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業配人生與北非革命:網路與社會行動的 …

看板media-chaos (媒亂(媒體亂象))作者時間14年前 (2011/08/13 16:5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黃哲斌/自由撰稿人、反置入性行銷運動者 (變贏人特訓班Ⅱ與談資料) 去年底,我離開了工作十六年半的報社,在部落格寫了二十篇「業配人生」,發起一次 網路連署,跑了三十幾場演講座談,引起一些社會注目。元月初,在許多傳播學者、民 間團體的努力下,立法院通過「禁止政治置入行銷」的法律條款。 今天,就讓我們聊聊網路,與社會行動之間的關係。 前陣子,有幾位重量級的作者,不約而同提及「網路的人際角色侷限」,例如,著有 《虛擬化身》等書的雪莉.特寇,新作《一起孤獨》認為「網路科技看似讓人群更有效 溝通,其實經常阻絕我們的真實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加孤絕」。 寫出《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的馬坎.葛拉威爾更直白,他在紐約客雜誌為文強 調,媒體高估了科技新工具的力量,將伊朗、摩爾多瓦的群眾運動定義為「推特革命」 ,事實上,「社交媒體受到猛烈吹捧之際,我們似乎遺忘了何謂行動主義」。 看來,網路行動與社會運動之間,似乎是一道數學不等式,一場鏡花水月,一個過於美 好的夢想? 然而,最近發生在突尼西亞、埃及的群眾運動,網路似乎又扮演關鍵角色;即使開羅當 局一度關閉網路,企圖切斷抗爭人士的連繫,仍阻絕不了街頭的怒火,執政長達三十年 的穆巴拉克終告下台。 當一場革命發生,網路的威力在哪裡?又有哪些先天侷限? 以台灣為例,從2006年的「我投綠黨」、2007年的「搶救樂生」直到去年的「苗栗大埔 事件」,網路逐漸展現社會工具的力量,也突顯它的缺陷。若以「反業配新聞」行動為 例,以下是幾點粗淺觀察: 第一,網路的爆發力與滲透力,是凝聚人氣與串流訊息的最佳管道。 當我在部落格貼出首發彈「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後,一天內超過十萬人點閱 ,透過臉書、推特、噗浪等社交網絡的轉貼與討論,讓「媒體置入行銷」議題攫取超出 預期的注目,這些瞬間爆發的人氣,轉化為後續行動的薪柴。 就算我在總統府門口裸奔、倒立抗議,也不會有十萬人注意;這是網路獨有的速度與力 量。 第二,滑鼠不足以革命,必須有行動接應。 網路動員快速,但若無適切的行動接應,這些虛擬人氣也可能快速消散;所以,我一開 始就擬定三個搭配方案:網路連署、無償演講、主流媒體破窗行動。 網路連署提供一種深度溝通/行動表意的機會,讓支持者數字不斷滾動增加、讓連署者 發表令人感動的內容。無償演講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對話,讓訴求訊息走出網路,走進 實體社會網絡,同時是社會行動的連續展演。 重點是,如何將網路的虛擬人氣,轉化為實體世界的行動,進而強化弱連結。 第三,主流媒體仍是重要骨牌。 你可以將網路當作主戰場,卻不能不重視傳統媒體的力量。畢竟,傳統媒體仍掌握了主 要的社會訊息渠道,若要突圍,關鍵就在於「破窗行動」。 以業配人生為例,一開始先吸引境外媒體與非主流媒體的注意;後來,廣播節目開始討 論業配新聞現象,成為破窗第一塊磚。等到《蘋果日報》加入報導,其他各報跟進,「 置入行銷」終成大眾傳媒設定認同的議題。 傳播理論有個名詞「溢散效果」,意即由小眾媒體率先報導,主流媒體隨後跟進的現象 。從樂生到大埔事件,我們越來越常看見,這類新聞傳布的溢散效果,置入行銷議題亦 然。 第四,線下的人際連結,才是最重要的力量。 雖然,網路提供社會動能的爆發力;但是,線下世界的人際連結,更能凝聚長期的續航 力。若無法成功串流公民力量,甚至走上街頭、進行實體抗爭,網路論述與言說的影響 力仍有侷限。 就像突尼西亞革命發生後,科技評論家克雷.舍基的分析:(一)科技工具不能一夕改 變社會,需要群眾的長期學習;(二)當時機來臨,網路才會成為推波助瀾的工具,就 像突尼西亞一名失業青年的自焚,引燃網路的龐大怒氣;(三)新媒體的最大貢獻,在 於「協調社會運動的廉價與強效」;(四)新科技有助於公民社會的集結與發展,而公 民社會的壯大,才是對抗集權統治的核心因素。 這些是網路告訴我們的事,也是從「業配人生」到「北非革命」,一次社會實踐的切片 報告。 台灣近幾年,包括反對農業再生條例、反國光石化、廢核反核等運動團體,也開始靈活 運用網路工具傳播理念、連結行動,相對於主流媒體的大眾傳播,新聞學者陳順孝稱之 為「公民傳播」,具有眾人參與、公眾互連、快速互動等特徵。 早期的網路公民運動與公民報導,大多以部落格為主要媒體,輔以書籤網站、網路貼紙 或公民新聞平台;近兩年,臉書、推特及噗浪等社交網絡媒體興起,公共議題得以加速 傳布、靈活串流,而且發揮更大的爆發力與滲透力。 正如樂生保留運動、三鶯反拆遷運動、反新聞置入行銷運動,都能看見實體串連的重要 性。網路雖能提供社會動能的爆發力,但是,線下世界的人際連結,更能凝聚長期的續 航力;若無法成功串流公民力量,甚至走上街頭、進行實體抗爭,網路論述與言說的影 響力仍有侷限。 此外,突破防線、爭取傳統媒體的注意與公平報導,現階段仍是網路公民運動推展議題 的重要門檻。 畢竟,這是一場資源不對稱戰爭,當公民希望抗衡國家,當公民爭取社會公義、經濟發 展、兩岸關係、國際事務的發言權,將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程;然而,網路民主的參與 層次,絕不只是「按讚」,透過網路串連與公民集結,行動者更容易找到彼此,更容易 凝聚行動,更容易發現自己絕不孤單。 另一方面,BBC科技記者Rory Cellan-Jones認為,網路在當前選戰中扮演的功能,主要 為四個面向:接觸、說服、組織、新聞迴圈;就最後一點而言,社交網絡「讓選戰訊息 不斷流傳、對話,成為一種流動的評論」。 社會運動亦然,經由部落格、社交媒體的發聲與傳布,「運動者」同時也是「傳播者」 ,人際連結創造了一條多向、隱性的資訊流,讓「社會運動」與「公民傳播」互為因果 ,不斷捲動,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頭,成為一種訊息迴圈。 從「我投綠黨」、「保留樂生」到「苗栗大埔事件」、「反新聞置入」,直到最近的「 反國光石化」的運動案例,我們越來越清晰看見,網路不完美但有效的動員潛能,下一 個網路公民運動,又將誰何? 想聽黃哲斌分享更多?快報名變贏人特訓班Ⅱ,報名進入倒數十天! http://registrano.com/events/chg2win2 主辦單位:青平台 活動時間:9/2-4 活動費用:全程免費,但需繳交1000元保證金,全程參與後退還。 (更多資訊請點選報名網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5.3.54 ※ 編輯: wtin 來自: 114.25.3.54 (08/13 16:57)
文章代碼(AID): #1EHZnN3G (media-chaos)
文章代碼(AID): #1EHZnN3G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