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反思商業媒體政策與制度(下)
本文轉載自傳學鬥電子報268期
反思商業媒體政策與制度
-書介Robert W. McChesney《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下)
「這是一台幸福的販賣機,如果你愛我,就讓它掉出紅茶,如果不是的話,那麼就讓
它掉出綠茶出來吧!」
這是兩年前一齣當紅偶像劇中的情節,而且,接下來鏡頭還大辣辣地停格在女主角手
中所拿的紅茶上。不需訝異,這正是我們的影視節目—利用置入性行銷與商品融成一
體。當你在電視機前成馬鈴薯狀態時,千萬不要以為你是在自由地選擇收視節目。因
為,透過廣告商層層的精細計算、潛移默化中,你早已安置於他們所建構的流行消費
文化中而不自覺。例如,觀看《關鍵報告》時,我們會看到Lexus的廣告;觀賞007《
誰與爭鋒》,我們會欣羨BMW的風雲馳騁。這些都還只是看得到的廣告。看不見的廣告
卻以另一種流行生活風格,侵入我們的生活領域。當中最惡名昭彰的例子,非NIKE莫
屬。NIKE投注龐大的金錢在媒體廣告上,他們高價邀請各運動明星代言,宣揚 JUST
DO IT概念。並且,假慈悲地在黑人貧民區中認養球場,塑造一種青少年流行次文化
—買了NIKE你就有希望,一如那些麻雀變鳳凰的運動明星。於是乎,這些貧民區中小
孩寧可挨餓犯罪,也要花100~180美元去買一雙成本不超過5塊美元的運動鞋。
這樣的故事並不只在美國發生,而是一種普遍的流行病態。置入性行銷之惡,已嚴重
傷害我們「非物質性擁有」的美德。而這一切惡因與商業媒體運作邏輯不無關係。過
去,我們相信在追逐利潤的競爭壓力驅動下,商業媒體「給予人們他們所想要的」
(give people what they want)。但事實卻是,供給決定了我們的需求!
McChesney在本書中廣泛地蒐集文史資料,証明了美國的媒體市場其實是個進入成本高
,且遭大財團高度壟斷的場域。複合式集團的時代,從影片發行前半個月,你就可從
家中的電視網中看到該部影片的相關介紹或幕後特輯。同時,影片正式發行時,下游
的週邊商品也正等待著來消費。本來,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是光是2002年,所謂暢
銷電影的續集便佔據了電影市場的大半。若說,大企業保守的獲利原則取向,傷害了
媒體人的創意,一點也不為過。如此,在制度結構有限的選擇下,閱聽眾人被迫收視
。此怎又能妄稱閱聽人具有主動性?
如今,媒體環境之惡,已到了公權力必須介入矯正之時。首先,我們要明瞭媒體管制
的兩項正當性:即媒體為公共財。以及,不論節目內容好壞,我們都會受到媒體之影
響—此即媒體的外部性。
媒體為公共財,乃意指媒體頻譜資源稀有,特別是無線廣播頻譜為公民所共有,政府
自然有管制之必要。針對此點,或有論者以為,數位化後將使「頻譜資源稀有」問題
解決。這其實是個迷思。數位化後的頻譜僅是頻道上的增加,於內容並無改變。既然
我們已証實了自由市場的競爭,不必然帶來品味上之多元,反而是高度趨同,我們又
怎能期待數位化是解決媒體問題的萬靈丹?
媒體外部性,乃McChesney特別針對節目內容對兒童之影響與新聞產製面而提出。試想
,當我們的下一代習於廣告符碼所建構出的花花世界時,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恐怖的?
優質的新聞節目自然幫助我們獲取新知,但時下流行八卦、煽情的新聞,卻已然侵入
我們公共領域,致使關乎民生政策的辯論乏人問津。
照理說,當第四部門怠乎職守,監督的第三部門該當介入整頓。但美國例子卻是最壞
的負面教材。2003年FCC主席,美國國務卿Powell之子Michael Powell執意放寬媒體集
團交叉持股的限制,先不論遊說媒體與布希政府的曖昧關係,單是市場壟斷一項,便
足以將這項錯誤政策收回。一意孤行的Michael Powell,卯起頭來猛幹,最終竟引來
全美百萬公民大串連,籲請媒體改造。這樣的例子給了台灣什麼啟示?立法院新一會
期即將開議,而NCC組織條例勢必成為本會期朝野攻防焦點。若讀者肯起身參與、觀注
這項法案的發展,相信我們的媒體環境將獲得大幅度的改善。最後,謹以McChesney
一段話與讀者共勉:
「…凡此種種,讓我覺得活著,另一種世界不但可能;它就在那裡,等待贏取。」
Our Questions
1. 請回想你的消費決策過程,是否受到了廣告的影響
2. NCC組織條例即將在立法院本會期中開議,你覺得身為公民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你醉了!羅嚴塔爾!」
「我沒醉!」
「你醉了,不是因為酒,而是一場沾染血腥的夢!」
--銀英傳 因劍而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34.65
※ 編輯: uus 來自: 203.73.234.65 (10/29 01:19)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