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社會案件的報導

看板media-chaos (媒亂(媒體亂象))作者 (超愛類戲劇的EJ……)時間16年前 (2009/05/21 12:57), 編輯推噓1(109)
留言10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最近我用Google查倪敏然的資料,無意間發現一家名為「海之邊緣」的blog,其中一篇剛 好是記述2006年由MediaWise等團體共同辦理的自殺新聞報導規範研討會的內容,會中有醫 藥記者表示,有一陣子某人不堪信用卡卡債自殺,新聞媒體過度簡化自殺原因為卡債,明 顯違反WHO自殺新聞報導指引,但卻讓閱聽人重視雙卡風暴,可以說是一種「負面新聞報導 的正面效應」。 不過,我卻不太認同他的講法,因為,雙卡風暴中,絕大多數都是消費者自己的問題。 根據某日民視新聞台報導,台灣的卡奴,絕大多數都是因為過度熱衷於名牌服飾、皮包等 奢侈品的消費,才會深陷卡債之中,很少是深陷債務逼不得已才用信用卡或現金卡借錢。 雖然這和1980年代後社會一片向錢看及過度鼓勵消費、崇尚名牌和部分大眾媒體的推波助 瀾也有關係,但最主要還是跟消費者自身對信用卡不夠了解,不知道若未於繳款日前繳納 所有款項,就會陷入循環利息的籠罩之中(這也正是正常繳款者可以享有若干優惠的原因 ),及自身過度崇尚名牌的心態。部分媒體從業者聲稱此舉讓大家重視卡債問題,但過度 關注及片面化(過度關注少數卡奴的情況及因卡奴犯罪或自殺的案例),反造成銀行迫於 外界壓力,不再那麼積極地催收債務,因此造成部份債務人(包括少數醫師)有還債能力 卻不償還,及正常繳款卡友福利縮水現象。 不只是卡債問題,基本上媒體若過度報導特定的自殺、犯罪案件或社會問題,雖然可以引 起閱聽人高度關注,從而達到媒體工作者所期盼的「讓大家好好重視特定問題」,但也會 引起模仿效應,也會造成閱聽人過度聚焦在特定問題而忽略更重要的議題,也容易促使閱 聽人認為「現在○○問題比過去嚴重」、「○○問題十分嚴重」,但事實上經常不是如此 ,或者雖然該問題值得關注但與該案件無關。例如日本部份無線電視頻道於2006年過度報 導某未成年人的自殺身亡案件,雖然讓大家關注校園欺凌問題,但事實上因欺凌而自殺或 犯罪的案件戰前即有,而且2005年的日本校園欺凌率雖然據媒體轉述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 計資料的確是上升,但這並不意味日本校園欺凌問題真的惡化了,而是各公私立學校越來 越重視欺凌問題,也更樂意向文科省通報。日本部份媒體的處理方式不僅造成未成年自殺 率於短期內上升,也造成社會過度關注該問題,並誤以為欺凌問題真的惡化,甚至有論者 認為戰前比較沒有校園問題,因而將「去日本化」的歷史及公民教科書及戰後的教育觀, 當作是校園問題惡化的元兇。 希望日後記者及編輯在處理特定的社會案件時,能注意不要過度報導(儘量不放頭版及避 免大篇幅報導),以避免模仿及社會恐慌。而當記者及編輯要藉由特定案件報導使閱聽人 關注特定問題時,也應先全面了解該問題,並思考該問題是否有惡化趨勢,或者該問題過 去就十分嚴重,只是社會不夠重視或仍未浮出檯面,以免重蹈卡奴問題或2006年日本校園 欺凌問題報導覆轍。閱聽人也應拒絕過度報導社會案件的媒體,並向媒體反映,請他們多 留意社會案件報導的影響,這樣媒體才不會重蹈覆轍。 (原文出自:http://rekishiej.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20.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197.134

05/21 12:57, , 1F
還有一點,在評斷媒體問題時,除了就
05/21 12:57, 1F

05/21 13:01, , 2F
內容問題提出批判外,若可能的話也應
05/21 13:01, 2F

05/21 13:06, , 3F
就結構問題及了解媒體工作者及高層看
05/21 13:06, 3F

05/21 13:11, , 4F
法與處境(如「綜藝節目不低俗就沒人
05/21 13:11, 4F

05/21 13:14, , 5F
看」、自殺地點的照片大家都不刊也就
05/21 13:14, 5F

05/21 13:15, , 6F
算了,不過若有其中一家有刊,那麼別
05/21 13:15, 6F

05/21 13:18, , 7F
家老闆一定會問:「XX有,我們怎麼沒
05/21 13:18, 7F

05/21 13:19, , 8F
有?」),並從中了解核心原因,媒體
05/21 13:19, 8F

05/21 13:19, , 9F
問題也才能有效紓解。
05/21 13:19, 9F
※ 編輯: RekishiEJ 來自: 218.169.197.134 (05/21 13:30)

05/22 20:30, , 10F
台灣媒體速食化 不太可能追根究底
05/22 20:30, 10F
文章代碼(AID): #1A5DykAu (media-chaos)
文章代碼(AID): #1A5DykAu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