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音樂人為何西進?台灣市場的「飽和」危機與轉機
音樂人為何西進?台灣市場的「飽和」危機與轉機
https://pse.is/7muwa6 報導者
「在台灣只能餓不死自己,去中國才能真的賺錢,再把錢拿回台灣做音樂。」一名出身獨
立音樂界的經紀人向《報導者》吐露的現況,也是我們在採訪數十名台灣樂壇人士後,他
們的共同心聲。
他們說,台灣音樂界競爭愈趨激烈,音樂製作成本和行銷花費都大幅增加,否則不易被聽
見。為了拓展市場,旅運費成本低、語言相通、樂迷基數又龐大的中國,自然成為不少人
內心困難的抉擇。
這股掙扎和壓力從何而來?《報導者》從金曲獎報名件數、音樂產業工作者的人數增長和
薪資中位數試著找答案,並進一步試問,台灣音樂人如何透過中國累積資本與經驗,又能
在中國的政治時局下自保?台灣樂團是否還有別的可能,若想進軍世界,我們的音樂產業
又缺乏什麼?
-------------------
全職經營一組搖滾樂團一年需要多少成本?台灣中生代樂團「裝咖人」去年(2024)的經
驗是新台幣250萬元──這筆錢用來支付五名團員薪資、拍攝MV和製作各式行銷文宣,裝
咖人的主唱張嘉祥必須身兼多職,親自管理樂團的社群媒體,幫團員們處理行政庶務,盡
力減少多餘的人事開銷。
裝咖人自2017年成立,2022年以首張專輯《夜官巡場》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張嘉
祥卻仍在每天煩惱生存,底線是每個月都讓團員靠表演賺到「2萬元固定收入」,畢竟先
養活大家,才有時間繼續創作。假設未來要開始錄製新專輯,五人組還得再籌出至少100
萬元的製作預算,這是他們的下一目標。
不斷累積新作品,把作品當成名片爭取登台機會,接著投資更好的硬體設備,讓演出「更
精緻」吸引新樂迷,這理應是音樂人的正常成長之路;然而多數台灣獨立樂團、創作歌手
卻在過程卡關,就像一間又一間獲利停滯的中小企業,雖能維持運作,卻難有突破,因為
整體市場已趨近飽和。
百花齊放之後是市場飽和?台灣音樂產業隱形危機
以金曲獎報名件數為例,可看出音樂市場百花齊放:2025年第36屆共1,648張專輯報名,
遠多於2014年的398張。加入音樂產業的人也增加很多,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年的統計年
報指出台灣音樂產業該年總產值為243億元,比10年前高出103億元,而全台6,094名全職
音樂產業工作者,也較10年前增加近4,000人。
從數據明顯可見,10年來音樂總產值倍增,讓舞台上的表演者、創作者,以及舞台下的硬
體技師、經紀人與行銷企劃共食大餅,不必擔心「玩音樂沒飯吃」,玩音樂成了合理職涯
選擇。
但在2022年,文化部報告揭露全台「創作及藝術表演業」工作者的每月總薪資成長率僅有
0.1%,遠低於其他行業。2023年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也委託勞工政策智庫「共力
研究社」進行分析,發現台灣藝文工作者近10年的年薪中位數維持在新台幣45萬元至53萬
元之間波動,未有顯著成長。
產值提升、從業人數增加,收入卻不見明顯好轉?共力研究社指出,最關鍵因素便是市場
飽和,作品數量高於消費者需求,造成「產值乍看變大了」,然而僧多粥少,每名創作者
、每間廠牌的「獲利率」持續下滑。
「現況只是讓人餓不死。」
投身獨立音樂界十餘年的鼓手黃堂軒曾感嘆,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不夠精緻的作品會被迅
速淘汰,甚至缺乏被聽見的機會,於是錄製專輯、現場演出的硬體成本都在持續上升,導
致音樂人的收支更難平衡,收入都得投資在下一部作品上。
此外,發行實體專輯並非當代音樂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真正獲利來自現場演出,所以社群
經營、拍MV、設計海報和周邊商品,打造「人設」行銷樂團的重要性倍增。音樂人必須把
資本投入「音樂以外」的事情上,才可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裝咖人去年便投資120萬元製作3部MV,張嘉祥解釋,拍MV的用意是「把故事講得更完整」
,讓樂迷不只用耳朵聽,也能看著影像,進一步融入音樂。這張《夜官巡場》專輯以台語
唱出鄉野奇譚與民俗文化,而且在搖滾樂之外,張嘉祥還把專輯內容寫成小說,獲得2023
年台灣文學金典獎。
先從音樂跨入文學,再用影像替《夜官巡場》世界觀畫下句點,同一套概念以三種形式呈
現,每種形式都可能觸及到不同興趣圈的群眾,最後匯聚成裝咖人的現場票房。張嘉祥認
為,音樂好聽只是音樂人的基本功,當代聽眾們倚賴社群媒體,大量觀看影音平台,他們
會期待音樂人做出更多「音樂以外」的創意,讓他們得到「多重的感官體驗」──包含MV
,還有現場演出中愈來愈高級的音響、LED牆幕、燈光特效,以及操作這些設備的技師們
,硬體和技術到位,才能玩出更多新花招。
這些讓體驗「更豐富」的每項元素,背後都是錢,張嘉祥只好替樂團不斷尋找接案機會和
補助,他自嘲,為了活下去,「我們愈來愈像活動公關公司。」
前有市場飽和的收入僵局,後有競爭激烈導致成本提升,台灣音樂人正面臨雙重夾殺。該
如何在僵局中創造更多機會?一批音樂人選擇朝海外發展,只要能站上日韓與歐美舞台,
回台灣就有機會爭取更好的演出酬勞。還有另一批人則選擇「更大的中文市場」,例如東
南亞華僑社群,或者旅運費較便宜、近年展現對台灣獨立音樂喜愛的中國。
「自由的味道」?台灣音樂何以成為中國青年的共鳴窗口
從天團「五月天」到各色獨立樂團、歌手,近年台灣音樂人不斷西進中國。根據一名熱愛
台灣音樂、經營自媒體「小島音樂速報」的中國網友定期統計,2023年約有120組台灣樂
團或創作歌手曾在中國登台演出。該年最常前往中國的台灣樂團「椅子樂團」,便在全中
國舉辦和參加了至少54場表演。
同樣成績斐然、出道逾10年的台灣中生代樂團「deca joins」,在2024年共舉辦12場演唱
會,其中9站位於中國北京、成都、長沙的千人等級場地,最大場攻進可容納18,000人的
上海市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至於台灣的2場,則選在滿場約5,000人的台北流行音樂
中心。於是同一套表演以票價新台幣1,500元計算,中國累計約售出26,000張票,台灣為
10,000張票,兩岸市場相差近兩千萬元收入。
再以五月天為例,他們自2023年起跑《回到那一天》世界巡迴演唱會,截至2025年4月為
止共安排71場,其中17場在台灣,11場分散於香港、新加坡及美澳,剩下43場全在中國。
舊藝名「張懸」的創作歌手安溥,其《潮水箴言》演唱會預計舉辦7場,5場也在中國。
為什麼台灣樂團、創作歌手在中國如此受歡迎,多年不減?一位長期外派中國的音響工程
師肯尼(化名)觀察到,中國政府自COVID-19疫情後加強對內控制的力道,吸引更多中國
青年將具有反叛性的「搖滾樂」和「獨立音樂」視為情感寄託,台灣音樂人們在其中代表
一種「自由的味道」。
《報導者》也聯繫上一名來自中國南方省分的唱片業企劃程宗昊(化名),他聆聽台灣獨
立音樂十餘年,剛開始由陳綺貞、蘇打綠等人領軍的「小清新」 熱潮入坑,接著迷上中
國樂迷俗稱「台北三搖」的民謠、英倫搖滾、後搖滾等樂風,喜歡音樂成為他「翻牆」的
動機。
面對高壓且「內捲」的升學和職場環境,經濟下滑與政治因素的不穩定感,聽樂團成為中
國青年擺脫現實的重要娛樂。長期浸潤在音樂和牆外網路世界,程宗昊自認:「我知道共
產黨在做什麼、是什麼樣子,或許像我們這樣的人還是少數,但的確存在。」
程宗昊分析,台灣音樂的流行正好都符合了中國社會變遷,例如2017年「草東沒有派對」
爆紅,他們唱出當代青年對大環境的無力感,打中正在追尋「厭世風」的中國樂迷,從此
掀起台灣樂團的西進高峰。疫情後中國年輕人尋求慰藉,改由「落日飛車」、deca joins
為代表的「浪漫派」和「鬆弛感」占據播放榜單。
此外,近年「方言搖滾樂」也成為中國樂迷的新嗜好,來自哈爾濱的「二手玫瑰」、從廣
東省鄉村發跡唱進大城市的「五條人」等樂團,他們操著不同於標準華語的腔調和詞彙吸
引年輕人,中國官媒《新華社》還刊出專題報導《方言音樂響起來》介紹此熱潮。
於是一批認真的中國樂迷循線發現「閩南語」和「台語」的差異,開始聽起台灣的台語音
樂,裝咖人因此意外收穫中國粉絲。另一組同樣透過音樂傳遞台灣歷史的台灣樂團「珂拉
琪」更是爆紅,在中國的串流音樂平台網易雲累積了上萬筆留言、千萬播放數,不少中國
網友還在這兩組樂團的頁面中低調、隱晦地討論政治議題。
赴中國練經驗、賺票房的「不低頭」生存之道
有別於台灣各城市都可在一天內來回,假設一組樂團在中國展開巡迴演唱會,最常見首站
是中國南方的廣東和深圳,接著前往中部的長沙或西部的成都,再把東部的南京、蘇州、
上海當成最終站,一趟巡迴可能得趁兩個月內跑完,成員們必須密集搭機逾4,000公里,
過程中持續開會與排練,並在壓力下保持身體健康。
對肯尼而言,「想玩音樂、想做一名職業音樂人,這兩件事是不同的,」職業音樂人必須
證明自己能撐過高強度的巡演,認真看待這份工作。他舉例,就像運動員成為職業選手之
前,也要在各地的小型比賽磨練,忍受舟車勞頓、職業傷害,才能掌握站上大舞台的機會
,「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會不斷捫心自問:『是不是夠喜歡這件事情(做音樂)?願意繼
續撐下去嗎?』」
到中國巡演還有另一好處是,幕後團隊能趁機練兵。肯尼透露,「那裡的主辦單位都很敢
砸錢,音響燈光都用最高級的設備,」工作人員們常能碰到台灣沒有代理商引進的硬體。
經常往來兩岸的經紀人李揚軒(化名)也強調:
「在台灣市場雖有局限卻『餓不死』的情況下,就是靠中國提高收入後,把經驗、資源帶
回台灣,設計出更精緻的舞台。」
《報導者》本次採訪十餘名產業人士,他們全都抱持類似心態。在中國大量巡迴既能賺錢
,還能累積團隊的表演功力,甚至向當地樂迷偷渡一些「自由」空氣,乍看一石三鳥;但
實際上,這批台灣音樂人永遠繞不開「政治」一事,他們又如何應對?
李揚軒便嗅到,2024年五月天阿信、安溥的表態事件後,業界人士正擔心將失去「不表態
的自由」。然而中國舞台對李揚軒仍有必要性,他現在的答案是「減少比例」和「慎選舞
台」,例如會在字幕上被中國後製單位吃豆腐,介紹團員時寫著「來自中國台灣」的電視
節目,他絕不讓自己的藝人去,這是他們公司的內部共識。
為了不同時得罪兩岸樂迷,這批經紀人仔細管理旗下藝人的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只發給台灣人看;微博、小紅書才會公布在中國的演出資訊,而且至今堅持用
繁體字發文。這是李揚軒維持平衡的小小底線,「我會把中國市場定義為bonus,如果主
要收入都倚賴那裡,我們就會被綁住,無法脫身,」他如此強調。
演唱會製作人米妮(化名)表示,她和每一名音樂人合作前,都會反覆確認對方的「創作
核心」,了解對方的目標是想名利雙收?或者單純想讓更多樂迷聽到自己的作品?那在題
材選擇上,是否願意透過作品傳達一些議題與價值觀,或者不希望作品太嚴肅,只想娛樂
大眾?她主張:
「先確認玩音樂的核心,就能知道遇上難關時該如何選擇。尤其是被迫表態後,你一定會
失去某批樂迷,結果是好或壞,都要概括承受。」
米妮認為,面對中國市場的政治因素,這是每位音樂人必須事先和團隊溝通的第一關,尤
其他們背後乘載數十、甚至上百人的工作團隊,絕不能輕忽這責任。
舉例而言,米妮會評估:「假設表演因為政治問題得取消,對方要求違約得罰款時,我能
賠多少錢?」如果合約上的數字大到公司無法負荷,她便會拒絕那機會。但米妮也感嘆,
多數音樂人都是「大難臨頭」才開始思考,對風險控管的意識嚴重不足。
「我們不會去問主流藝人這些問題,但獨立音樂人是不同的,因為你來自一個重視創作理
念的環境,」米妮笑說,就像偶像歌手會被要求保持良好形象,甚至不能被拍到談戀愛,
獨立音樂人的「精神」才是他們有別於主流藝人的「賣點」。
長年協助搖滾樂團設計演唱會與專輯企劃,米妮曾多次赴中工作,也經常和「台派」色彩
濃厚的音樂人合作,她坦言「我太可以理解兩方的想法,已經沒什麼情緒了」。米妮自認
是台派支持者,從不避諱政治議題,不過西進中國一事對她而言,只是種商業選擇,重點
是「大方承認你為何而去,選了就別後悔」。
根留台灣或西進中國之外,進軍世界不是夢?
另一名經紀人蔡淨彤(化名)帶領的樂團在串流平台上享有多首百萬點閱名曲,但在近3
年間,他們前往中國演出的次數只有個位數,全是數百人等級的小型場地。對蔡淨彤來說
,中國巡演更像為了鍛鍊藝人的表演技巧,況且去過才能知道自己「會不會被誘惑」。
因為行事夠低調,蔡淨彤和旗下樂團可隨時抽身,既不怕遇上政治問題,在台灣也未曾自
我局限創作和言論。她透露,該樂團收入的5成來自現場演出,其中又以「政府補助、標
案」型的小型音樂祭或會展活動居多,另外5成則是串流的播放數分潤、代言收入和周邊
商品。
目前台灣一年約有300餘場音樂祭,根據《報導者》統計,台灣六都加上也經常辦演唱會
的花蓮縣、台東縣,有獨立音樂人登台的音樂活動至少有126場,其中40場為售票演出,
比例僅3成,其餘86場背後都有政府資金,或由大型財團贊助。
政府主辦的大規模活動包含各縣市跨年晚會,以及花蓮縣夏戀嘉年華、高雄市Tako Rock
打狗祭、搖滾台中、台北市大稻埕夏日節等。有財團資金挹注的活動則像是台北「TOYOTA
毛毛總動員」、地產商第一大國際開發公司在台中主辦的「好日音樂野餐市集」、
7-ELEVEn「高雄櫻花季」等。
音樂人們會將這些活動分級,由獨立樂團為核心設計的活動,例如大港開唱、火球祭、浪
人祭等,在他們眼裡才是真正的音樂祭;其餘活動多半只是「為了酬勞」而去的商業演出
。也因為純商業演出的核心並非音樂品質,音樂人用同一套歌單按表操課演出即可,表演
者無法從中鍛鍊技巧、參考舞台設計,讓自己的功力更上一層樓。
「矛盾的是,台灣音樂人就是要靠這些『不是音樂祭的音樂祭』養活自己,」蔡淨彤指出
,若單純為了賺演出費,聽眾多半是隨機路人的場合,她們就降低旅宿和宣傳成本,只求
固定曝光、持續累積案源;假設是能聚集大批認真樂迷的售票型活動,「賠錢也要做,盡
力把舞台效果撐到最好,因為這會成為很多人第一次看見我們的現場演出、成為之後願意
買票的起點。」
從小舞台一路唱到大舞台,從乏人問津的中午時段變成晚上壓軸,樂團演唱會開始一票難
求,「你可以很明確感受到這群孩子在成長,」蔡淨彤強調,能夠登上的舞台愈大,代表
商演機會愈多愈穩定,音樂人才有辦法真正「靠演出維生」,為樂迷提供更好的作品。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蔡淨彤會替旗下藝人設定階段性目標,「每過3到5年就有可能被新人
淘汰,大家最怕演唱會賣不動了,必須事前預測風險並調整,不能用太浪漫的方式經營樂
團。」由於經營策略明確,她們成功將重心維持在台灣,甚至擴展了非中文圈市場,在日
韓與東南亞國家都有演出機會。
在中國以外尋找機會,是近年台灣音樂人的新課題。例如2023年在中國演出數量位居所有
台灣人之冠的椅子樂團便積極向歐美開拓市場,他們成為了落日飛車、大象體操等「國際
賽前輩」之後,第三組登上美國知名音樂頻道「Audiotree」的台灣樂團。
如同發專輯像發名片、上音樂祭表演是為了後續發展鋪路,在數位時代,音樂人渴望登上
「非母語」的串流平台、社群媒體,成為爭取國際舞台的第一關。蔡淨彤便會時刻盯著旗
下樂團的Spotify和Instagram後台數據,分析最近有哪些曲子紅到中文世界以外的國家,
由哪裡開始被轉發?是否有可能出國表演?
蔡淨彤並非唯一的實踐案例。即使是長年西進中國的台灣音樂人,也有不少受訪者向《報
導者》透露,他們正試著減少中國市場比重。
不過簽約多名日、泰歌手的音樂演出仲介公司「九踢文化」總監洪維寧分析,目前能站穩
非中文市場的台灣音樂人都有「跨語言」性質,例如椅子樂團和落日飛車的歌詞多是英文
,大象體操和另一組在歐洲受到追捧的台灣樂團Mong Tong則是純演奏音樂。
「音樂能打破語言的隔閡嗎?說實話,從市場表現來看很難。」
洪維寧強調,她合作的日本歌手青葉市子、泰國歌手 在網路上都有百萬粉絲追蹤,除了
演奏技巧純熟,最大推力仍是該兩國的文化廣受世界歡迎,西方或台灣觀眾都會好奇他們
究竟是誰,既減少了聆聽時的語言障礙,樂迷甚至把「聽不懂歌詞」當成一種魅力──
但台灣文化尚未建立起如此賣點。
市場再進化:看見表演者以外的音樂工作者
台灣歌還唱不進全球市場,所以前往中國最方便,多數人眼裡這是「相對安穩」的取捨,
畢竟語言門檻卡在那,在台灣也缺乏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為何陷入此困境?長期以筆名「因奉」寫作的樂評人陳延碩說明,台灣音樂市場自21世紀
初受到盜版興起、日韓流崛起等影響,產值不斷滑落,直到2015年起才因「數位銷售」和
「現場演出」營收回溫,此時填補上市場空缺的主力,就是2010年代崛起的獨立音樂浪潮
。
然而音樂市場已進入「你聽你的、我聽我的」分眾化世代,「不可能再出現下一個像五月
天一樣的巨星,」陳延碩說,但獨立音樂界在近10年內嘗到甜頭,大舉投資、開設公司,
台灣市場迅速飽和,最後造就產業僵局。他認為,無法提高演出酬勞的音樂人,宛如陷入
「中小企業困境」,經常落得兩頭空:行銷資本不足、作品和技術也難提升,最後只能追
求薄利多銷,或靠補助撐起生計,在各自的分眾裡求生存,無力培養出更健全的產業結構
。
洪維寧也呼應:「我們打的不是組織戰,一直在走非常單打獨鬥,而且土法煉鋼的路。」
她指出,才華和名氣雖是一名音樂人成功的必備條件,然而音樂人若遇到發展瓶頸,想要
提升自我,甚至拚個海外機會,台灣其實沒有夠多的工具、人才去輔佐他們。
洪維寧口中的「工具」意指補助。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分析,文化部注重扶持M
型化頂端的音樂界明星選手,這方向形同「重點培養有能力奪牌的運動員去國外參賽」,
她能理解,補助政策必須向全民端出政績,這樣做比較快速、簡單,只是長期運作後卻造
成少數先鋒掌握資源,多數人緊跟著「容易拿補助」的路徑保守行事。
產業也未成熟到人才專業分工的地步,像負責向國際市場引薦音樂人的Promoter(演出買
家、發起人)和處理商業事宜的Booking Agent(活動仲介、代理商)兩名關鍵角色,台
灣從事這工作的產業人士寥寥可數,造成音樂人光有作品,商業執行面卻嚴重不足。
此外,目前政府補助多集中在「錄製」作品,讓台灣每年的專輯出版量飆升,但從業人士
們不一定能分食到大餅,他們紛紛掛念著台灣只「培養作品」卻未「扶持產業」。蔡淨彤
強調,補助只是補上一部分資金缺口、提升作品品質,讓音樂人和團隊走更遠的輔助工具
,「並不是讓你靠補助餬口飯吃。」
而在音樂人和市場推手之後,還有大量硬體工作人員、經紀人、行銷企劃支撐這產業,他
們負責把音樂人拱上舞台,自身前途卻極少被關注。
簡妙如表示,從「實質薪資未增長」和各音樂廠牌的「獲利率降低」這兩點可見,補助政
策下一步,應是提升這批「中間層」音樂工作者的待遇,才能吸引新人才投入,並讓既有
人力進修。她期待著,台灣音樂在近年成功百花齊放後,接著必須「找到自己的不可取代
性」,先從健全產業結構做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opmusic/M.1748319516.A.CE4.html
推
05/27 14:18,
1天前
, 1F
05/27 14:18, 1F
→
05/27 14:18,
1天前
, 2F
05/27 14:18, 2F
推
05/27 17:03,
1天前
, 3F
05/27 17:03, 3F
推
05/27 18:29,
1天前
, 4F
05/27 18:29, 4F
→
05/27 18:29,
1天前
, 5F
05/27 18:29, 5F
→
05/27 18:29,
1天前
, 6F
05/27 18:29, 6F
推
05/27 23:16,
1天前
, 7F
05/27 23:16, 7F
→
05/27 23:16,
1天前
, 8F
05/27 23:16, 8F
推
05/28 10:56,
20小時前
, 9F
05/28 10:56, 9F
→
05/28 10:56,
20小時前
, 10F
05/28 10:56, 10F
→
05/28 10:59,
20小時前
, 11F
05/28 10:59, 11F
→
05/28 10:59,
20小時前
, 12F
05/28 10:59, 12F
→
05/28 11:07,
20小時前
, 13F
05/28 11:07, 13F
→
05/28 11:07,
20小時前
, 14F
05/28 11:07, 14F
推
05/29 00:35,
6小時前
, 15F
05/29 00:35, 15F
→
05/29 05:57,
1小時前
, 16F
05/29 05:57, 16F
→
05/29 05:59,
1小時前
, 17F
05/29 05:59, 17F
→
05/29 05:59,
1小時前
, 18F
05/29 05:59, 18F
→
05/29 06:00,
1小時前
, 19F
05/29 06:00, 19F
pop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