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縣警對組織暴力》警察體制的黑暗面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陸坡)時間2小時前 (2025/09/18 19:03), 2小時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日本戰後社會實錄,警方與黑道的共犯結構 1945年,美國在日本國土投下原子彈後,結束太平洋戰役,也讓世界大規模的多國戰爭再 度休止至今。戰爭讓日本人民經歷龐大的民生與經濟匱乏,雖然戰後除了賠款與國際法庭 審判,也喪失組織軍隊權力。 但在1950年到60年的日本還是迎來經濟高度成長的開端,伴隨經濟成長,隨之而來的問題 是因戰後延伸的是地方派系黑幫結合政治勢力的內鬥,其中警察體制也與這些組織有著掛 勾與混雜其中,導致警察與極道組織之間的界線模糊,甚至有相互利用的關係。 《縣警對組織暴力》是描繪日本地方刑警與幫派掛勾合謀的故事。昭和38年,暴力團大原 組與川手組紛爭不斷,縣警久能與大原組若頭廣谷,兩人有良好私交,甚至久能利用這點 搗破川手組的土地收購案。但隨縣上層禁止警察與黑幫來往,大原組被針對,久能的無力 讓廣谷不滿,兩人關係開始產生裂痕,彼此逐步走向槍械相對。 《縣警對組織暴力》是什麼電影? 2002年,香港警匪電影《無間道》以一位警察和一位黑道,各自潛伏在警方與黑社會的陣 營中,但卻發生身分曝露的問題,他們要盡快找到臥底是誰,而解除自身的危機。因為需 要兼顧自身扮演的身分又不能跟旁人敘述的雙重身分的戲劇張力,獲得許多影迷的好評。 電影本質也展現出過去90年代香港警察與黑社會之間,彼此混亂與矛盾的情感交錯,這樣 的狀況似乎在各國都有所共鳴。2006年美國翻拍原片成電影《神鬼無間》,獲得美國好評 ,同樣在2012年,日本也翻拍成日劇《DOUBLE FACE》 許多電影都有呈現出警方與黑道相互對立的關係,但在電影劇情上往往會出現兩者之間在 對立之下,內部人士彼此的私交,又或因為事件,而呈現因利益或人情暫時性的合作關係 。美國就曾有過FBI與愛爾蘭黑幫交往甚密,提供情報讓幫派頭目可以躲過法律追緝的勾 結案件。當然也有反過來黑道協助警察的事件,1946年日本澀谷事件,就是警方為了出手 鎮壓當地第三國勢力(中國、韓國、台灣黑幫聯合)的黑市,與多個較好關係的日本暴力 團合作,形成的警方黑道暫時同盟。 《縣警對組織暴力》電影時代,算是延續戰後澀谷事件的後續十多年,幫派與警方之間的 共生關係寫照。這部電影的編劇-笠原和夫表示:「他覺得電影公司《縣警對組織暴力》 這部電影名稱相當俗氣,但還是接下這個工作。」並且表示電影當中有許多橋段是過去暢 銷電影《無仁義之戰》系列,無法用上的田調故事,而重新編排而成。故事也算是《無仁 義之戰》濃縮與變體,展現出當時鄉下警察體系的生態,和日本黑道的生存其中就有一直 仰賴著與政治、經濟與警察共生的依附狀態,光鮮亮麗的背後,解決暗地事件。 在笠原和夫去世後出版的《笠原和夫 人とシナリオ》(2003),中敘述到《縣警對組織 暴力》的電影劇本在完成之後,導演-深作欣二,一字未改完全按照劇本拍攝。這表示編 劇與導演對於這部電影有高度的認同與共識。 高度奔向現代化的日本,地方企業與勢力試圖在經濟發展下彼此勾結其中,不管是警察、 黑道、政治家都是如此,而這體制犧牲下的往往是底層走向黑社會求取生存的黑道分子, 老大被抓、手下頂罪,死於槍戰之中。日本編劇協會表示:笠原和夫的黑道電影不是英雄 故事,而是真實的人間悲劇。 《縣警對組織暴力》分析與延伸: 《縣警對組織暴力》這部電影的誕生,其實並不在電影公司東映京都撮影所(東映子公司 ,過去負責時代劇拍攝、演員培訓、後期製作)的計畫中。主要會有這部電影的誕生是因 ,當時東映社長-岡田茂與田岡一雄(山口組第三代頭目)交往甚密,甚至幫他拍攝了《 山口組三代目》為名的一系列任俠電影。 讓兵庫縣警非常不滿,而展開徵訊調查並曝光兩人的關係。各地方縣警打壓他們繼續拍攝 黑道電影。讓《山口組三代目》、《新無仁義之戰》拍攝雙雙平台,讓岡田茂相當不滿, 而靈光一閃要拍攝一部「縣警跟黑道組織勾結的故事」,來回應警方。這才有了《縣警對 組織暴力》電影的出現。 《縣警對組織暴力》有趣的地方是東映從「黑道題材」轉向「警察題材」的新嘗試。並且 在新電影宣傳上還以:這是描繪縣警如何整治暴力團的過程,呈現出不同理念的男人們的 對抗與戰爭。甚至還進一步將《縣警對組織暴力》故事描繪成警方步步偵查,將暴力團逼 至末路,充滿正向的故事。媒體對於東映突然的轉型,摸不著頭緒,許多媒體人判斷是否 是因為想緩和與警方的關係、或想要警方協力拍攝一部警視廳能夠投資,來描繪警方對抗 黑道的英勇作品。 雖然在之後回顧就可以明白岡田茂的心機,但媒體這樣猜想《縣警對組織暴力》的故事內 容與東映的轉向,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1956年到1964年間,東映其實拍攝過《警視庁物 語》系列(描繪東京警視廳搜查一課偵破各項案件,警察正面描寫的電影)。 所以對1975年《縣警對組織暴力》有這樣的想像也算是合理判斷。其實從東映將電影交給 當時暢銷黑道電影《無仁義之戰》導演-深作欣二、編劇-笠原和夫、演員-菅原文太, 就可以發現這部電影的不尋常性,但某方面也因為是這個組合才讓《縣警對組織暴力》在 劇情上,並不是單純歌頌縣警除去黑道的宣傳片,而是更有深度的警察與黑道共生關係的 寫實故事。 同於後期深作欣二對黑道電影的處理方式,《縣警對組織暴力》中警察與黑道都並非名義 上「絕對惡人」,而是將矛頭指向警察內部犯罪結構與政治人物在行政體系的濫權,形成 共享利益鏈,但在需要犧牲時,黑道通常是第一個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為這犯罪全權負責 的砲灰。《縣警對組織暴力》的確有對縣警,動機不純的挑釁意味,但同時也是日本警察 制度中所存在那腐敗的真相。縣警久能與若頭廣谷間的兄弟情誼,也不免展現出惡之華之 終的耽美悲劇。 《縣警對組織暴力》值得一看嗎? 雖然這部片本來就是東映有意與警察挑釁的作品,並且在拍攝之後馬上就紙包不住火,被 廣島縣警的強烈抗議裡面那些,基層警察勾結黑道、警察窩裡反、和虐待黑道認罪等場面 。但有意思的是裡面警方教訓黑道而獲得供詞的場面,是最讓關眾喜愛,甚至一些導演和 演員都很喜歡這個情節。有些編劇很喜歡《縣警對組織暴力》的敘事結構,認為他整體的 故事架構很適合作為悲劇範本,比起《無仁義之戰》用四部曲說完整個故事,《縣警對組 織暴力》的節奏、角色關係更加直接和快速能懂得劇本投入到警察與黑道愛恨情仇的故事 中。 我跟其他人一樣也很喜歡,警察審問的那個場面。其中一個場面是未成年的年輕黑道要替 大哥頂罪,卻被警察隨便嚇唬恐嚇幾句就尿褲子,丟臉後回去還被大哥奏,整個有點黑色 幽默。 另外一個是連在場演員都很喜歡的審問橋段,縣警在審訊室毆打黑道,為了防止他逃跑而 邊打邊將他全身扒光,拖到牆角施暴到黑道哭喊求饒。而演員自己也是想演出這樣的角色 ,並且表示自己有這種經驗,在年輕時在街上因訪礙公務被警察拳打腳踢。這兩個審問有 趣的點在於將黑道人性化,還有在耍審帥氣下翻轉成無助像小孩一樣的荒謬場警,凸顯, 黑道虛掽風、愛裝模作樣的本質。 《県警対組織暴力》某方面反映的不是虛構的惡意醜化県警,相反他傳達出一種為合警察 與黑道要彼此狼狽為奸的在那個戰後經濟起飛的年代這樣生存。並且某方面他銜接和補足 《無仁義之戰》黑道的另外一面。 《無仁義之戰》聚焦在廣島黑幫內鬥,甚至電影人物大都還是真實存在,並當時還活著的 黑道人士,有些事情只能停在派系爭鬥,而《県警対組織暴力》正好假借虛構人物,發展 出黑道如何透過圍事、土地開發案、動員選民買票等方式生存合作,還有瓜分地盤、賭盤 。另一點就是日本警方在戰後,一直需要黑道來整頓地方,這也使警察替黑道分子開後門 ,之後待收割後丟棄。 日本編劇協會在笠原和夫去世後,出版作品集和自傳故事,表達笠原和夫拍攝這些電影的 想法:「只要公民社會還有人繼續對黑社會份子抱有歧視心理,黑道電影就永遠不會消失 。」因為這是這些底層者的處事模式。如今日本極道已經從全盛的十幾萬人縮減到只剩三 萬人。但這是指合法登記的黑道,多數已經轉變成地下化經營。比起過去更沒有道德規矩 。這也讓有些人感嘆過去時代如《県警対組織暴力》所描繪的黑幫電影,可能在現代已經 不可能再有,是真正的看不到的裏世界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DTOIoGt-s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8.93.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58193433.A.E43.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25.228.93.96 臺灣), 09/18/2025 19:04:40 ※ 編輯: KevinMoleaf (125.228.93.96 臺灣), 09/18/2025 19:04:59
文章代碼(AID): #1eo-SPv3 (movie)
文章代碼(AID): #1eo-SPv3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