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髮膠明星夢》由歌舞劇成功改編的歌舞片!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拍子)時間18年前 (2007/11/26 21: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髮膠明星夢》:由歌舞「劇」成功改編的歌舞「片」-文/ 塗翔文 出處來源-雅虎奇摩影劇摩人專欄: 精采圖文版 http://tw.myblog.yahoo.com/steven-tu/article?mid=1684&prev=1686&next=-1 本影評已獲原作者同意轉載,本文都是雷。 已經看過髮膠的影癡們,快請點進來看看, 關於歌舞片與歌舞劇的比較都寫的很好喔。 至於還沒看過的網友們,先進戲院再來看, 快去戲院支持一下這部口碑超好的好片喔。 ---------------------------------------------------------------------------- 由歌舞「劇」成功改編的歌舞「片」 《髮膠明星夢》(Hairspray)是近年來好萊塢不斷試圖改編著名歌舞劇搬上大銀幕, 繼《芝加哥》(Chicago)之後最成功的一部。除了故事本身的青春、歡樂調性十分討喜 ,以及建立在六○年代、以黑白種族融合做為背景的次級議題,它掙脫了舞台劇本身的形 式侷限,靈活運用鏡頭運動、場面調度與剪接的特性,為電影版的《髮膠明星夢》建立了 豐富的「電影感」。這是改編自舞台歌舞劇最大的考驗,也是這類電影是否得到觀眾共鳴 、強化影像魅力的關鍵所在。 2002年,《芝加哥》票房口碑雙贏,最後還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雖然不至於掀起整 個歌舞片的復興新潮,但也帶動了部份製片人,把腦筋移往其他經典的歌舞劇上。接下來 包括《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 《吉屋出租》(Rent)到《夢幻女郎》(Dreamgirls),皆是類似的例子,不過影片評價 大部份都不是太好。像《夢幻女郎》還算是其中比較好的,但奧斯卡評審就是不買單,偏 偏漏了最佳影片與導演的提名。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卡在這幾部片的「舞台感」, 仍然有點強過它應有的影像魅力。 不只是從舞台到電影的橫向移植 舞台與電影同樣有的,包括它的歌曲、舞蹈、對白、場景、人物性格,所以基本上的 戲劇形式是接近的。但如何將它拍成電影,既能維持原有的情節與劇情,又能運用電影本 身的媒體特性,將一個「舞台劇」成功創造出一部新的「歌舞片」?就是功力的差別了。 電影以鏡頭捕捉影像,而非如舞台是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做表演,鏡頭的距離遠近、時間長 短,完全可以「控制」觀眾所看到的東西;再加上鏡頭剪接之間造成的無限魔法,都能讓 原本故事裡相同的情境,產生出更豐富的意涵。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髮膠明星夢》,它確 實比這兩年的同類型電影,要來得出色許多。 《髮膠明星夢》最早的版本,其實是1988年,由B級片教父級人物約翰華特斯(John Waters)執導的電影《Hairspray》,後來才被重新編寫、配上歌舞,改編成走紅英美的 歌舞劇。然後在去年,又以歌舞劇的版本為基礎,再重拍成了現在看到的這個最新的2007 年的電影版本。三個階段的改編過程中,故事上幾乎大同小異,同樣是以巴爾的摩為背景 ,描寫高中生胖妹崔西意外成為歌舞選秀節目中的新寵,並愛上節目裡的另一個帥哥男孩 林克,也因此得罪了原本與男孩配對的嬌嬌女安珀,以及她那嫌貧愛富的母親。 當年約翰華特斯的版本裡最大的噱頭,就來自於他請了一向都常在他的電影裡「男扮 女裝」的演員Divine,扮演片中女主角崔西的那個肥媽。Divine誇張的身材、骨架和男性 化的嗓音,為這個肥媽一角增添更多獨特「笑」果;也造成後來幾乎這個角色彷彿有種不 明文規定,非得要男扮女裝才行。《髮膠明星夢》電影新版,則請來人高馬大的約翰屈伏 塔(John Travolta)扮演此角,不過比起當年Divine稍微比較潑辣和搞笑的表現方式, 約翰屈伏塔的版本顯然以「可愛」取勝,把這個肥媽演成了一個害羞而缺乏自信的「宅娘 」。 剪接與場面調度讓歌舞有了魔力 之前拍過《限制級保姆》(The Pacifier)、《我的野蠻網友》(Bringing Down the House)等喜劇片的導演亞當薛克曼(Adam Shankman),不僅將他擅長掌控喜劇氛圍的節 奏感注入這部《髮膠明星夢》裡,也透過極具巧思的設計安排,讓舞台劇迷或許早已熟悉 的歌舞情節,在電影裡藉由大膽、靈活的場面調度與剪接功力,拍出了新的生命。 我舉例兩場戲,說明這部電影是如何努力擺脫舞台窠臼,成功建立歌舞「片」應有的 電影感。 其中一場戲是崔西發現自己愛上了帥哥林克,她在學校教室的門口,輕輕唱起了甜蜜 蜜的情歌「I can hear the bells」(我聽得見美妙的鐘聲)。這首歌從歌名開始,就明 顯地把鐘聲比喻成愛意的萌芽。這場戲從崔西在走廊上唱起,在長長的走廊裡,她忘我地 唱著,一邊撥開、推開身邊擋住她的同學;然後畫面跳到煙霧迷濛的場景,竟然是老師們 吞雲吐霧的辦公室;再來是她坐在保健室裡被打針,然後接著是音樂課、體育課,尤其她 站在籃球場被球K到,竟也變成平躺在地上開心唱歌的情景,中間還穿插著一堆她幻想著 林克與她一起的場面。一首短短不到5分鐘的歌,透過場景的變換(包括學生最討厭的辦公 室和保健室)、時空的轉移,更凸顯了崔西自我陶醉的浪漫歌聲,與不斷向上飛竄的愛意 。這就是歌、舞在「歌舞片」裡最重要的「整合作用」,不是只有歌詞的詞意本身,厲害 的歌舞片,就連鏡頭語言本身,都能適時訴說角色的內在情緒,這才是一部好的歌舞片應 該做到的成效。 再舉另一個非常精彩的例子。電影尾聲,崔西被關在好友家的地下室,林克來到崔西家 試圖找她;好友則與黑人男同學一起試圖解救她。在這場戲裡,林克在崔西房裡開口唱起 「Without Love」,終於坦承他對崔西的愛,他抱著崔西的照片浪漫開唱,經由特效的運 用,照片裡的崔西竟然也開心地跟著唱和。然後鏡頭再換,變成崔西的好友與黑人男同學 也以同一首歌訴說衷情。於是同一首歌,透過鏡頭的交叉剪接,同時完成了敘事上的四項 功能,完全不落痕跡:一、林克唱出了她愛崔西的心裡話,二、崔西被解救出來,三、另 一對黑白配情侶正式擦出愛的火花,四、最後他們把崔西安全地送到黑人媽媽的家裡。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從「歌舞劇」轉變成「歌舞片」,絕對不只是砸 錢用大卡司、大成本,就能夠讓故事本身激盪出新的火花。雖然《髮膠明星夢》裡的一干 老少演員,表現都很精彩,不過能夠造成絕佳票房與口碑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純熟 而靈活的電影語言運用。《髮膠明星夢》最終並不是淪為舞台劇的附庸之作或拷貝版本, 而是成功呈現了屬於電影本身的迷人魅力,這也才是歌舞劇之所以需要被又拍成電影、再 重新詮釋的緣故。 ★「影劇大哈啦」:歡迎大家來踢館回應~ 1、你喜不喜歡看歌舞片?為什麼? 2、文中提到近年的那幾部知名歌舞劇改編的歌舞片,你最不滿意哪一部?為什麼?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回應到作者的摩人部落格喔! http://tw.myblog.yahoo.com/steven-tu/article?mid=1684&prev=1686&next=-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129.188
文章代碼(AID): #17IiLoGf (movie)
文章代碼(AID): #17IiLoGf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