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退潮坐在岸邊》部落、拆遷與河畔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陸坡)時間2天前 (2025/10/08 14:11), 2天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生活不可避免的遷徙,溪洲部落與河畔共生 水源,為生命之源也是聚落之處,許多生物都會與水相鄰而居,就連人類也不意外,這是 自古不變的道理,縱使現代化與都市化,自來水、地下水道、排水系統、水庫水位等,我 們生活離不開水,但也因為水漲起與退下,而被受到影響,尤其對於離水只有幾十米遠處 的鄰居。 對於某些地方的人而言,河岸與水在他們的記憶和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但在城市與遷徒之 間,原民與城市就與河水一樣,時而親切時而嚴峻,但不管如何這裡始終都是「家」。 《退潮坐在岸邊》是以台灣新北新店「溪洲部落」遷移和家為主題的紀錄片。70年代有一 群阿美族人從花蓮來到台北縣新店,在城市河畔邊聚集成溪洲聚落,建立自己都市的家, 但隨著之後新北城市規劃,與溪流暴漲安全問題,部落將面臨拆遷,原住民希望「就地居 住」向政府請願,開始了「333 自力造屋」的方案,但過程遇到許多問題。 《退潮坐在岸邊》是什麼電影? 不管是清領時期對於原住民族的懼怕,或是日治時代稱為「番」,以優越者的姿態對於原 民的教化任務,台灣原住民族在多年下來,不管是在生活或居住,都隨著侵略殖民者不斷 變化,也隨著時代逐步改變,不管是經歷歧視、或是文化保存或是「我把你們當人看」的 言語,台灣原住民部落為了生存,也逐步在這城市與山林之間取取得平衡。不管是過去的 傳統信仰又或是後來的天主、基督教的引入,如今原住民在台灣也逐間是不可忽略,且需 要重視的文化與族群之一,而原住民除了自我認同之外,還有更實際的關於「家」的問題 。 新店「溪洲部落」的搬遷紀錄片《退潮坐在岸邊》,是一部面向夾在都市與傳統之間的原 民居住問題。溪洲聚落是在1970年代台灣花蓮阿美族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來到新北 新店附近,依水而居形成了一塊特殊的都市外圍部落的群體生活。 許多溪洲部落原民在此落腳深根,並且如今二代、三代長大的孩子,把這邊當成自己的家 和根。但因為都市規劃與當年建築長久維安問題,這個聚落政府需要拆遷,除了每當颱風 來溪水暴漲問題外,政府也有許多各式理由,希望原住民離開此地,但這也讓部分在這生 活多年的阿美族人無法認同。 紀錄片導演-潘志偉,以當地阿美族人對他所述:「當退潮坐在岸邊,人們只要耐心等待 ,上天就會給予豐富的收穫」這段話中「退潮坐在岸邊」來詮釋這部電影的主題。曾經從 花蓮長途搬遷到新北,而今因為政府都市規劃為由,又要再度搬家。 導演認為許多人只看見這邊原民部落的房屋老舊、跟破敗違建等,質疑為何不搬走還應要 抗爭,卻較少人深度訪問這些不搬遷住戶的理由。紀錄片中最後原住民搬遷到不遠的新住 處,但一切又得重新來過,並且只完工到一半的房屋,剩下的水電和後續房屋維安與完工 補強,還是得透過部落人民繼續努力下去。 導演認為許多人只看見原住民在爭取居住正義時,最後獲得補助的款項與房屋,但較少人 去討論關於原住民土地被迫離開,和為何會讓原住民不斷在台灣土地上遊牧。從過去年代 高山海邊獵場漁獲之地不斷萎縮,這塊地的主人似乎終將是殖民者說得算,如果非要修飾 成高樓公寓的河岸第一排才算是家,原住民想問他們原本在岸邊為何不能稱為家,而是違 建需要撤出,而那些對岸一樣的河岸邊富麗堂皇的大樓居民的家才是家,是否在這時代原 住民的居所,依舊是外人說的算? 《退潮坐在岸邊》分析與延伸: 在電影拍攝之前,溪洲部落最早是1979年,溪洲部落長老張英雄到台北工作,無意間找到 新店這塊地與老家部落環境接近,就在此落腳開墾,之後許多來北部從事藍領、建築工作 的阿美族人,開始在這聚集互助,而建造一個約莫200人的原住民社區。溪洲部落許多都 是花東地區來的原住民,並且最早是以簡單的鐵皮屋和自建屋樣式來蓋房,多屬於政府定 義上的「違建」,故這也成日後政府因當地原住民沒有新店溪左岸合法土地所有、居住權 ,要求當地部落人群搬遷的理由。 在1995年,政府有進行一次讓住戶搬遷,但許多族人仍然堅持在此居住,並要求與當年政 府協商,希望政府讓他們部落在這裡有合法的居住權。但1997年在中秋節期間溪洲部落發 生大火,並且有人傷亡,當地部落除了組織自救會,政府單位也才與部落的居所展開積極 協調與方案擬定。 但政府多項方案都是讓居民遠離家園,同時又同意同樣在新店溪附近建商開發的公寓高樓 ,這讓居民更加不願意搬離此地,2007年「溪洲部落後援會」成立,開始與他們同樣在河 岸邊的部落組成聯合關懷,一起爭取各地河岸部落的居住權益。 電影《退潮坐在岸邊》則是拍攝溪州部落與政府不斷妥協、協調後,最終的結果,並且回 顧在這居住正義達成共識之後,當地居住的原住民還面臨怎樣的挑戰,是一種回顧、還有 原民部落居住權的後話。原本與政府願意對話的居民,因為2007年馬政府失言的歧視原住 民「把你們當人看」言論.而又讓兩邊對話發生變數,最終2009年台北縣政府的「溪洲阿 美族生活文化園區」計畫並在2012年,新透過都市計畫「333 自力造屋」還有2015年的蘇 迪勒風災,加速當地居民搬遷的意願,也在紀錄片中回顧這些往事。 「333 自力造屋」是一種協助台灣原住民重建部落的一種方式,主要是以三邊「政府補助 、原民自籌、銀行貸款」三方各一半,用於完整部落人民住所、還有維持原民文化跟部落 營運的振興機制,其最大的作用是分擔風險,並讓原住民不用完全負擔整個部落的資金, 並更能凝聚部落。 這種方法也讓部落可以維持原住民所期待的樣貌,雖然從《退潮坐在岸邊》可以看見並不 是所有都如祭話般美好,但至少經過溝通與爭取權益,溪洲部落不用完全消失,並還是在 新店溪附近過去地方不遠處落腳,雖然制度有許多需要檢討之處並不完善,但整體而言以 如願讓溪州部落不解體四散。 《退潮坐在岸邊》值得一看嗎? 電影聚集在原住民的土地正義,還有部落的凝聚,《退潮坐在岸邊》講述了一個從90年代 到2020年後幾十年居住正義的故事,雖然觀眾可能不認可裡面像是原民擅自在河岸邊居住 、並違規建照房屋,甚至冒著颱風天溪水暴漲的風險繼續在此居住。 但同時如果跳脫以自我想法而是以原住民的角度去看,部落群居和一個不被分散可以保留 原民文化的定所,對他們這些已經空間稀少的族群來說,每一小塊地方都是重要的,即便 有水而來,這也是一種與自然的共生,也是原住民認為的生存之道,當然是否認同就是個 人觀點。 整體而言我認為《退潮坐在岸邊》比較多是用回顧的方式去進行,並且捕捉關於原住民看 待事物的樂觀面貌,很多時候苦中作樂、和不得不自己動手做,或是與族人友人相聚一刻 ,就能暫時忘記生活的艱辛與苦痛。當然對於老人家來說要搬裡多年的家往往是不能接受 ,甚至想回到新店溪之外,最初的那個地方,這些都說明,台灣原住民的居住歷史,在過 去不斷的縮減,甚至迫於和日本人、清人、白浪同化,而當他們以自己方式生活後,卻又 被當代法律和規矩所排斥,這也是如今這些年下,許多原住民電影在探討的主題。 2024年電影《獵人兄弟》就一改原住民電影會有的典型歡樂、搞笑的氣氛,敘述了一個嚴 肅且在傳統與現代碰撞的悲傷故事。原住民在自我認同間的矛盾感,也隨著時代能夠被探 討到,而不是把你當人看,從過去治番、理番、甚至皇民化、漢化,台灣原住民的名字與 居住樣貌不斷被時代侵略者剝奪和無須去談。 到如今運動場上的原住民名字、真正的原住民歷史電影、還有許多母語文化透過娛樂、研 究,甚至地緣地方去重視這些台灣文化,一路走來過百年可說是相當不易。 但如同女性、性向、甚至台灣人在世界的政治,原住民的議題也需要透過不斷被提起,甚 至探討讓它不被忘記,老生常談,總會有人懷疑為何要一直去說這些政治正確的事物,即 不正是這社會還有著歧視時常出現,像是社群對原民的羞辱、懷疑和一句自以為很厲害的 玩笑話。如同2023年我們依舊在談著部落、母語、居住正義,正因人總是健忘、有些事情 想要樂天看待,但笑一笑卻總無法忘懷,那就表示這故事還得繼續下去,直到沒有了政治 正確,只有那習以為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IuZQRlGk&t=1s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8.93.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59903883.A.558.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25.228.93.96 臺灣), 10/08/2025 14:12:07
文章代碼(AID): #1evW2BLO (movie)
文章代碼(AID): #1evW2BLO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