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看《醫生》的角度
《醫生》是最近堪稱火紅的紀錄片,大概是繼《生命》、《翻滾吧!男孩》
、《無米樂》後掀起觀影熱潮的少數幾部國產紀錄片。
故事從一個秘魯小孩Sebastian開始,他因為患病的緣故(至於神經外皮層
瘤這個病名,我目前還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病名,推測可能是翻譯上出了一些問
題),被轉送到美國來尋求一線生機,因而與溫醫生相遇。Sebastian成為一個
引子,因為他與溫醫師之前去世的小孩昱和年紀相仿,而勾起了溫家長輩們的沈
痛回憶。
關於這個秘魯小孩,導演對於他的呈現非常細緻,他在做檢查或做化療之
前,都會跟工作人員有很多對話。這些對話裡面常包含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變
化多端,但其主題則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外在的情節如何變化,其實中心是一致
的,都是對抗議題,最後我方突圍、勝利,敵方困阨、失敗。小孩在治病的過程
中其實是焦慮的,但這個擔心、焦慮並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透過故事的模式,
將自己內心的渴望敘說出來,期待自己的故事給予自己勇氣,進而對抗病魔。其
實這也是醫院為何需要心理師存在的理由,如何協助這些個案擁有良好的生活品
質成為臨終照顧的首要課題。
另外還有一個部分值得觀者思考是,我們該不該告訴個案他罹病的狀況?假
如是重大疾病會危及生命的話,我們該不該告訴當事人?如果決定告知的話,該
如何說明?對象假如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的話,他是不是有權利得知自己身體的
狀況?十二歲在發展上已經進入抽象思考階段的話,相關工作人員是否應詳盡說
明?說明與不說明的理由與根據,各在哪裡?這些部分的確值得國內醫療系統深
思,我們除了盡力醫治疾病之外,是不是有許多屬於生命本質的事情更值得仔細
探究?
接下來談談昱和的部分。當一位大人得知小孩對於切腹、吊頸、墳墓、陪葬
物等等死亡相關議題有興趣之時,該如何面對?影片中深刻的反應出一般大人對
於小孩探究死亡議題的模式,在這裡我不得不想起The Beatles的歌:
「You say yes, I say no.
You say stop, I say go.
You say goodbye, I say hello.
You say why, I say I don't know. 」
長久以來,小孩對於生死的好奇心並沒有沒有被良好的說明與引導,並讓小
孩適當的瞭解與探索。小孩們可能只是想說個「hello」而已,大人們卻是直接
了當的說了「goodbye」。我們傳統價值是避談這些東西,從儒家「未知生、焉之
死」的概念如此的深植人心,如此的琅琅上口,就可以知道生死議題從以前到現
代仍舊是禁忌議題。不管時代多麼開化,這是華人傳統甩也甩不開的包袱。這不
是上了一兩門生命教育的課,看了《生命》、《醫生》的紀錄片,看了九二一地震、
南亞大海嘯的影片,之後寫寫感想就能了事的。這是活生生的課題,每天在這個
世界不停地上演著。假如不能對於這樣的議題有充分瞭解的話,如何更進一步談
何謂生前遺囑,甚至是遺體捐贈呢?
在此我想到了梶尾真治《黃泉歸來》可與之對照。此書作者提出一個難解的
命題,假如親人死而復生,到底會讓現實社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復活的人需要
辦戶籍嗎?可以找工作嗎?假如復活的時間是有限的話,你最想做的事會是什麼
呢?個人認為此書並不是單純的科幻小說,而是著重於生死議題,你該如何面對
親人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消逝?假如「生無張遲,死無揀時」,我們是如此的無
可選擇時,該如何檢視面對的態度?該如何調整觀看的角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
深思的難題。
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醫生》、《黃泉歸來》
都只是個開始而已,期待未來國內有更加堅實的討論與發展。
--
暗香浮動月黃昏
http://www.wretch.cc/blog/ntosh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66.128
推
11/04 01:08, , 1F
11/04 01:08, 1F
推
11/04 01:11, , 2F
11/04 01:11, 2F
推
11/04 01:56, , 3F
11/04 01:56, 3F
movie 近期熱門文章
13
32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