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救新聞業更重於救報業 @胡元輝
救新聞業更重於救報業
2009-05-10 中國時報 【胡元輝】
科技先進國家的報業面臨經營困局,如何「解救報業」已成這些國家的普遍話題。
美國參議員卡汀日昨在國會聽證會上提議拯救地方報的構想,成為最新焦點。
卡汀的提案明白指出,他要救的報紙不是大型報團,而是地方報;他的拯救方案也
至為清楚,就是建議苦撐待變的地方報,轉型為類似公共電視台的非營利組織,再
由政府給予各種免稅的支持。不過,轉型後的報紙可以報導選舉等政治新聞,卻不
可以再為特定候選人背書。
美國政府對商業媒體的補助,歷史上不乏其例。例如印刷媒體的郵資費率,或是電
子媒體的電波使用執照費,都曾獲得低價或免費的優惠。這些年來,因為傳播科技
的發展,經濟景氣的衰退,以及閱聽眾信任度的下滑,美國報業出現經營大危機,
要求「補助」報業的聲音此起彼落,但不僅美國總統歐巴馬持保留態度,學界的反
對之聲也不絕於耳,根本原因就在於以納稅人的錢支助特定商業體,正當性不無疑
問。
支持者認為,報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在所有媒體的定位中,報紙更以深入、
完整為其特色,一旦報業崩塌,受損者何只報業,更將斲傷民主政治的根基,因此
政府於非常時期予以補助乃符合公益。反對者則強調,商業媒體本應接受市場考驗
,報社賺錢時未必回饋社會,虧損時自然也不宜向政府要錢。何況,大型商業報團
即使獲得補助,也未必會提升新聞品質,政府應用有限的資源支持更具公共價值的
媒體。
屬於反對派的美國學者古柏最近便撰文強調,「努力拯救報紙的前提,乃是該新聞
業能夠提供一種值得保存的公共功能。『好』的新聞業應是一種共好(public good)
,因為它所創造的價值遠甚於所產生的營收。」因此,他極力主張政府應該注入資
源的是,以參與為基礎的公民與社區媒體,而非大型商業報團。
其實,反對補助大型報團如古柏者亦知,公民與社區媒體仍有許多問題要面對,例
如它的資訊可信度。同其嚴苛的挑戰是,這些媒體還沒有走出穩靠的經營模式。無
怪乎,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不久前針對美國新聞媒體發表的年度
大調查中,對於補助非營利媒體的看法,仍認為只能存在於特定領域(如健康或調
查報導的媒體),無法變成一種普遍模式。
但類如卡汀或古柏的想法,已引起愈來愈多的迴響。無論是地方報的非營利化,或
是新生的非營利公民與社區媒體,都屬於廣義公共媒體的建構。此之於商業掛帥的
美國,固然有特殊的意義,對於商業媒體同居主導地位的台灣而言,亦具有高度的
警示與啟示意義。
台灣的社區概念未必與美國相同,公民媒體的發展軌跡亦與美國相異,但是台灣同
樣存在富含公共性的地方(如美濃《月光山雜誌》、中縣《山城週刊》等)、分眾
(如《四方報》等)或專業(如《環境資訊中心》)媒體,同樣擁有具備公共精神
的公民媒體(如苦勞網等)。它們不但活躍於我們的資訊世界,也展現出改造媒體
地景的巨大能量。而據瞭解,尚有許多非營利組織或有心人士正積極籌備各類性質
的非營利媒體,顯然媒體經營環境惡化的台灣,也同時潛藏媒體生態變化的契機。
那麼,政府應該做的又是什麼?
商業營運的報紙仍是台灣公民社會運作的重要支柱,事實上只要掌握報紙特質,結
合數位科技,創新營運模式,商業報紙仍有相當的揮灑空間。但政府與社會此時此
刻所應關注者,不只是報業,更應該是新聞業;所應努力者,不只是為商業媒體創
造一個良好的營運環境,更應該是為台灣建構一個多元又有活力的公共媒體系譜。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曾任公視總經理)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92.64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