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40步的距離》宗教與種族難解的習題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陸坡)時間5天前 (2025/01/21 22:41), 5天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5天前最新討論串1/1
40步後就是另個世界,兩校相鄰的難題 直到今天人們的宗教信仰衝突問題,還是一個難解且無法釐清的議題。有時候信仰宗教帶 給我們一種認同和歸屬感,但有時候也不僅讓人思考,過去的宗教觀到底能否適用在如今 的世代,就像許多以男性主義為主的教義,在女性意識抬頭後的時代是否以是過於守舊? 有時候宗教、國家、種族,許許多多因果構成,變成不單單只是當下的衝突,而是相當龐 大的歷史成因。 《40步的距離》是一部以色列的紀錄片,以當地敏感議題為探討點。故事敘述台拉維夫夏 皮拉社區有兩所學校,一所是信仰猶太教的宗教學校,另邊則是多文化背景的社區小學, 兩校的距離只有約40步,但彼此信仰、國族認同和學校發展願景不同,使兩邊校區有著難 解的矛盾,但捲入這些矛盾的孩子們,卻無法了解大人世界的複雜。 《40步的距離》是什麼電影 從1948年開始到今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的衝突依舊不斷。在歷史上,以色列在羅馬 帝國時期就被逐出原先所在地,直到多年後1917年《貝爾福宣言》,英國中東政策下,協 助猶太人重回過去的祖先土地上建國,但這中間過了千年已經由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居住 在此,而從過去的宗教衝突變成民族衝突,可以說英國這波策略,加上聯合國投票贊成原 先的英國殖民的巴勒斯坦地區轉變為以色列國家的領土,這讓兩邊人民新仇舊恨一併爆發 。 在2024年到2025年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哈瑪斯組織,曾有多次協商雙邊停火協議,但 最後都以雙方許多額外的事件、談妥的協議未履約、偷襲或再次襲擊等事件,讓兩地遲遲 無法有和談的進展。 這也讓兩國之間居民長期成為戰爭下的難民,常常安穩沒幾個月雙邊又交戰,雖然是兩國 交戰,但兩地也有各自平和的區域願意收容難民,其中較為和平的以色列近內就有接受巴 勒斯坦的難民,但也導致社區居民有反彈的聲音。 以色列紀錄片《40步的距離》就在探討兩國之間的議題,並以兩所鄰近的小學為例,拍攝 出不同的困境和想有所突破跟交流的困難點。電影地點為史悠久的紹拉辛宗教學校,與另 一所公立夏皮拉社區學校,之間在社區中所發生的事情。 紹拉辛宗教學校的校長擔心難民的增加會給社區小孩上學環境造成威脅,並且也怕讓原本 的信仰變質。而另一方面接收難民的夏皮拉社區學校,則是屢屢受到偏激人士的抗議和破 壞公共器物,讓孩子無法安全在外活動。 因為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不同,兩邊學校各自有其發展願景,但礙於歷史複雜觀讓兩邊 的期許遲遲無法整合,在社區上還是有著許多歧視與偏見,紹拉辛宗教學校的校長,與公 立夏皮拉社區學校校長,兩人多次交涉卻遲遲無法認同對方的認知,而一而再、再而三, 又再再再一次的討論兩校之間,關於難民與以色列學生的問題,小學校理複雜的國家和大 人的關係,是否走向理解與共生? 《40步的距離》分析與延伸: 紀錄片電影中的城市-台拉維夫,是外界承認以色列為國家的地方普遍,認為的以色列首 都,也是以色列較為富裕的城市。台拉維夫在希伯來語有「春天」的意思,地理位置靠海 ,也較遠離以哈衝突之地。但有趣的是如是以色列法定,和實際以色列官方列定的首都所 在地其實是-耶路撒冷。但許多大使館、國防、政府機構,仍然是設於台拉維夫,同時台 拉維夫.雅弗港口,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有4000年的歷史。 台拉維夫的猶太人佔9成比例,多半信奉猶太教,且人民對於以色列建國有著強烈的認同 感,故面對對其他國家來的難民有著強烈的排他性。在《40步的距離》紀錄片中,可以看 出相對激烈的以色列居民,對於難民有著不好的印象。 但其實台拉維夫收留的難民多半與巴勒斯坦無關,而是厄立特里亞和蘇丹等國家,其主要 以色列一般民眾認為難民讓社區有犯罪與不良觀感外,因為是伊斯蘭教的關係與巴勒斯坦 有所類似,故容易造成民中的聯想。 在《40步的距離》紀錄片中有多位難民的母親有提到關於自己國家的「內部問題」,這邊 如以厄立特里亞和蘇丹的狀況,大概推測出:厄立特里亞應該是專制政權和強制徵兵,還 有許多政治迫害的因素。 蘇丹則來於內戰,以色列的自由度與薪資待遇相對來講比他們國家要來的更好,目前約有 3萬多名兩國難民居住在以色列,大多數是非法移民。這也剛好符合紀錄片裡,紹拉辛宗 教學校校長的擔憂,同時也是夏皮拉社區學校校長認為,需要讓孩子獲得教育改變自身的 現狀。 可以說電影裡面呈現的是較為柔性,甚至輕微的以色列與阿拉伯或非洲地方難民的相處狀 況,並且也展現出支持方與反對方,兩邊價值觀,甚至藉由兩個不同理念的校長對話,展 現出左、右派的碰撞。與大人複雜的世界對比,兩邊學校的孩子卻對另一邊只有幾步路鄰 近的學校感到好奇,兩所學校從信仰、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學習都相差甚遠,都想有讓社 區更加和諧的願景,但問題從一開始就是相當難解,也無法輕輕放下的國家問題。 《40步的距離》值得一看嗎: 這部紀錄片是學校、社區、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展現出以色列國家的社會問題。而有 意思的是《40步的距離》並沒有認同或反對兩方的價值觀,可以說不管是不是激烈或是柔 和的態度,兩方都在用自我的方式讓社區與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優先保護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傳統習俗,或是尊重多元種族,難民人權,並讓嘗試 讓他人融入以色列社會之中,兩方都因為自我的價值觀而有衝突,解決衝突的方式除了嘗 試溝通外,只要弄不好就可能產生不好的效應。 雖然從電影中看見社區有排斥難民的狀況,但是從一些當地的電影評論員和,影片中居民 的自序來說,其實夏皮拉社區成立在1924年至今,就一直有個地方的新移民進入,有阿富 汗、土耳其的移民群體,也都帶來他們的地方文化,結合猶太教義,可以說其實在過去就 有著多元融合的性質,並非完全的一成不變。如今主要的反移民、難民,我認為主要還是 非法難民的行徑、跟戰爭之下許多刻板印象導致社區人們的反對。 我認為電影中用兩所鄰近學校之間校長的做法,和互相不斷磨合、合作與決裂。在尊重當 地人的傳統習俗和尊重難民的生活自由,兩方的拉扯,因為成長環境和接觸的人群不同, 讓兩方溝通更加難上加難。 某方面《40步的距離》紀錄片中兩校的行徑,就是一場小小的國與國衝突,配合小朋友之 間生活與打鬧,還有與原生家庭的生活處境,電影中沒有人能針對現在的社群狀況,提出 讓兩方都滿意的做法,也代表難民與社區之間的衝突也將持續下去。 《40步的距離》其實不只講述以色列,就算是在台灣也面臨著這樣多重不同種族與群體之 間矛盾的狀況,從過去原住民與外國人、漢人與原住民之間,到後續日本人殖民跟台灣人 的衝突。走道當代,東南亞移工、中國配偶、外籍新住民,帶來各式各樣不同的文化與信 仰,有發生過像電影《九槍》一樣的憾事,也有像《費爾的旅程》一樣,有著不同的意外 的結局。在價值觀的不同,如何求同有時候是困難的,而在一個國家有著如此多族群走到 現在,也許冥冥之中的安排,總有它的原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tcF1LQRdI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140.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37470482.A.66A.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14.43.140.13 臺灣), 01/21/2025 22:42:03

01/22 06:21, 5天前 , 1F
謝謝介紹
01/22 06:21, 1F
文章代碼(AID): #1dZx8IPg (movie)
文章代碼(AID): #1dZx8IPg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