歡迎。但是今天,年輕人出國變得普
遍,他們想要聽DJ放音樂,那是不同的景象。」
「音樂爵士樂的市場很小,所以台北只有非常少數的現場演奏場地專門留給爵士
樂,只有藍調(Blue Note)一直都只把他的舞台提供給爵士音樂家們」蔡爸說。
但是Brown Sugar卻不是如此,從1995年開始Brown Sugar一直是爵士愛好者的
熱門聚集地,但是每週的表演中卻增加了很大一部分的騷沙salsa。 Roxy Wave
是之前Roxy’s集團在他們熱門夜店版圖中的新成員,他們試著仿照Brown Sugar
的方式請國外樂手來表演爵士樂,但是幾個月後就關門了。
Sappho(是用出生在Lesbo島的古希臘的女詩人來命名),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專門
用來提供爵士樂演出,但是每個禮拜四固定的open jam仍然有一定的票房。「我
通常一個月會來兩個星期四。」Jenny Yang說「我家裡有買爵士樂的CD,我已
經聽爵士很久了,像是Louis Armstrong等等,CD再怎麼聽都還是一樣,但是聽
現場演奏是種完全不同的經驗,這些音樂家們,他們是一邊演出一邊創作的。」
當問到她是否聽的出台灣和國外的樂手的演出有何不同時,她說:「我不知道我
聽不聽得出來,但是就如你所看到的,總是有外國的樂手在台灣的團裡面」他指
著四個剛加入Sappho的open jam中的兩個外國人,然後說在禮拜四晚上的演出,
外國人佔領主導地位的狀況並不稀奇。
「以前全部都是西方人」ICRT的Bill Thissen說,他主持的節目是星期天晚上的
Jazz Flavors節目。「這裡沒有正規的爵士樂教育,台灣的樂手靠自己學習,之前
有一個小子借了Charlie Parker的唱片回家練習,他可以吹的完全一樣,但是要他
吹其他東西他可是一點基礎都沒有。」
Thissen說樂手自己學習曲目是不夠的,「他們習慣於只聽彼此的東西,這樣的眼
光太狹隘了,專注的東西太窄了。我之前有一晚出去,結果聽到了兩種不同版本
的Wonderful World。」
訓練聽眾
如果謝啟彬有辦法的話,台北可能真的可以在爵士樂的夢幻之地中找到更大的一
塊位子。謝啟彬創立了台灣國際爵士樂夏令研習營(TISJA)也是實踐大學音樂系的
講師。
TISJA開始於2004年,希望能改善台灣的爵士樂環境,並教育不只是台灣的樂
手,還有所有的大眾。「我們所辦的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爵士樂夏令營和台北國際
爵士音樂節。」謝啟彬說。今年的夏令營有70位
有抱負的樂手向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職業音樂家們學習。師資包括了去年已經來過
的來自比利時的吉他手Fabien Degryse和低音大提琴手Bart De Nolf,「我最有印
象的就是我一直在改善學生們在技巧精熟上的程度。」Degryse 說「這已經是我
第三次參加TISJA,我的感覺是學生以前都是對如何演出音樂感到好奇,但是他
們現在開始是對什麼是音樂感到好奇。學生們會開始變得比較像哲學家一樣,這
是當他們真的開始了解的時候。」
夏令營的尾聲是在七月底舉辦的兩場免費的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演出,一場由老師
演出,另一場由學生們演出。兩場都座無虛席,觀眾們從台下的長椅區一直延伸
到舞台四周的草皮上。很多觀眾是被音樂所創造出的氣氛所感染而停下來聽的。
「我們本來在蹓狗,是狗狗把我們帶到這裡。」一位觀眾那麼說。「他聞到這附
近在賣香腸的味道,然後我們聽到音樂聲,決定走過來看看。」另一位意外地走
到音樂會來的聽眾也說:「他們很不錯」他看著台上正在表演的學生,「本來台灣
不用錢的音樂會都是歌仔戲,現在有了不錯的改變。」當問到今晚的演出和之前
他聽過的爵士演出比起來怎麼樣時,他有點猶豫的說:「我不知道,我對爵士樂
不太熟,我只知道當我聽到音樂時,我喜不喜歡它。」
謝啟彬正在嘗試的改變這種狀況,TISJA’s的姐妹組織是台北國際爵士樂教育暨
推廣協會(TIJEPA)。TISJA致力於教育音樂家,TIJEPA則以教育聽眾為創立主旨。
今年四月的一場為期十週的系列演講,試圖讓與會者更懂得如何了解和鑑賞音
樂。從最基本的曲目到各種典型如:搖擺swing、咆勃bebop、bossa nova、酷派
cool jazz和融合fusion jazz等等。
「這有點像脫口秀,我們討論一個主題然後用自己的樂器或放CD示範,有時候
我們也會請我們的學生幫忙。」謝啟彬說。130個座位在這個系列演講開始前就
被訂光。「有趣的是來的到底是哪些人。有從事資訊科技工作的、音樂老師、家
庭主婦、退休的人等各年齡層和不同背景的人來參加。他們很開心而且他們也學
到了些東西。」
他們學到的其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爵士樂已經而且將會繼續被各種文化
環境影響。音樂持續存在並且不斷茁壯成長因為它會改變,隨著時間的過去和不
同地點而改變。
1910年左右,一波紐奧良樂手移往芝加哥的結果,造成芝加哥的rag-style dance
bands,也就是被稱為芝加哥爵士的風格。美國東北部發展的市一種叫做大跨步
(stride)鋼琴的風格(右手彈旋律,左手彈節奏)。拉丁爵士從非裔古巴人和巴西人
的音樂元素中發展出它自己的味道。這些都是很多影響和其後的概念或思想造成
音樂地圖上樂曲類型的改變。
謝啟彬和其他的國內重要樂手都相信台北自己的聲音也會被聽到。「我們向我們
的學生強調的一件事就是你必須創造出一種屬於你自己的氛圍。」他說,加上在
地化的東西一定會是這種音樂類型在台灣成功的關鍵。
有了這份心,他和他的妻子同時也是音樂夥伴的張凱雅,以身作則。「我們試著
融入一些台灣的元素到我們的音樂裡,不是臺灣的樂器,而是生活經驗。有些西
方人可能會說,喔,你們放了臺灣人的小提琴在裡面,所以這是臺灣爵士。不,
我們想要的是完全的所有東西都來自這裡。」他將手放在心上。
謝啟彬和張凱雅努力了多年,其他人才剛要開始。這個月一場由ICRT和克萊斯
勒集團所舉辦的爵士樂團比賽找出了10組樂團展現他們原創性的音樂。其中的
四組去年才組成。主辦單位表示,今年總共17組參賽者來競爭,這個數目是去
年的兩倍,這證明了台灣的爵士樂正在迅速發展當中。
ICRT的Thissen是評審之一,他不僅聽每一位參賽者的技巧和整個團的平衡和默
契,而且也聽他們的即興能力「他們是像是個像練習一般的表現還是這真的是在
展現爵士樂。」他說並且問他自己「這搖擺嗎?」
那麼他這次或是之前曾經聽到了爵士樂在臺灣在地化的第一個音符了嗎?「沒
有,還沒有。我沒有聽到中國人或台灣人的歌被爵士的演奏出來(I don’t hear
Chinese or Taiwanese songs being jazzed up),大部份年輕人傾向於使用美
國人的曲子,我禮拜六晚上在大安森林公園就聽到他們這樣做。」他說的是TISJA
的那場音樂會。
那一晚在城的另一邊的藍調(Blue Note),星期六的團,變形蟲爵士樂團已經開
始了他們的第一首曲子。不像這禮拜稍早的情況,今晚的位子幾乎都被坐滿了,
觀眾們認真的聽著音樂,但是很少人的腳跟著打拍子,更少的人頭跟著拍子搖
動。樂團正在表演著標準曲目,團裡的其中一人就是這禮拜稍早說過「觀眾不會
high除非樂手先high」這個定律的張坤德。
儘管有一點點小小的變化,但是音樂還是讓人覺得舒服。樂團奏起了一首比較近
鄉的曲子,一首爵士版本的茉莉花。台下的許多觀眾顯然有點被嚇到然後開始面
面相覷,這首曲子和之前演過的曲子比起來並不算演奏的特別出色,但是大家卻
開始用腳和手跟著音樂打拍子。
晚一點,當樂團表演完畢,觀眾也開始散去後,蔡爸說:「大家喜歡那首歌是因
為他們知道它,爵士樂在台灣還很年輕,但是如果它在這裡夠久了,人們越了解
它,他們就會回憶起它,音樂就是我們的回憶。」
--
http://www.wretch.cc/blog/yuhao052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145.190
推
10/16 08:59, , 1F
10/16 08:59, 1F
推
10/17 00:27, , 2F
10/17 00:27, 2F
推
10/17 15:34, , 3F
10/17 15:34, 3F
推
10/19 16:22, , 4F
10/19 16:22, 4F
jazz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37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