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希區考克:被害妄想症、尾隨,偷窺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高級雜工)時間18年前 (2007/12/22 12:14),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源: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71221we/2.htm ◎黃以曦    「起初,因為死亡未曾到訪,所以一切似乎不太真實。奈特無法想像未來,也無法想 到任何與他過去有關的事。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大自然背叛他,大自然欲置他於死地,然後 他掙脫反擊。   那懸崖形成一段中空圓柱的內壁,天為頂,地為底,圍出了一大塊半圓形的海灣,他 可以看見自己四周那曲線圓闊的垂直切面。他凝視底下懸崖外觀,更加領悟到那對他來說 是多麼強烈。威脅的每一部分樣貌皆如此殘酷無情,而那不利於他的地勢形貌則直指荒蕪 。   面對那些總是吸引他注意的,無生命世界的常見結合物。心慌的奈特突然在某一刻停 了下來,他的眼睛正對一塊嵌在崖壁裡的化石,像浮雕一樣垂直印在岩石表面。那是一隻 有眼睛的生物。那雙眼睛死去化成石,此刻居然正凝視他。那是一種名叫三葉蟲的古代甲 殼綱生物。他們倆的一生相差幾百萬年,然而奈特與這低等生物似乎在他們的死亡之地相 遇了。在他觸目所及範圍內,那三葉蟲似乎是唯一一個曾活過之物,它曾經有可以救回的 身軀,就好像他自己現在一樣。」 ---哈代《一雙藍眼睛》 1.被害妄想症   希區考克的電影總是這樣開始的,某一個「什麼」突然籠罩給主人翁的整幢生活陷入 陰影,因為這樣,他再也無法安穩過日子,而必須起身去做些事來提防或迎擊那個「什麼 」將它徹底吞噬。整部電影就是一場與看不見的敵人的攻防。   如果希區考克一開始就成功說服你,讓你也陷入恐慌,則此後就是一路焦慮恐懼的旅 程,如果你始終保持在這團迷霧之外,則你將莫名其妙地看著所有人緊張兮兮地忙碌不停 。但後者可說是不存在的,希區考克幾乎沒有失手過,當然,前提是,你得在電影院底觀 賞。   希區考克電影總是以被害妄想症起頭的:誰在我背後?他想對我作什麼?那一雙我找 不出的、正窺視我的眼睛,它想要什麼?它將如何做到?我擁有什麼,則我將因此失去什 麼?是的我可以轉過身,但如此一來,我將陷入另一個背後世界的虎視眈眈,那麼,我還 能作什麼?   無疑地,希區考克是通俗好看的,但希區考克也是偉大的,他精準地掌握人們的互動 與背後世界,這件事佔據了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生。或者也可以說,所謂怎樣了不起的人類 文明,恰恰是拜被害妄想症所賜,因為如果我們不是這麼害怕,我們就不會作得這麼多。 2.尾隨,偷窺      人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無法看到自己的背後,為了消弭焦慮,我們渴望看到更 多的「背後」,彷彿我們看到的越多,對這個世界的掌握就越接近完整,就可以把我們背 後的種種搬到面前來,自己就更安全一點,我認為,偷窺作為一種生命本能性的慾望,是 在回應於對背後世界的不安全感。   當被害妄想症是「誰在我背後?」,偷窺就是「我在你背後」,希區考克電影多半由 前者起頭,而解決焦慮的方式(不管是解決銀幕上角色或銀幕下觀眾)似乎理所當然地要 是後者。   然而,這只不過是另一個開始罷了,當我們能看到一個人的背後,固然確定了他不在 我們背後,但我們卻看不到他的面前,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永遠是缺陷的。希區考克電 影裡,不管多麼亦步亦趨、凝視得多麼耐心與深邃,被盯梢的對象,總是會走到視覺的死 角,且不曾顯露出他的表情,盯梢者(偷窺者)注定要可笑地挫敗。   電影不是別的,電影就是敵明我暗,我們躲在暗處,如影隨形地掃進每一個角落。當 我們好整以暇地看著腳受傷的詹姆斯史都華探看對面公寓的動靜,難道這不正是「螳螂捕 蟬,黃雀在後」的標準事例嗎?但我們真就是最終的黃雀嗎,我們能洋洋得意知道得更多 嗎,在我們背後是舒適的沙發座椅嗎,又或者是另一個「什麼」還作為制高點?   希區考克之所以重要,在於他揭示了電影的本質,而當我們談及電影或一切事物的本 質,除了它能作到什麼的無限性,更以及,它無法作到什麼的有限性。   當我們無法看到自己背後時,我們以為只要可以看到許多的別人的背後,那些他們的 黑暗角落、他們揣在懷裡的秘密,我們就可以鬆一口氣,而希區考克給出這個機會,卻是 殘酷地宣布,當你多掌握了一部份的世界,你便必然要失去另一部份的世界,不管你做什 麼,你都無法掙脫從背後染上的詭異感。 3. MacGuffin    在1966年的楚浮對希區考克的訪談中,希區考克以一個故事解釋了知名的「希區考 克MacGuffin」:   在英國一列火車上,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先生,請問在您頭上的奇怪的包包裡頭是什麼東西呢?』   『喔,這個呀,這是一個MacGuffin。』   『是作什麼用呢?』   『這用來設下陷阱,以捕抓蘇格蘭山上的獅子。』   『啊?但是蘇格蘭山區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MacGuffin了。』   「所以你看」,希區考克結論說,「一個MacGuffin,即什麼也不是。」   坦白說,這個幽默又帥氣的故事,對於還不完全認識希區考克電影的觀眾,幫助並不 大。什麼是「在那裡,但什麼也不是」的東西呢?   但這並不是希區考克的錯,幾乎可以說,即便到了21世紀,依然不存在一套具體的論 述系統來說明這個「什麼」。敏感的觀眾或讀者或許可以直覺地將它連接往哥德爾不完備 定理與涂林停機問題,這些迫科學陷入難堪處境的看似怎樣艱深的難題,它們的內涵其實 就是這個MacGuffin,也就是,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如果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接著下去作出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我 們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是否我們儘管作得許許多多,但它們到底是缺陷的?人類所 能寫定的、說出的,是否永遠是缺陷的,即,我們不可能創造一個完美的、包含性的真理 ?   不一定要曾經偏執地追尋這些問題,或對哲學或數學有興趣,人們其實早就懂得這一 切,檢驗的方式是,你是否看得懂希區考克電影?而幾乎沒有人看不懂希區考克電影,只 是喜不喜歡的差別而已。   MacGuffin是我們的背後世界,因此它無法「是」什麼,如果我們知道那是什麼,它 將屬於我們的面前世界。但MacGuffin卻也並非「什麼也不是」,如此我們根本不會意識 到它,也不會害怕。得類似是「火星人的剪髮機」這種事項,才是「什麼也不是」---我 們根本不知道是否存在著火星人,也不會知道它們的長相與需求,而就算有,那和我們又 會有什麼關係,對我們來說,那並非「存在」,也並非「不存在」。但MacGuffin卻是緊 緊貼靠著、包圍著我們的身體、生活、親愛的人…,它沒有形體,沒有名字,卻確實在那 裡。   希區考克電影主要以中產階級為背景是一必然的選擇,因為這是一群最安定,因此也 最害怕失去安定的人。簡單地說,如果你沒有錢,就不會害怕小偷,如果你沒有愛人,就 不會怕有人橫刀奪愛。MacGuffin是可能會讓你失去這個或那個的「什麼」,但我們卻不 知道那是什麼,如果知道我們會有辦法解決它,例如我們確定害怕的是小偷,就加雇保全 加裝鐵窗,害怕某一情敵,最極端的方式也只不過是找人殺了他。然而MacGuffin的威力 恰恰在於,會讓你淪為貧窮的不只是小偷,會讓你失去所愛的,也不只是某個人。生存, 是把微小的自己暴露在龐大的不確定性底,任何一個小小的事件,都會讓你徹底失去這個 或那個。   就像如果你沒有搭飛機,你可能會出車禍,但絕對不會死於墜機,人要免於恐懼,大 概只能一無所有,且一無所愛,包括連對於生命的消蝕也不太緊張,當你什麼也沒有也什 麼都不要,這世界又能存在給你怎樣的威脅呢?   MacGuffin是無限,而人類以有限的生存資源無法對付無限,MacGuffin因此便「什麼 也不是」。作為一個擁有太多也在意太多的人,我們儘管始終無法清楚定義何謂 MacGuffin,卻全然懂得它,那就是我們活在的地方,我們不願意失去但可能會失去,的 一切。 4.反應鏡頭(reaction shot)   以希區考克自己的話說,反應鏡頭(reaction shot)是「藉著特寫立即呈現一個人 或一群人對某件事的反應,由此表現事件的內容。門打開,有人走進,由此表現事件的內 容。門打開,有人走進,在揭露這個人的身份之前,先呈現房內其餘人看見他之後的表情 。或者,一個人在說話,鏡頭不照他,反而一直對著另一個聆聽的人。一個人的形象,卻 配上另一個人的聲音,這是聲片的一種特殊技法,藉由類似效果,有聲片傳達故事的速度 要超過默片,也會超過舞台上的同一場面。」   希區考克以其反應鏡頭著名,而這個操作也回應了之前提到的MacGuffin的概念。直 接去呈現一個人或一個事件,只能捕捉到它的最表面,而難以將裡頭的層次、輻射性或還 持續浮顯、尚未全然落定的種種,建立給觀眾,希區考克選擇以環境的回應,去還原回那 個籠罩下來的東西,則環境的元素越多、越細緻,其所聯合圍起的氛圍(也就是該焦點事 件的內在性,或說它的神),也越有力量。   前面提過,希區考克電影中的MacGuffin是一個未明的先在昧祟,藉著整部電影接下 來的隨之進行的種種忙碌,那個晃動的MacGuffin將慢慢在觀眾心中沈澱成形;而把一個 段落當成最小單元來看,該段情節要表達的某人或某事,也可看為MacGuffin,關於它, 我們知道得那麼少,它究竟「是什麼」呢,從該場景中眾人的反應,它的內在複雜性就出 來了。   因為這樣,希區考克並不是一個很重視演員表演的導演,並非每個電影作者都「很電 影」,但希區考克恰恰正是,他想傳達的一切,是除了電影作為一個整體,透過諸種事項 的完美調度去協同達成,絕對不是演員這麼單點性的元素可以獨力撐的。   希區考克的長處正也是他的有限之處,他的電影太完美了,所有的細節算盡作盡,就 是為了讓MacGuffin可以從空無之中飄出來且逐漸成立,但如此一來,所有的表現也將不 會有「其它目的」,不會有更多可能性,就像我們用精緻的狼吞虎嚥表現以傳達飢餓的處 境,但這個狼吞虎嚥的動作的任務變得很狹窄,它可以把飢餓寫得很立體,但便無法表達 飢餓之外其它可能。   希區考克電影有一種必然性,這是它何以能如此成功地布置起漫漶而極具感染力的氛 圍,使人陷入其中,這也幾乎可說是電影的特權。然而,除了回到那個某個未知的 MacGuffin,電影無法將我們新帶到別的地方。 5.懸疑   希區考克電影是懸疑命題的最佳範例。懸疑是一個太深刻、太複雜的題目,因此人們 極少正面條理地闡述它,但它也是一個太全面、太親近的題目,它可以被經營得這麼通俗 、這麼易為人們所懂得且輕易栽入其中,在於人的生存本身原就是一種懸疑的處境。   哈代《一雙藍眼睛》有這麼一段,「心慌的奈特突然在某一刻停了下來,他的眼睛正 對一塊嵌在崖壁裡的化石,像浮雕一樣垂直印在岩石表面。那是一隻有眼睛的生物。那雙 眼睛死去化成石,此刻居然正凝視他。…在他觸目所及範圍內,那三葉蟲似乎是唯一一個 曾活過之物,它曾經有可以救回的身軀,就好像他自己現在一樣。」,懸疑概念充分體現 在這幅圖景中。人類的生存以段落銜接往下一個段落,懸疑就是那個轉接的邊上,這是一 個最為實際之處,你所作出的一切將決定你是誰,這卻也是最為虛無之處,只要你遲疑了 ,就會墜落在無名的深淵,以希區考克的電影來說,就是被MacGuffin給吞吃掉了。   這是將懸疑概念逼到最為極端處去討論,但希區考克電影與我們的生活,其實是輕鬆 許多的懸疑版本,以哈代的這段話,藏匿在大自然與歲月神秘窺視,就是電影中人物確實 處在卻又無法掌握的處境,他們得對覆蓋在自己身上悚然作些什麼,才能回到安心。   僅僅是為了一個持續平穩的生活,我們必須盡一切所能,卻還依然毫無把握。希區考 克的力量除了是他所布置出的強悍的電影裡的世界,更由於看電影的我們都太優渥,擁有 太多可能會失去的東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2.56

12/22 19:54, , 1F
希區考克就要推推推~
12/22 19:54, 1F

12/23 01:30, , 2F
希區考克就要推
12/23 01:30, 2F

12/23 14:01, , 3F
希區考克的小說也很好看
12/23 14:01, 3F

02/04 16:13, , 4F
好文
02/04 16:13, 4F
文章代碼(AID): #17R8ynFF (movie)
文章代碼(AID): #17R8ynFF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