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青春悲歌 vs 高學歷不要怕大材小用
看板media-chaos (媒亂(媒體亂象))作者mattel (綠蟻安睡地herzog)時間16年前 (2009/03/28 17:52)推噓5(5推 0噓 0→)留言5則, 5人參與討論串1/1
【2007-04-19/聯合報/A2版/焦點】
《社論》青年悲歌:起薪不如十年前
勞委會最近公布社會新鮮人起薪統計,宣稱漲幅創下近三年「新高」。但如果想聽實話,
大學畢業生起薪兩萬六千元,其實比十年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還低。「新高」的
數字魔術,掩蓋不住台灣社會在時光隧道中「倒退十年」的真相。
十年前,大專畢業生初進職場,輕易就能領得三萬月薪;如今,年輕人不僅工作機會變少
,薪水還不增反減。若把每年百分之二的物價上漲率計算進去,大學畢業生薪資實已不到
十年前的八成。簡單地說,新世代年輕人面臨的是一個「家道中落」的台灣,閃亮的台灣
經濟奇蹟已成明日黃花。
如果台灣看不到自己的倒退,就請看看左右鄰國。日本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五萬五千元
台幣,香港、新加坡和南韓都超過四萬元;台灣不止敬陪末座,而且遠遠落後。尤其南韓
,十年前社會新鮮人的薪資與台灣同屬中段班,但它近十年名目薪資成長超過五成,台灣
卻原地踏步。一抬頭,我們看到的只是人家衝刺揚起的塵埃。
高等教育投資培植的人才,卻無法從就業市場獲得相稱的回饋,追根究柢,是台灣在市場
需求和人才供應兩端都出了問題。台灣的大學教育十年來極盡開放、快速擴充,大學錄取
率超過九成,研究生一年亦逼近廿萬人,人才供給端的膨脹遠超乎計畫。此時,如果台灣
經濟發展也能保持等速成長,即足以吸收這些人力;可惜,我們這一階段的經濟陷入本土
迷思,鎖國僵化,壓抑了企業開拓的雄心,也澆熄了經濟成長的火力。人才供應端的加溫
,遇到市場需求端的熄火,結果是導致了高等教育成果的十年貶值,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恐
怕還未到谷底。
十年的變化,不是屈指一瞬的事,也不是錯失一個環節就奄忽間一敗塗地;台灣十年的停
頓與失落,是一次又一次錯估形勢、一次又一次政策失誤所造成。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
」到陳水扁的「積極管理」,若只視為兩代主政者對兩岸政策的保守思維,未免過於輕忽
其為害之深重;可怕的是,十年來全球經濟快速整合,台灣卻獨抱冷戰時期的對峙心態,
自外於全球化潮流。主政者自以為能以「獨」抗「統」,其實是以「本土化」排斥了「國
際化」。試問: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被貶低的工作價值,難道不是在我們忽略的國際競爭中
失卻的嗎?
這一代年輕人,是在富裕的環境中出生、成長,但蛻去幸福、舒適的青少年期,他們卻迎
頭撞上低薪資、高失業的社會門板。這種「先甜後苦」的倒退人生,何其殘酷!
這些年輕人應該要問:是誰竊取了他們的願景?撇開人力培植與經濟發展的失衡不談,僅
看近幾年執政者的自私與浮誇,為討好特定對象的預算一編數百億,綁樁買票的建設經費
一擲百億,主政者面對財政赤字累累,從來臉不紅氣不喘。這些,不都是在透支下一代的
未來?包括最近朝野競相加碼的老農津貼,價格已喊至每月萬元;政客買票,債務卻留給
後人買單,年輕世代果真要默默承受嗎?
十二年前許信良提出「新興民族」概念時,即使不同意其主張的人,也不能否認台灣正處
於一片向榮好景。但曾幾何時,台灣不僅失去了昔日的榮光,失去了蒸蒸日上的動力,卻
呈現十年衰退的老態。今昔對照,台灣容顏和氣勢的變化,從「台灣錢,淹腳目」到「大
學生找嘸頭路」,能不讓人心酸?
事實上,這十年,台灣若能保持平均百分之四到五的經濟成長,我們大學畢業生也可以和
港星韓一樣拿到四萬月薪。可惜,這麼低調的要求,也被大話連篇的主政者給毀滅了。台
灣家道中落,卻只換得統治者變成大富大貴,年輕世代面對自己的艱難人生,要問誰討公
道?
==============================20080520分隔線==================================
【2009-01-05/聯合晚報/A2版/話題】
《社論》 高學歷不要怕大材小用
「我的老師是博士」,這句話出自稚嫩的小學生口中,興奮和佩服,還有點驕傲,因為自
己的老師「很不一樣」。全台灣目前有將近兩百位博士在中小學任教。其實,目前國中小
教師的師資,已經有一半以上是碩士學歷,高中老師具有碩士學歷的比率則又更高。這個
現象固然是高等教育擴張所造成,相當程度也反映了國中小教師不斷進修充實自我的結果
。中小學教師學歷提高,代表教育人力素質的提升,對學生受教環境是有幫助的。
以過去情況來說,教育界內部存在著階層劃分:師專畢業教小學,師範大學畢業教國中和
高中,碩士和博士教大學。但現在高學歷者眾,文憑的作用漸漸「稀釋」了。從傳統的觀
念看,博士教小學是「大材小用」;但是從百年樹人的角度,如果高學歷者能夠把宏觀視
野和人文精神帶進中小學校園,引進新教法,未嘗不是對教育更具體的貢獻。
以教育的投資報酬率而言,當然是希望人盡其才。但經濟結構和人力資源一直在變化,供
需失調的情況下,高學歷者未必得到傳統的高薪高階的工作。這種時候,求職者不必過度
地眼高手低或自怨自艾。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已連續十餘年未成長,碩士學位者的平均薪資
甚至出現負成長。有人怨嘆,早知如此,「何必念大學」。
華人向來重視教育,但不免帶有工具性,希望透過教育取得較好職業、較高收入。但受教
育也有經濟報酬之外的功能,除了當事人的內在成長之外,例如博士當中小學老師,對提
升國民教育素質有功。教育界如果能逐漸打破這種階層化現象,對社會也會有一定的帶頭
作用。
再以目前的就業狀況來說,勞委會透過促進就業方案增加了不少工作機會,但媒合率不高
,高學歷者不願屈就低薪仍是因素之一。但高學歷者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過去依照學
歷將人的職業階層化的情況將會逐漸改變。而受教育除了「找個高薪工作」之外,也應該
具有更本質性的目的。中小學的師資如此,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也是如此。只要是好的人
才, 在工作崗位上為社會做出貢獻,應是好現象。中小學生說「我的老師是博士」,不
必視為「大材小用」的問題!
--
There's a sign on the wall.
http://blog.pixnet.net/mattel But she wants to be sure.
'Cause you know sometimes words have two meaning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80.144.188
推
03/28 18:26, , 1F
03/28 18:26, 1F
推
03/28 19:40, , 2F
03/28 19:40, 2F
推
03/28 19:54, , 3F
03/28 19:54, 3F
推
03/29 01:19, , 4F
03/29 01:19, 4F
推
03/29 06:05, , 5F
03/29 06:05, 5F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