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 觀念平台-活絡新聞業 事在人為 @馮建三
觀念平台-活絡新聞業 事在人為
2009-05-12 中國時報 【■馮建三】
日昨貴版的宏論「救新聞業更重於救報業」,可說一針見血。從過去到現在,台灣
的報紙與電視之關係,迥異於西歐日韓。歐日韓電視還有能力設定議程,但台灣的
電視超高度依附報紙,日報是電視新聞與時論節目的最重要線索,看電視新聞與政
論,等於是看報紙的影像版。
短期之內,假使報業經營持續惡化而其他條件不變,整體新聞生態跟著腐敗的範圍
,跟著擴大。在網路發達的年代,俗稱的公民新聞,不虞沒有發揮場域,惟業餘者
的消息傳輸,不能取代全職的採編作業,二者相輔相成,互不替代。
業餘愈是有成為主流的樣子,就約略有「復古」的跡象,等於是往街談巷議的年代
靠近一步。假使我們的資訊環境朝此移動,雖非關好壞,但有錢有勢而不負責的權
力行使及其弊端,就更可能兔脫於輿論的注意目光之外;正面激勵人心的行為、事
蹟與現象,就愈是不容易示範於眾而引領學習;社會整體就愈來愈會像是迷失於山
林、航行於汪洋,不知來自何方去向何處。
這樣說來,假使我們決定「救」新聞事業,不如換個用語,我們是要「活絡」新聞
事業,而其實也就是活絡社會神經與血液輸送系統,就是活絡我們自己。
怎麼做?雖非充分,但意識的不受束縛,顯有必要。一月廿四日,「法國救媒體滿
十八歲 免費看報一年」;本版二月三日討論「政府應否對報紙紓困?」;溝通美國
學院與業界的旗艦刊物《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四月一日啟動「給予新聞事業稅賦補
貼」的討論;美利堅士林仰重的《國家》四月六日明確主張,「只有政府能夠落實
政策與補助,提供制度架構,讓新聞事業的品質得以確保」。這些構想與實作,再
到近日美參議員的提議,表示地方報業可轉型為非營利公益組織,都是良性的思想
解放,不再將政府作為等同於箝制新聞自由。
這些是好的起步,此外,半年來,因應這一波危機的各界反應,還有其他提法與實
作。先是去年十月,舊金山「媒體革命中心」提「新聞合作社」的點子,先請社區
居民投票,選出重要的話題並集資,然後交給記者著手調查與分析,通過網路等管
道發表。三月,加拿大《新共和》雜誌逆勢操作,總編輯找來投資人向資方買下所
有權。接著是《舊金山紀事報》員工呼籲資方,與其關閉,不如讓出經營權,由他
們向金融單位貸款,配合部分自行集資,肩負辦報權責。BBC四月底與許多英國媒體
達成合作協議,本於傳媒內容是「共善」、「公共財」,也本於BBC是公共機構,是
以BBC願意分享自己的資源,讓地方報紙,以及直接與BBC競爭的獨立電視網,都能
在這個困難的時刻,無償使用BBC的檔案內容及部分設施。
事在人為,前提是我們不能是特定意識與習慣的囚徒。究竟怎麼因應新聞產製與流
通的當前困境,各個社會都得因地制宜,研商契合本地需要的不同階段之作法,政
府不是、也不適宜萬能,但作為權錢在手的民選機構與制度,政府在振興民主與新
聞事業的過程,應該也不能袖手旁觀。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68.21
推
05/12 07:30, , 1F
05/12 07:30, 1F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