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約見波布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小禎)時間2周前 (2025/09/24 20:25),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2周前最新討論串1/1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為期一個月的2025台灣國際人權電影節,選擇柬埔寨導演潘禮德的新片《約見波布》做為 開幕片。長年聚焦民主柬埔寨的暴政與屠殺等相關議題的他,繼《消失的影像》後,再度 代表柬埔寨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只可惜本次未獲提名。 1978年,三名外國記者在重重警戒下,踏進由波布統治的紅色高棉,展開一趟訪查之旅, 曾為昔日同窗的亞蘭更滿心期待與波布重逢。原本排定與波布的會面,一再推遲。 手雕手繪的泥偶塑像是潘禮德的特色,在《約見波布》裡,仍舊能夠看到這些人偶的「演 出」,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崇尚真實的導演認為自己沒辦法叫健健康康的演員,為了呈 現出飢荒的場景,特別減重,更不要說讓真人演出大屠殺的情節;再者則是對潘禮德來說 ,這些恐怖的過去已無法再現,以模型與人偶象徵當時發生的事情,只要觀眾也能理解, 甚至自行想像,便已足夠,不需要特別將不堪入目的畫面放在大銀幕上。 不過,以紀錄片聞名的導演,仍然在《約見波布》中放進不少真實畫面。即便都是黑白檔 案,不論是動態影像,還是靜態照片,還是能在模糊虛實界線的同時,帶給觀眾當下的震 撼。潘禮德提到,很多畫面都是紅色高棉剛解散的時候,外國媒體希望知道當地究竟發生 什麼事而留下來的珍貴史料。即使保羅與莉絲無法以相機與攝影機記錄下自己親眼所見, 現實中幾十年後的觀眾,還是在導演的作品裡,透過兩人的雙眼,看見當年被隱藏的真相 。 電影裡的三名主角身分為記者,分別在這場訪查之旅中經歷不同程度的迫害,而成立於法 國的國際記者聯盟與無國界記者便是為了保護記者不受迫害,強化記者的人權,並促進新 聞自由而存在的組織。由國際紅十字會推動與執行的《日內瓦公約》明定,只要不是經國 家准許伴隨部隊前進的「戰地記者」,都應秉持保護平民的規定與原則,給予保護與尊重 ,但不管是在公民抗命運動的示威現場,還是威脅更高的戰地,都不時有記者遇襲甚至遇 害。 新聞自由是民主表現的指標之一,但無論是「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研究所」發布的《2025 全球民主現況報告》,還是「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都 顯示出全球的新聞自由正面臨近5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雖說多數惡化的國家皆深陷貧困、 政治動盪與長期內戰所苦,但多達60%的國家排名下滑,顯見普遍情況不樂觀。《約見波 布》裡的記者「受邀」前往赤棉採訪,只能報導安排給他們的行程,凡是稍具媒體素養與 獨立思考的記者,馬上就會察覺到異狀。 保羅打從一開始就不願屈就於蒙蔽他們雙眼的謊言,所以一再偷溜,試圖挖掘一些禁止他 們報導的真相,最後果然因此惹禍上身。莉絲對於參訪行程其實也不以為然,幾次訪談下 來,不論她提出的問題有多尖銳,都讓莉絲覺得自己的提問未獲正面回答。但是,她有自 己的盤算,打算在三人到金邊去訪問波布時,到處晃晃尋找自己的口譯朋友,所以才先按 兵不動。可是,後續抵達金邊後,莉絲才知道自己的計劃其實都是多餘的,整座城市空蕩 蕩,一個人影都沒有。那時的她八成也早已放棄尋找朋友的希望,畢竟連同行的記者都已 不知去向,遑論赤柬認定為「知識份子」的親西方四語人才。 片名開宗明義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為了要「約見波布」,莉絲與亞蘭最後的確也見到 他本人,但對觀眾來說,其實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方面可能是潘禮德希望保留神 秘感,不讓民主柬埔寨的實質領導人曝光,就像他以「第一兄弟」等各種不同的稱號自稱 ,就連波布也只是化名,一方面或許是由於演出波布的就是導演本人,他可能不想要自己 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大銀幕上。就連本來要出演波布的演員,最後都因為無法違背自己的 理念而臨陣脫逃,何況是親身經歷紅色高棉大屠殺的潘禮德呢?可是,導演最後還是把波 布撫摸貓咪的姿態、神韻與語氣揣摩地恰到好處。 雖然波布出身農家,與他後來主張的農業社會主義烏托邦相符,但波布一家也算富有,推 崇取消貨幣與市場的極端共產主義,實則無法理解。再加上他自己留法接受高等教育,卻 大規模屠殺知識份子,甚至自我清洗黨內幹部,就連家族內也不乏死於赤棉統治的農民與 知識份子,讓許多家人也對波布不諒解,只能說如同他在《約見波布》中對老同學亞蘭所 說:「寧可錯殺,不可錯放。」凡是不完全認同波布理念的人皆為異己,就像亞蘭只是提 出「萬一無法達成目標」的質疑,最後就遭到謀殺。 雖說《約見波布》是歷史劇情片,但亞蘭的遭遇依舊有所本。電影改編自美國記者伊莉莎 白‧貝克的非虛構文學《當戰爭結束時》,內容講述其在1978年前往赤柬的記事。畢竟是 劇情片,為了保有創作的張力與自由,潘禮德在改編時更動了一些細節,與史實並非完全 吻合。當年與貝克一同拜訪民主柬埔寨的其中一位是學者而非記者,而另一位美國記者並 未如片中的保羅一樣消失,但那位支持紅色高棉的英國學者馬爾柯姆‧考德威爾的確在與 波布會面幾小時後遇害。 導演把三位訪問人員的身分都設定為法國記者,提升赤棉幹部對他們的反感與戒心,並強 化現今新聞自由的可貴與重要,同時將行前最推崇赤柬的亞蘭設定為長年與波布通信的老 同學,卻在實際會面後,對於對方正在做的一切與野心感到害怕,搭配其最後的下場,為 電影的結局增添反差與戲劇張力。《約見波布》也從莉絲的角度寫下一些伊莉莎白書裡的 內容,像是:「我們在泡泡內旅遊,沒人能自由與我們交談。」一針見血地點出那趟訪問 最可怕也最真實的無奈。 -- Viola's World:Screen Scream影迷尖叫屋 http://screenscreamviola.blogspot.tw/ 請大家多多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49.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58716743.A.131.html

09/24 22:38, 2周前 , 1F
推,也想看這部但場次好少,感謝分享
09/24 22:38, 1F

09/25 09:52, 2周前 , 2F
現在只有影展,等明天上映應該會比較多
09/25 09:52, 2F
文章代碼(AID): #1eq-D74n (movie)
文章代碼(AID): #1eq-D74n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