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搬家工江一豪 一人媒體發聲
【我的小革命】搬家工江一豪 一人媒體發聲
※本專題原刊於一月二十四日中國時報六版「我的小革命」專版。
Part1搬家工江一豪 一人媒體發聲
【何榮幸、黃哲斌/專題報導】
這個人,不當記者跑去當搬家工人,以網路為基地,繼續做個關懷土地、向自己負責的
公民記者。他的報導擊敗眾多主流媒體,入圍了重要新聞獎項。他的行動間接感動了侯孝
賢,讓大導演當眾落髮為三鶯部落原住民請命。他的名字是江一豪。
六十八年次,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正職是搬家工人,其他時間是「苦勞網」無給職特
約記者、「生活,就是抗爭」部落格版主、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
江一豪念高中時,曾因周遭發生強凌弱事件,心生不平而隱約產生階級意識。退伍前幾
個月聽了工運領袖鄭村棋和簡錫?的辯論,以及看了羅興階拍攝的《往事只能回味》關廠
抗爭記錄片,心中開始出現「應該為工人做點事」的呼喊。
「當時我認為記者是最快的改革方式」,於是,江一豪在二○○三年進入話題雜誌社任
職,但他心中的社運改革意識愈來愈強,二○○五年遂到著名社運媒體苦勞網當半薪記者
。
●辭掉記者工作 只為自由寫稿
「南韓農民到香港WTO會場抗爭的場景讓我很震撼,後來採訪東菱電子關廠事件時,
我更清楚感受到採訪者的侷限,覺得不滿足」,為了不再受限於記者身分,他索性透過一
○四人力銀行找到康福搬家公司,頂著大學學歷一方面體驗勞動人生、一方面繼續為苦勞
網撰寫報導。
二○○七年江一豪進入蘋果日報,但他與主流媒體的思維明顯格格不入,「報社要我採
訪楊祖珺,我想請她談楊儒門,主管卻說她談林正杰讀者才有興趣」,因此,他告別前後
三年多的記者生涯,專職搬家工人。
●社會叢林法則 看盡階級剝削
電影《超人》裡的克拉克,白天是報社記者,晚上是忙著飛來飛去、打擊罪惡的超級英
雄。江一豪剛好相反,白天他扛著七、八十公斤的鋼琴上下樓梯,在擁擠市街裡閃躲來車
,晚上或假日則變身公民記者,帶著相機、筆記型電腦,追求他的社會正義。
透過體力付出,江一豪每月掙得三萬左右的血汗錢,換來主動採訪、無償發表的報導自
由。他每個月至少提供兩篇社運報導給苦勞網,對於搬家工作本身,他也在部落格上接連
寫出三篇精彩筆記。
進入搬家這一行,他同樣看見無所不在的剝削:「在『靠行制度』下,搬家公司在價格
調整、拆帳比例、排班方式,以及人事管理等種種『遊戲規則』的制訂上擁有絕對的主導
權。大多數的搬家工人即使自己擁有車輛、搬運工具,但仍只能在公司所提供的『叢林法
則』裡,參加『適者生存』的競賽。」
於是,他和幾位師傅自己出來跑單幫,希望能夠落實對於「勞動合作社」的想像。
去年二月底,江一豪首度採訪台北縣三鶯部落遭到縣府強制拆遷時,心中強烈興起「這
些弱勢者最需要的不是記者,他們需要的是組織、抗爭」,就這樣一腳踩進三鶯部落自救
會行動。
●聲援三鶯部落 侯導自願落髮
為了喚起社會注意,他在去年十一月十二日率先落髮,但那一天碰到前總統陳水扁被收
押,他和部落居民集體落髮的媒體效果很差,直到後來侯孝賢挺身落髮,三鶯部落拆遷行
動才告暫停。
「侯導是自發加入聲援行列,我們在評估效果時,我說只開記者會沒用,除非你(指侯
孝賢)也落髮,沒想到過了幾分鐘,侯導竟然開口說:你們明天(落髮)算我一份。」江
一豪對侯孝賢非常敬佩,但忍不住感到悲哀,「是什麼樣的社會情境,逼得侯導非得落髮
才能引起關注?」
●關懷人與土地 繼續擴大抵抗
江一豪以公民記者視野進行的「人與土地的故事」系列報導,去年底獲得第七屆卓越新
聞獎入圍肯定,「如果得獎,我會把一半獎金捐給三鶯,另一半支撐兩個月不工作,去幫
三鶯做事;但沒得獎也好,因為三鶯居民必須自己抗爭,他們還是得靠自己」。
「我總是認真聽,但寫得慢,這樣故事才會進入我的身體裡面。」看似「孤鳥」的他,
沒有任何偶像、典範,靠自己一路摸索到現在,難怪心智年齡遠超過六年級後段班的涉世
未深。
「能有機會當個專業的媒體工作者,當然很好,也很不簡單;但如果像我沒有機會,也
覺得那樣不夠,那麼只好想辦法,繼續試探媒體的界限、繼續擴大抵抗的可能。」這是江
一豪對於迄今公民記者經驗所下的註腳,也是他的生命情懷與心境寫照。
Part2貼近現場 素人發揮影響力
黃哲斌、何榮幸/專題報導
越來越多業餘報導者,憑藉越來越廉價的影音攝錄器材、越來越便利的網路介面,從事
「一個人的媒體小革命」。
蘭陽技術學院五專部二年級學生楊曜任,十六歲就加入公民新聞網站《PeoPo》,成為
該站最年輕、最活躍的公民記者,去年一整年,他更包辦青輔會「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
的公民媒體獎、「第二屆PeoPo公民新聞獎」、「第三屆TVBS大學新聞獎」三大獎項
。
楊曜任考上五專不久,就對電視新聞產生濃厚興趣,加入《PeoPo》後,一開始利用相
機的錄像功能進行採訪,拍攝宜蘭當地的人事物,隨著技術純熟,他用打工收入買了一台
二手DV,開始瘋狂地追逐新聞,他的行事曆密密麻麻不是課表,而是他四處蒐羅規畫的
採訪行程。
為了磨練自己的採訪及拍攝技巧,他經常跑到台北,到紅衫軍再起、入聯聖火路跑等新
聞現場採訪,感受搶新聞角度的壓力,還因採訪自由廣場「大中至正」匾額被拆,險些遭
民眾揮拳追打。
雪隧通車後,楊曜任為了探討北宜排班計程車所受的衝擊,花了兩個月與宜蘭車站的排
班運將泡茶、搏感情,還親自往返跟車好幾趟,才完成「走車人的心聲」影音報導,這則
新聞也讓他獲得去年的PeoPo公民新聞獎。
從事公民記者近兩年,楊曜任花了十萬元添購DV、麥克風、燈具腳架,卻也讓校方信
任他,將更高階的DV Cam交給他長期使用保管;楊曜任因為機器小、人又靈活,曾在總統
大選之夜,在馬蕭總部擋住電視台攝影記者而被嗆聲,時至今日,他卻與電視台記者建立
交情,甚至從中學得一些SNG直播技巧。
楊曜任的故事,也是許多公民記者的共同縮影。前年二月,當時的NCC主委蘇永欽在
傳播學生團體爭取下,同意發給學生部落客亞典波羅一張記者證,採訪所有NCC的記者
會;後來才發現,NCC根本沒製作採訪證,一開始,只好讓他以NCC行政人員的名片
進場。
近年在國內外,公民記者逐漸成為新聞現場的獨特存在,只不過,許多人還沒有心理準
備。
在樂生等新聞事件中,公民記者數度遭警方斥為「假記者」而逮捕或驅離,部落客
Portnoy曾自行繪製「記者證」,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採訪;去年十二月,《苦勞網》孫
窮理發起十數名公民記者前往警政署採訪,質問警方「哪一法條規定人民不能採訪?」
Part3公民RSS:不一樣的記者 顛覆主流
黃哲斌、何榮幸/專題報導
公民新聞浪潮席捲全球,放眼台灣及國外,哪裡可以看見公民記者的蹤跡?
●國外公民新聞網站:OhmyNews等
國外近年出現不少以公民記者為號召的新聞網站,除國內較知名的南韓OhmyNews,還有
CNN的iReport、雅虎的You Witness News,以及加拿大的Now Public、法國的Rue89等
。
●美國部落客葛拉夫:
早在二○○五年,美國白宮發出第一張採訪證給部落客:華府的政治部落客葛拉夫(
Graff)。葛拉夫在部落格裡提到,他在白宮記者室最常被問到三個問題:什麼是部落格
?你為什麼穿短褲?你確定自己是清醒的嗎?
●巴士外Off the Bus:
美國影響力龐大的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去年在大選期間,組織一支名為「巴士外
」平民採訪大軍。他們將歐巴馬橫跨十幾州的拉票過程,切分給上百名公民記者,每人每
天花上一個小時,接力完成報導。最知名案例是,一名公民記者佛勒爾混進歐巴馬在舊金
山的閉門募款晚會,當場目擊並錄下歐巴馬批評「賓州鄉下人」的敏感談話,引發軒然大
波。
●台灣公民新聞網站PeoPo:
公共電視的公民新聞網站PeoPo,是台灣最積極培養公民記者的媒體,該站目前約有兩
千三百名公民記者,每月產出一千到一千五百則影音新聞。該站有許多認真的平民記者,
例如動作略為不便的彩券商sadapeopo,他以一台二手DV,記錄台南善化的牛墟、屠宰
場及老街,不到一年就累積近兩百則報導,他為去年連續秋颱所作的追蹤報導,則讓他獲
得PeoPo公民新聞獎。
●中國公民記者周曙光:
被德國之聲譽為「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的周曙光,屬於台灣人口中的「七年級生」,
他因一篇諷刺百度網站審查制度的文章,部落格一夕爆紅;前年他以個人媒體身分,隻身
採訪重慶釘子戶事件、貴州燒警局的騷亂事件,突破一向保守封鎖的中國媒體尺度,獲得
更大矚目;此外,他以Twitter即時報導廈門市民的反PX示威,成為國內外媒體的重要
資訊管道。雖然周曙光某些作風遭受質疑,但他確實發揮公民記者的機動力及滲透力。
Part4新聞辭典:公民記者
「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公共新聞學,原意是敦促主流媒體
關注公民議題、社區事務,由於網路的興起,讓許多不具專業背景的書寫者,也能採訪、
報導、評論自己關心的事物。
根據美國學者波曼與威利斯的定義,公民新聞意指「一名或一群公民的行動,在蒐集、
報導、分析、散布新聞與資訊上,扮演活躍的角色。此一參與的目的是提供民主社會一種
獨立、可靠、精確、廣泛、適切的資訊。」至於這些參與報導的公民,就稱之為公民記者
。
與主流媒體記者標榜客觀中立不同,公民記者強調參與、行動。至於公民記者與一般部
落客的差異,前者以公民利益為出發點,小自社區、大至社會群體,作為關心報導對象。
公民記者發表平台可能是部落格、獨立媒體,也可能透過主流媒體發聲。
(整理/黃哲斌)
★你也可以這樣做──「公民記者」十大教戰守則
一、行動資格 任何想要報導週遭與公共、公益相關事務的人,都可在正職之外投入。
二、具備能力 一台電腦、一套上網設備、一顆好奇的心、一份關懷社會的熱情。
三、自我定義 現階段還沒有証者證的記者。(各國擁有記者證的例子已愈來愈多)
四、議題設定 你個人非常關心,或是你認為社會各界應該關心的各項公共議題。
五、發聲管道 個人部落格、公民新聞網站,從一人媒體到百花齊放都可以發聲。
六、報導內容 發揮記者精神進行現場觀察報導,「有圖有真相」附上相關照片更具公信力。
七、承擔責任 公民記者也要承擔責任、接受公評,任何報導若違法仍須負法律責任。
八、必要提醒 公民新聞不是寫給自己看而已,要讓別人看得懂你在寫什麼。
九、個人角色 不要妄自菲薄,公民記者、公民新聞勢必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十、參考對象 南韓OhmyNews、CNN的iReport、公視PeoPo等國內外公民新聞網站
製表/何榮幸
★鼓勵公民新聞 政府應該這樣作
保障採訪權利
原因:保障公民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採訪權利,不得任意驅離、逮捕,或限制其採訪自由
資訊檔案公開
原因:應稟持政府資訊公開法的精神,友善開放政府檔案或紀錄,開放非機密會議接受
旁聽
開放採訪名額
原因:公部門可比照NCC,開放一定名額供公民記者申請採訪、調閱紀錄,享有一般媒體
記者的接近權利
重視公民報導
原因:對於認真深入的公民記者報導,政府應視為另一股民間監督力量,予以重視
製表/黃哲斌
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9/01/25/371074.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117.45
推
01/26 22:25, , 1F
01/26 22:25, 1F
推
01/28 14:06, , 2F
01/28 14:06, 2F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2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