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央社:部落格散布虛擬消息 印度媒體上當

看板media-chaos (媒亂(媒體亂象))作者 ((( CNBC )))時間17年前 (2008/07/15 14:38), 編輯推噓4(409)
留言13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0715/570139.html 中央社 (2008-07-15 09:50)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特稿)月初印度西南部果阿省和卡納塔卡省多家媒體 爭相轉載一條網路新聞,據情報人士「爆料」,在果阿省和卡納塔卡省交界處, 逮捕到一名潛藏多年的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戰犯,這則新聞驚動了情治單位, 查證之下才發覺是一條烏龍新聞。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任何人都可以自設一個甚或多個部落格,藉此散布訊 息或彼此串聯連結,將訊息或文章透過網路傳遞出去,形成強大的社群網絡,速 度之快與傳播之廣甚至超過專業媒體,因而在新聞競爭激烈的環境裡,有時部落 格透露的訊息,也成為媒體參考或追蹤的線索。   此外,許多人設立部落格,旨在發抒己見,也不吝和別人分享,因而想到什 麼寫什麼,部落格因此也成為反映時事或輿情的最佳管道,例如中國大陸網民經 常上網,針對某些時事問題,在知名部落格裡發表個人意見。 相對的,新聞媒體有時也利用若干特定的部落格,觀察網民對某些時事的觀感, 作為新聞或輿情分析之用。   因此,在資訊自由流通下,許多部落格不時有所謂的獨家新聞內幕出現,或 蓄意向知名的新聞媒體「透露」、「爆料」,形成不受專業新聞道德規範的「部 落格新聞」。 媒體在搶報新聞的激烈競爭壓力下,尤其是「敏感」的消息來源時,有時也顧不 得費時的查證而貿然轉載出去,問題於焉產生。  果阿和卡納塔卡兩省的若干新聞記者和報社編輯月初都收到一封據稱發自德國 柏林的電子郵件,署名德國總理府情報室新聞官史密特。信中表示,應為二戰期 間一處集中營死亡一萬二千名猶太人事件負責的前納粹戰犯巴哈已在兩省交界地 方落網。   這封「新聞聲明」詳述逮捕過程說,與德國古典音樂大師同名的八十八歲老 戰犯巴哈,曾是納粹武裝精衛隊軍官,因為將在果阿渡假的一對以色列夫婦誤為 是美國人,聲稱自己是鋼琴家,想出售一部來自東柏林博物館的十八世紀鋼琴。   聲明說,這對以色列夫婦向德國當局查証,再經調查,發現二戰期間,東柏 林博物館確實失竊了一部十八世紀鋼琴,而當時位於博物館附近的一座集中營軍 官巴哈嫌疑最大。因而兩相對照之下,德國情報當局相信果阿的八旬老翁巴哈就 是當年涉嫌偷走鋼琴的納粹軍官巴哈,於是立即派人到印度加以逮捕。   印度全國性報紙「電訊報」在報導這則消息時,斗大的標題寫著:「身份暴 露,果阿鋼琴家成納粹戰犯」。文中引述「情報局官員」的話說,巴哈是輾轉經 由阿根廷、保加利亞和加拿大等地,抵達印度。 報導並且表示,其中唯有葉門一地,未能查證巴哈是否曾路途經過。言下之意, 電訊報似乎證實其他情節屬實。   主流派報紙「印度快報」更以獨家報導姿態表示,「納粹戰犯已被專機遣返 柏林」。同時指出,果阿和卡納塔卡兩省情治官員,也都是媒體報導後才知道納 粹戰犯在轄區內被捕一事並展開查證。報導引述卡省情治首長畢達里說,印度方 面自始至終並未介入逮捕巴哈一事,只能揣測巴哈可能已被遣返。   不過,印度快報也據實表示,經記者交叉查證結果,不但印度中央和地方情 治人員全然不知情,連德國駐印度大使館外交人員也是一問三不知,並且否認德 國有所謂總理府情報室的存在。德國著名的「明鏡」新聞週刊也答覆印度快報的 查詢表示,在德國的戰犯名單中並沒有巴哈的姓名。   印度南部大報「德干前鋒報」和若干電子新聞網頁,也都引述同一電子郵件, 加油添醋的作了類似報導,例如有媒體聲稱追蹤報導得知,納粹戰犯巴哈目前正 由有關當局關押在某地,等候海牙國際法庭審判等等。一連幾天,整個事件被印 度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   就在此時,果阿地區一個由媒體記者集體創作的知名部落格網站 「penpricks.blogspot.com」,以經常糾舉媒體缺失著稱,突然上貼一則嘲弄意 味十足的聲明表示,將揭發「納粹門:媒體如何將一位德國偉大音樂家誣衊成殺 害猶太人的納粹惡棍」醜聞。聲明說:「在所謂德國總理府情報室的幕後,暴露 出印度媒體最常見的缺失之一。」   「印度人報」新聞評論專欄作家瓦拉達拉健也在稍後撰文分析指出,德國總 理府情報室的意思,其實就是「超級玩笑」的反寫,而德國二戰期間也沒有所謂 的這所集中營,此外,自稱德國情報官員的「史密特」,在 名字中已經暗示了 自己是「加重持平」的人。   至此,印度媒體才恍然大悟是遭到部落格有心的惡作劇戲弄,有關納粹戰犯 巴哈的後續報導也因此戛然而止。不過,印度快報最後仍補上一條新聞,強調自 己對巴哈事件曾經進行了多方交叉查證,只是遺憾整個事件「極可能」是媒體鬧 劇一場。97071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92.192.154.46

07/15 15:33, , 1F
哪天也搞一下這招讓媒體吃鱉吧
07/15 15:33, 1F

07/15 15:44, , 2F
不是早有了嗎?就王建民韓國人事件啊
07/15 15:44, 2F

07/15 15:51, , 3F
還有《腳尾米》。
07/15 15:51, 3F

07/15 15:52, , 4F
台媒不會因此改變作風 他們反而會回
07/15 15:52, 4F

07/15 15:53, , 5F
頭咬所謂的「造謠」來源 怎麼都不會
07/15 15:53, 5F

07/15 15:53, , 6F
檢討自己的 囧"
07/15 15:53, 6F

07/15 22:02, , 7F
總之,對於匿名的網路來源內容,還是
07/15 22:02, 7F

07/15 22:05, , 8F
看是單純的「對特定事件之個人看法」
07/15 22:05, 8F

07/15 22:05, , 9F
或是「新事實的發現」,如果是後者還
07/15 22:05, 9F

07/15 22:05, , 10F
是聽聽就好。
07/15 22:05, 10F

07/16 12:53, , 11F
少林棒球...
07/16 12:53, 11F

07/16 23:51, , 12F
之前不是有大學生弄假新聞搞媒體?
07/16 23:51, 12F

07/17 00:22, , 13F
樓上 你說的就是3樓說的"腳尾米"
07/17 00:22, 13F
文章代碼(AID): #18V4NDcH (media-chaos)
文章代碼(AID): #18V4NDcH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